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集萃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今日建行 >> 媒體集萃

《經濟參考報》:覬覦貿易鏈金融機會 商業銀行殺入電商領域

發佈時間:2012-12-28

在渡過了和電商平臺的蜜月期後,傳統的商業銀行也低調殺入電商領域試圖分一杯羹。不過,與電商平臺向商戶收費的盈利模式不同,商業銀行開設電商平臺覬覦的是,高成長的電子商務帶來的金融機會,尤其是在貿易鏈金融和中小企業信貸領域。

銀行更看重通電商平臺實現與企業客戶資訊的整合,進而在金融産品的推廣上實現精準行銷,同時帶來的附加值還有,企業通過銀行電商平臺結算的資金,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增加銀行的對公存款量。

也有業內分析人士認為,在第三方支付機構的衝擊下,銀行順勢開展電商業務,現在還處於“跑馬圈地”的階段,體現不出差異化競爭,未來,銀行在電商平臺上的資源整合以及盈利模式都有待考驗。

第三方平臺壟斷電商金融業務

雖然電子商務成長迅猛,但傳統銀行在電商領域並沒有優勢可言。由於電商平臺對客戶交易資料的遮罩壟斷,傳統銀行在電商商戶領域的業務拓展只能依託第三方平臺。

此前,銀行大多無奈地選擇和第三方平臺合作。以建設銀行(以下簡稱“建行”)和阿里巴巴的合作為例,中小企業通過阿里巴巴提供的數據到建行融資,阿里巴巴收取一定手續費。雖然這一模式便利了中小企業融資,但也提高了小企業的貸款成本。在9月合作到期後,雙方沒再續簽合同。

銀行急需一個切實可行的模式進入到電商領域。今年年中,建行電商平臺“善融商務”正式上線。按照建行初期的“圈地”模式,對企業商戶入駐“善融商務”的門檻是,要求該企業註冊資本達到300萬,且年銷售額連續兩年超過1億元。截止12月26日,上線半年來,善融商務平臺上的交易額突破了30億元。

銀行辦電商 不圖收費圖機會

與一般電商平臺的收費盈利模式不同,銀行殺入電商領域並不很看重對商戶的收費,而是看重電商商戶的貿易鏈金融機會。這種定位從“善融商務”平臺的命名中即可看出,建行突出的是“融”的服務,覬覦的也是電商商戶“融”的機會。

在與建行建立合作的商戶中,海爾集團是建行“善融商務”的大客戶之一。在海爾集團執行副總裁周雲傑看來,“與建行電商的合作主要看重的是文化的融合、戰略的契合、資源的整合。在資源整合方面,建行有33萬員工,而海爾集團在數據庫中活躍的用戶也有1億多,通過合作深度挖掘用戶價值,雙方資源整合後,都能夠將自身産品進行精準行銷。一方面,可以利用建行的團隊在某一時間段對特定的用戶群開展行銷活動,另一方面,數據系統實現無縫對接。”

“未來,建行的電商平臺重點還是會放在B2B這個領域中,目前這個平臺上1億4000萬元的交易額大部分都來源於B2B。”建行山東省分行電子銀行部總經理李薇華透露。

專注B2B業務也還是建行拓展貿易鏈金融的需要。12月初,該行下發通知要求“善融商務”針對公司條線梳理的135家供應鏈核心企業,接下來做一連串的行銷,尤其是針對信貸客戶。這對建行而言,能夠積累大量的客戶資訊,包括資金流動資訊。

申銀萬國證券發佈的一份報告稱,預計2012年銀行業供應鏈金融融資餘額能達到6.9萬億的水準。並且,供應鏈融資的存款派生率非常高,一般都在融資額的100%以上。就此而言,這個融資需求所帶來的客戶黏性對商業銀行而言是個很大的機遇。

除了傳統的製造業、零售行業,建行拓展的商戶甚至包括電商的企業,山東銀座資訊科技有限公司就是電商類型的商戶之一,該公司總經理劉文來説,“對於本身就是電商的企業而言,銀行的金融産品服務最具誘惑。由於目前銀行大多沒有對電商行業專門的信貸政策,並且各項風險評估也有一定難度,通過電商合作這個渠道,電商企業就能夠利用銀行搭建的平臺享受更多的金融服務。”

