媒體集萃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今日建行 >> 媒體集萃

《中國金融家》:國內最佳、國際一流--建行邁向發展新目標

發佈時間:2012-12-19

“建設銀行上市7年,已經創造了2個建設銀行。”建設銀行董事長王洪章用這樣一組數字描述了該行多年的發展成就。10年改革發展,中國銀行業實現了脫胎換骨的變化。作為大型國有控股商業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也歷經鳳凰涅槃式的改革,在全球金融危機的洗禮中迅速崛起,從過去被外界認為“技術上已經破産”的銀行,成長為今天在世界500強排名第77位的大銀行,創造了中國乃至世界金融史上的奇跡。

整體實力大幅提升

緊隨中國金融體制變革趨勢,建設銀行始終走在中國銀行業改革的最前列,先後實現了從國家專業銀行向國有商業銀行、從國有商業銀行向股份制商業銀行兩次歷史性飛躍。

2003年,國務院決定將建設銀行作為實施股份制改造的試點銀行之一,拉開了建設銀行股改上市的大幕。2005年10月27日,建設銀行在香港掛牌上市,成為四家大型國有商業銀行中首家上市的銀行。兩年後,建設銀行正式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隨著H股和A股的先後發行上市,建設銀行實現了從國有商業銀行向股份制商業銀行的歷史性飛躍。  股改上市後,建設銀行實施經營轉型,實現了幾個重大轉變:大力發展零售業務,向批發與零售業務並重轉變;全面調整産品和服務結構,向傳統與新興業務並重轉變;努力改進盈利模式,向利差與非利差並重轉變;積極探索綜合化經營,向多功能銀行轉變;加快拓展海外業務,向國際化銀行轉變。今天的建設銀行已經成長為具有重要影響力和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大銀行。

用數字體現出來的發展成就令人驚喜。截至2012年6月末,建設銀行資産規模達到13.51萬億元,是上市前的近3倍;不良貸款率1.00%,比2005年末下降2.84個百分點;資本充足率達到13.82%,核心資本充足率為11.19%,分別較上年末上升0.14和0.22個百分點;年化平均資産回報率達到1.65%,平均股本回報率達到24.56%,處於國際領先水準;據內部測算,上市以來建設銀行對國家的貢獻超過10200億元,其中累計上繳稅收3200多億元,國有股分紅1700多億元,國有股權市值增加4400多億元。

顯然,股改後的建設銀行已發展成當前資産規模排位、市值均居全球銀行前列的大型商業銀行,盈利能力和資産品質在國內銀行業名列前茅,主要財務指標在全球同業居於領先地位。

堅守穩健經營之道

在《財富》今年公佈的全球500強排行榜中,位列第77位;在英國《銀行家》雜誌2012年“世界銀行1000強”排名中位列第6位——無疑,建設銀行穩健經營的企業形象再次得到了國際權威機構的充分肯定。

股改上市以來,抗風險能力成為建設銀行衡量改革成功與否的重要尺規。建設銀行一直保持審慎穩健的風險偏好,通過不斷優化風險管理體制機制、完善風險政策體系、調整信貸結構,全面風險管理能力得到顯著提升,資産品質和經營業績在大型銀行中位居前列。截至2012年9月末,建設銀行不良貸款率基本維持了二季度末1%的水準,較上年末下降0.09個百分點,撥備覆蓋率略升1個百分點至262.9%。

2008年至今,建設銀行始終將信貸結構調整工作作為重中之重,從行業、區域、客戶、産品等維度進一步細化“進、保、控、壓、退”信貸政策要求,統一全行風險偏好。在備受關注的産能過剩、政府融資平臺以及房地産行業等重點領域的信貸投放上,建設銀行做了大量工作。例如,成立了專門的審批團隊,通過細化名單制管理,嚴格準入標準,加強審批把關,使重點領域風險得到有效控制。

由於信貸政策的良好執行,建設銀行信貸組合不斷優化,資産品質平穩向好,經受住了市場波動的考驗。2011年,建設銀行實現主動信貸退出1037億元(非不良貸款),騰挪出信貸資源用於培育新的利潤增長點,進一步鞏固其基礎設施貸款、個人住房貸款的市場領先地位,小企業、民生、涉農、信用卡等新興業務領域得到快速發展。

穩健的銀行背後一定有穩健的風險管理體系作為堅實後盾。記者了解到,建設銀行以推進實施巴塞爾新資本協議為契機,持續夯實全面風險管理基礎,實施新資本協議總體規劃的各個項目建設基本完成,內部評級基本覆蓋全行所有客戶;已經完成了20個現有系統的改造、6個新系統的建設,組合風險管理系統、金融市場業務風險管理系統、操作風險管理資訊系統等相繼上線,已搭建起全行風險管理的綜合平臺。

