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銀行與電商跨界暗戰—銀行的線上新路
對於網購達人來講,又多了個“逛街”的去處。剛剛過去的2012年下半年,建設銀行推出電子商務金融服務平臺——善融商務,成為國內銀行業運營電商平臺的首次嘗試。“善融商務”平臺分為“企業商城”和“個人商城”兩大塊,涵蓋商品批發、商品零售、房屋交易等領域,為客戶提供資訊發佈、交易撮合、社區服務,以及從支付結算、託管、擔保到融資的全方位金融服務。
與阿里巴巴、淘寶商城、京東商城相比,“善融商務”既具備傳統電商的交易等核心功能,還可以提供金融增值服務。包括分期付款、企業和個人融資貸款、擔保交易、資金託管、房地産交易等。比如,客戶通過個人商城可申請房貸和車貸分期付款産品。與阿裏小額貸款、支付寶信用貸款相比,“善融商務”發放的貸款不是小貸公司用註冊資本金貸款,而是銀行的負債貸款,額度可以更高,客戶貸款成本相對較低,並且資金受監管部門監管,風險控制相對更加規範。
建行廣東省分行電子銀行部劉赪認為,銀行網上商城最大“賣點”應該是企業客戶可通過交易積攢信用,並憑藉信用在銀行融資。
廣州錦東國際服裝城是廣東三大尾貨市場之一,商城內有近900多家商戶。2012年,他們與建行“善融商務”合作後,網站首頁開闢了“錦東服裝城”專區。“合作的效果非常好。首先,商戶自己開網店經營成本高,在善融商務上是0元開店,這對小商戶很有吸引力;其次,小商戶最怕融資難,但在這個平臺上有了交易額和信用評級,可以不用抵押擔保或聯保就能貸到款。”錦東國際服裝城總經理吳偉廣説,去年9月份以來,錦東國際服裝城已有58戶商戶在善融商務開店,營業額已達3700多萬元,目前又有20多戶正在申請。
隨著第三方支付機構大量涌現,電商平臺對客戶資料、客戶交易詳單等資訊進行遮罩,銀行脫媒現象嚴重。由於無法掌握第三方交易記錄資訊,銀行難以憑藉企業資金流、資訊流對企業提供融資。因此,銀行對進入電商領域表現出極大熱情。建行推出“善融商務”也是針對上述“瓶頸”開發出的貸款新模式。建行希望通過平臺客戶的交易情況對客戶進行評級授信,看重的是通過數據挖掘等手段,開發有針對性的新型微貸技術,更好拓展小微企業貸款市場。
業內人士認為,與天貓商城、京東商城、蘇寧易購等純電商平臺追求商品差價的商業模式相比,銀行電商平臺原則上可以對客戶充分讓利,從而通過金融服務包括貸款、支付、理財等來盈利。
劉赪説,比如建行電商平臺的大部分客戶會使用建行卡,整個結算鏈條收入均留在建行體內;非建行卡部分,則通過與銀聯和第三方支付公司合作,這會使大量存款在建行多停留數日或一直留在建行體系內。
有專家表示,面對利差收窄的壓力,銀行探索“電子商務+金融服務”新模式,有利於其彌補盈利過於倚重息差的短板。
“銀行業開發電子商務的空間很大。”建設銀行福建省分行電子銀行部副總經理鄭遠平説,銀行開發電子商務平臺的過程中,既要借鑒傳統電商發展小企業、散戶的好經驗,也要更多采取“集團式作戰”,比如吸引商城、交易市場“整體式”入住電商平臺。
鄭遠平認為,銀行業創建電商平臺,主要目的依然是服務於金融,通過電商平臺積累的大量交易數據進行數據挖掘,開發出不同的金融産品。“現階段的主要任務就是積累交易數據,通過差異化的定位和改善客戶體驗,將客戶吸引過來。”
有專家表示,銀行業進入電商領域是個好現象,有利於化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但最終效果尚需時間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