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銀行跨界重組基因 “小學生”善融撞進電商叢林帝國
從2012年6月28日,“善融商務”低調上線,中國建設銀行電商跨界之旅已近半年;在深藏不露的交易數據背後,中國第二大銀行,正在緊鑼密鼓調動全行開展大規模的宣傳行銷活動,準備高調亮相。
站在2012年的尾巴上,電商+金融不再是阿里巴巴集團主席馬雲的個人夢想,其正在成為攪動傳統金融的一股顛覆性力量。
銀行擁有龐大的渠道和客戶,還可以提供融資,面對高達數萬億、年均增長20%的中國電子商務市場這塊蛋糕,銀行沒有理由拱手相讓。建設銀行的善融商務平臺,無疑是第一個吃螃蟹的“巨無霸”。
作為闖入電商界的“大象”,善融商務旗下涵蓋的企業商城(B2B)、個人商城(B2C)、房e通三大業務板塊,這又是一個典型的類“阿裏”帝國的雛形,有人甚至將其視為“阿里巴巴+京東(或天貓)+支付寶(建行網銀)”的超級聯合體。
“跟阿里巴巴、淘寶相比,建行還只是電子商務領域的小學生。”12月14日,一位建行高層如是對本報記者説,對於跨界電商,遭遇的難度和挑戰,銀行是有著清醒的認知的。
12月11-14日,本報記者親赴上海、江蘇蘇州、浙江等地,通過對商業銀行、電子商務、第三方支付、中小企業線上線下等大量調研,試圖還原商業銀行在電商領域“大象起舞”的種種故事與曲折。
銀行跨界電商,“大象起舞”或許一開始步履尚緩慢,但長遠看威力驚人。數據顯示,善融商務上線六個月不到,目前,入駐商戶已經達到8000多家。
高門檻入駐&零成本運營
建行很早就已著手選擇包括上海、浙江、蘇州等在內的13家分行展開內部試點,當時尚且形成一個完整的平臺架構;而擺在分支機構面前的,首先要告訴客戶,善融商務是什麼?為什麼要進駐善融商務?進駐善融商務有什麼好處?
上海是試點分行之一。6月28日,善融商務上線首日,該行拉來了3C電商平臺——易迅商城來做第一場體驗活動;不過,建行上海分行電子銀行部總經理龔山告訴記者,易迅一開始對建行做電商很不理解,“你們做你們的存款、貸款就好了,為什麼要趟電商這趟渾水?”
龔山告訴易迅,建行出發點並不是靠電商賣東西,最終是為了以善融商務平臺提供金融服務,而易迅採取的是直接開店的模式,其底端的供應商也有融資上的需求,雙方一拍即合。
換句話説,易迅以加盟的形式加入善融商務平臺,易迅的商戶可以直接搬到善融商務,他們多了一個免費的銷售渠道,同時,也為其供應商提供了融資便利,用龔山的話説,“你的還是你的,我的也是你的。”
在建行內部定義中,善融商務旗下的B2B業務,銀行傾向於選擇有一定規模、在行業或地區有一定影響力的直駐B2B商戶和專業市場,專業市場要具有明確的市場管理方主體,能對下屬商戶緊密型管理。
建行上海分行人士告訴記者,“總體上,對商家的認證是比較高的,比如上市企業,註冊資本300萬以上的,很多是我們的存量信貸客戶。”在初期客戶拓展過程中,80%的為存量客戶,其定位上市公司與品牌公司,而和知名電商合作也是一個路徑。
半年的時間,建行上海分行拓展了200-300的商戶,入駐的商戶200左右,其中,B2B交易量為6000余萬元,B2C交易量為200余萬元。
善融商務平臺免費,也是吸引商戶入駐的重要原因。
在善融商務平臺上,在淘寶、京東等傳統電商上既有的入駐費、管理費、利潤分成、行銷廣告費、推銷費用等費用一律免除,此外,建行還提供面對面、線上的商戶輔導服務。
一家服裝生産企業告訴記者,以淘寶為例,淘寶交易費是5%,京東則是8%;聚划算的活動,每一筆交3%費用,高的話一天要8萬,少的話也就是5萬。“渠道免費,對於毛利潤率比較低的服裝企業無疑是有吸引力的。”
“自己做電商是一個燒錢的活。”EBT光大數位通信電子商務部總監王國慶告訴記者,他們有自己的網上商城,每年投入在100-200萬上下,但收效甚微,建行的電商免費的平臺對他們無疑是有吸引力的。