進入2012年,建設銀行致力於提高風險的監測、預警和應對能力,依託授信業務監測系統和對公預警客戶跟蹤管理系統等平臺,逐步建立起覆蓋全流程的風險監控體系,對民間高息借貸、鋼貿類客戶、造船業、擔保機構等高風險領域下發預警提示,提前主動化解風險,做到了洞悉全局、未雨綢繆、防患于未然。

做支援實體經濟生力軍

目前,建設銀行給予北京軌道項目的授信額度達656億元,貸款餘額253億元,是北京地區金融機構中對軌道交通提供貸款最多的銀行之一。其中,北京地鐵5號線、6號線、亦莊線、機場線等12條交通線路的建設中,均閃現著建設銀行員工的繁忙身影。

這只是建設銀行支援實體經濟發展的一個畫面。基礎設施建設不僅是關係國計民生的重要支柱産業,也是建設銀行信貸支援的傳統優勢領域。2009年,在複雜的國內外經濟形勢下,建設銀行適時投放了近5000億元非貼現貸款用於重點基礎設施和重點項目建設,當年還通過發行債券、信託計劃、租賃等工具為客戶籌措資金3700多億元,體現了大銀行的責任感和使命感。2012年以來,建行繼續加大基礎設施行業支援力度,截至6月末,建行基礎設施行業領域貸款餘額超過20000億元。

在加大對國家重點基礎設施建設、民生領域、服務業和節能減排、新型製造業投入的同時,建設銀行將服務小微企業作為服務實體經濟的重要平臺和重要著力點,並探索服務小微企業的金融模式。

2007年,借鑒國外先進銀行經驗,建設銀行在江蘇試點 “信貸工廠”模式的小企業經營中心,並於2008年在全行範圍內推廣,幾年來已經在很多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信貸工廠”建立以後,小微企業貸款辦理時間縮短一半,客戶經理服務的客戶數量增長一倍,客戶滿意度大幅提高。目前,全行已建立240余家“信貸工廠”,基本覆蓋了全國主要城市和百強縣。

2011年初,建設銀行根據總體戰略定位,結合小微企業業務特徵,提出服務“社區金融”的理念,並明確了小微企業業務要向“零售化”和“小額化”轉型。在新思路的指導下,該行小微企業業務發展勢如破竹,客戶數量迅速擴大,為業務的可持續發展打下良好基礎。例如,建設銀行針對小微企業客戶需求“短、頻、快”的特點,研發出一批使用期限、金額、還款方式更加靈活、便利的産品;針對小微企業融資需求,研發推出“小額貸”産品,最快當天就可完成審批和放款工作,流程簡單快捷,效率比傳統産品大大提高,産品一經推出就受到小微企業主們的歡迎。

截至2012年9月底,建設銀行小微企業客戶數超過對公客戶總數的70%,累計為16萬小企業客戶投放信貸資金1.7萬億元。對於一家長期以大企業大項目為主要服務對象的大銀行來説,這無疑體現了建設銀行服務小微企業的決心和魄力。

綜合化國際化取得重大突破

綜合化與國際化的共同驅動為建設銀行加快戰略轉型步伐注入了強大的驅動力。

股改上市以來,特別是國家“十一五”規劃首次提出“穩步推進金融業綜合經營試點”後,建設銀行積極開展投行、保險、信託等多種金融業務,大力推進經營轉型。

多年來,建設銀行綜合化經營的“疆土”不斷擴大,目前已形成跨境跨區域,業務覆蓋基金、租賃、信託、保險、投資銀行等多個行業的綜合化經營平臺。建設銀行從單一銀行功能向綜合金融服務集團轉變的步伐正在加快,綜合性經營基本架構已初步顯現。

截止2012年6月末,建行境內營業機構總計13,719個,較上年末增加138個,線上運作現金類自助設備49,766台,投入運營自助銀行12,225家,為客戶提供便捷的7*24小時服務。與此同時,該行繼續推進專業化機構建設,已開業私人銀行、財富管理中心共260家,建立個貸中心949家,建設小企業經營中心244家。

在擴大綜合化經營版圖、穩健發展境內業務的同時,建設銀行順應經濟全球化和中國擴大開放的步伐,加緊佈局海外業務,積極推進國際化經營,提高對全球化客戶的綜合服務能力。

2012年,建設銀行提出,在戰略轉型中要提高全球金融服務能力,在自設機構的同時,更加重視投資並購,力爭在2015年完成全球佈局。據了解,建設銀行目前已初步構建起多層次、多元化的海外機構網路,由曾經的一家完全專注于國內業務的銀行轉變為網路覆蓋全球五大洲主要金融市場、與全世界1421家金融機構建立總行級代理行關係、提供24小時不間斷交易服務的國際性銀行,業務範圍涵蓋批發業務、零售業務和投資銀行業務。

過去的10年,建設銀行取得了巨大的發展成就。站在新的起點,建設銀行確定了新的發展戰略和目標,即“綜合性、多功能、集約化經營”,這個戰略定位要實現的目標是:爭取做到國內最佳、國際一流,具有重要影響力和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商業銀行。

走進新時期的中國建設銀行,正在堅定走向新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