多家銀行籌劃進入電商領域

長期來看,“隨著在電商平臺的交易數據的增多,個人客戶和企業客戶量的積累,銀行就能夠實現交易數據、上下游、信貸審批部門、産品監管部門都通過網路聯繫起來了,讓貸款更有針對性,風控體系更加一目了然。”某股份制銀行電子銀行部人士分析説。

今年以來,交通銀行“交博匯”、中國銀行“雲購物”紛紛登場,工商銀行和中信銀行、華夏銀行等也計劃跟進。“國內銀行根據自身特點和強項,前後推出了一些不同形態的網上商城,其中有的是積分兌換為主的積分商城,有的是信用卡商城,也有一些外鏈性質的商城。對於銀行而言,電商金融平臺會給銀行帶來新的客戶、客戶的資金資訊和金融消費,包括貸款、支付甚至理財。”一位銀行業分析師對記者説。

對銀行而言,通過線上搭建的電商平臺,不經能夠經營線上商品,還能實現其金融産品的推廣,一方面促進其供應鏈金融服務體系的升級,另一方面還能夠帶來企業結算時的資金沉澱。

不同於阿里巴巴、京東等電商平臺,他們是在電商上的盈利模式,而銀行則在於推廣金融産品,用戶通過善融商務進行的一系列交易行為,都能夠為建行提供參考依據,用於給用戶提升信用指數,從而和貸款額度相關聯。這種信用機制的建立,能夠節約電子商務的交易成本,客戶需要貸款時在平臺上發出申請,就可以獲得相應的貸款支援。

“比如針對個人用戶,善融商務支援多樣化的支付方式,包括信用卡分期、融資支付等。對於融資功能的體現,我們通過在平臺上交易評價積累的評級來給予相應額度,評級越高,銀行給予的額度越大,這對於個人融資需求較大的房貸、消費貸款都具有吸引力。”李薇華説。“另外,企業商戶資金結算賬戶都是建行的賬戶,那麼無形中,我們就能夠有一部分企業存款的增加。”

有不少業內專家認為,隨著電子商務的深入發展,電商企業和消費者對融資等金融服務的需求日趨急迫,個性化需求也得以體現,然而,第三方支付機構受經營範圍、經營能力的限制,難以滿足電商發展金融服務的條件。因此,銀行深度介入電商是必然趨勢。

客戶流量是銀行電商最大短板

雖然有心力推電商平臺,但用戶流量是銀行電商的最大短板。“善融商務表面上是缺流量,實際上是缺流量的穩定性,這和運營經驗有關,一旦形成了較穩定的用戶流量,那麼後臺增值服務會很快跟上,如果流量波動特別大,那麼後臺服務也會延遲了。”劉文來説。

對於未來銀行電商的發展模式,也有業內人士表現出擔憂,一方面發展模式趨同,造成銀行通過電商實現盈利的難度增大,其次,在與商家數據系統對接,以及行銷過程中,銀行很容易扮演成了一個純粹的“推銷商”角色,包括後期各種費用的增加和利益權衡,都是需要進一步考慮的地方。再次,儘管商家承擔售後服務,但在交易過程中,對信譽風險以及應急也需要建立一個完備的體系。

同時,面對電商平臺頻頻曝光的風險事件,如何控制風險?如何防範電商商戶的信譽風險事件影響到開始平臺的銀行?

實際上,當企業入駐到銀行的電商平臺之後,就無形中就將銀行信用和企業信用綁在了一條船上。建行電子銀行部人士坦言,“商戶在我們電商平臺上做交易時,我們也特別怕虛假交易。因此,我們與商戶通過協議、發票、合同等形式來進行事前的約定,在交易過程中,我們也會對交易進行監控和掌握。”

http://dz.jjckb.cn/www/pages/webpage2009/html/2012-12/28/content_61328.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