核心武器:基於交易數據的融資
不過,無論是免費的渠道,還是較高的信用度,對於銀行電商平臺而言,龔山告訴記者,最關鍵是把核心金融服務儘快搬到線上來。
在將近半年的運作過程中,信用卡分期和個人貸款等一些融資已經在開展,但相較而言,目前B2B上的企業融資案例還比較少。
“將核心企業引入善融商務平臺,將供應鏈融資搬到網上。這需要很艱苦的工作,將供應鏈整個鏈條打通。”龔山説。
這意味著未來B2B商城的模式之一,就是供應鏈線上融資,如此,資金效率將大大加速,而傳統供應鏈融資産品倉單質押、應收帳款、賒銷模式……都可以搬到網上。
在建行總行人士看來,電子商務未來潛力最大的還是B2B的B,就是企業這一級,中小企業的融資確實比較複雜,銀行必須對企業要有深層次的了解,既要了解法人情況、經營狀況,又要了解日常的一些運作情況。
“銀行不可能天天派人盯著企業,中小企業太多了,銀行員工才多少?”建行電子銀行部人士介紹,企業電子商務線上支付交易的資訊,這是銀行最為看重的。
簡而言之,用戶通過善融商務進行一系列交易行為,都能為銀行提供更多參考依據用於給用戶提升信用指數,從而和貸款額度相關聯,為善融商務建立起良性可持續發展的信用機制。
信用機制建立後,客戶需要貸款時,只要在平臺上發出申請,就可以快速授信,立即獲得貸款支援。
據建行人士介紹,只有客戶交易達到一定程度,信用達到一定程度以後,一些諸如大企業擔保、聯保聯貸等一些成熟金融産品,才可能向客戶釋放。
電商基因與銀行基因的衝突
對於銀行係電商而言,最大的困難是“摸著石頭過河”。
“一開始對總行做電子商務並不理解,工作量非常龐大。”多位地方分行電子銀行人士告訴本報記者。
在善融商務整體架構當中,電子銀行作為牽頭部門,負責整個善融商務的系統開發、平臺建設、功能體驗的改善、客戶需求的反饋等推進工作;而善融商務業務推進一定是多部門聯動的方式,電子銀行部門需要與集團客戶部、公司部、小企業部、個金部門傾力合作。
“善融商務最大的一個特點:總行平臺一點接入,平臺上所有功能都是由總行所有來解決,分行負責拓展。”建行上海分行人士告訴記者。
如此架構下,總行電子銀行部相當於靈魂部隊,同時配備有廣州研發中心,負責業務需求架構;廣州開發中心負責業務開發;此外,還在合肥還有一個業務中心,負責運營和維護,諸如線上提問,所有商戶的入駐、圖片發佈等等都屬於業務中心認證的。
而建行的行動力則來自於全國分支機構數以萬計的客戶經理,正如一位電子商務人士所言,這種模式下,銀行客戶經理都是拓展者,也是招商者,而一個專門的電子商務公司的行銷團隊不過百人。
“這一定是高度協同的。”龔山認為,傳統的總分行之間的協調、區域協調,區域內部門協調,乃至部門KPI考核均需要予以調整和配套。
建行代表了銀行係電子商務的一種嘗試,而另外一種嘗試,即通過曲線收購電子商務企業,進入電商的努力也在展開,接近工行浙江分行的人士透露,該行正在醞釀收購一家電子商務平臺。
後者的優勢也是顯而易見,通過收購的方式,將電子商務平臺與母體銀行進行了區隔,進而在協調內部資源上,可以省去不少精力,而“即便到時候做不下,想要斷臂代價也不至於太大。”
不過,銀行做電商,大象要起舞,電商基因與銀行基因的衝突是不可避免的,與專業電子商務公司相比,銀行缺乏從事電子商務行銷、宣傳的經驗,對市場需求的快速反應、根據客戶的需求調整方案,及時上線等問題對銀行管理體制來説都是巨大挑戰。
“不管銀行的平臺多麼強大,都需要尊重電商規律。一定要多搞活動,多搞促銷。”龔山説。
http://epaper.21cbh.com/html/2012-12/25/content_40827.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