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集萃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今日建行 >> 媒體集萃

英國《金融時報》:中國電商角力傳統銀行業

發佈時間:2013-02-05

通常情況下,銀行不會賣水壺、智慧手機、羽絨被和皮鞋。但全球市值第二大銀行--中國建設銀行(CCB)卻敢於突破傳統。

半年前,建行推出了一個網上商城,名為善融商務。這一動作,就好比是匯豐銀行與亞馬遜展開正面競爭。

儘管美國銀行等一些西方銀行也推出了與大型零售商互聯的購物網站,但建行的雄心遠遠超過這些。它希望變成一個成熟的電子商務網站,讓成千上萬大大小小的賣家在此安家。

對於一家銀行而言,建行此舉是一項極不同尋常的戰略決策,突顯出中國銀行業的兩種新情況。

首先,長期在政府過度保護之下的中國各銀行,突然發現自己處於一個競爭激烈的環境之中。

其次,圍繞“大數據”控制權的爭奪戰正在中國升溫,銀行希望盡可能多地收集客戶資訊。

建行負責電子銀行業務的一位高管告訴英國《金融時報》:“現在我們去做這個平臺,就是要變被動為主動,去解決資訊不對稱的問題,改變銀行脫媒的現狀,用我們自己的平臺留住客戶。否則,在整個價值鏈和服務鏈上,我們將被壓縮得越來越窄。”

這場戰役是在5年前打響的,發起者並非一位銀行家,而是一名網際網路先行者。

在一個商業論壇上,中國最大電子商務公司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批評銀行不願向中小企業貸款。他説:“如果銀行不改變的話,我們將改變銀行。”

馬雲開始與銀行合作。在建行的支援下,他在2007年推出阿里巴巴金融,這是一個專注于小企業的貸款計劃。

該計劃的想法是強強聯合。阿里巴巴擁有大量用戶資訊,並匯集了他們詳細的信用記錄。建行坐擁鉅額資金,渴求信譽良好的借款者,但又擔心貸款給毫無信用歷史的小企業會有風險。

2011年,雙方合作結束,當時阿里巴巴和建行的協議到期,沒有續約。

了解這次合作的人士稱,阿里巴巴意識到,其掌握的信用數據對於銀行有多麼重要,並要求從貸款利潤中得到更多分成。

然而,對建行而言,最大的爭論焦點不是錢,而是它在電子商務中處於次要地位。這一領域極為有利可圖,2011年中國線上交易增長了30%至5.9萬億元人民幣(合9470億美元)。

上述建行高管表示:“為抓住這個大市場,建行曾做過不少嘗試,但最後我們的客戶數據、客戶交易行為等等所有資訊都留在了別人手裏。”

曾經的合作夥伴開始“單飛”。阿里巴巴利用自己的資金,通過阿里巴巴金融網站貸款,建行則推出了自己的電子商務網站。

比賽開始了,誰將在進軍對方領域的過程中取勝——是作為貸款者的阿里巴巴,還是作為購物平臺的建行?人們拭目以待。

阿里巴巴搶先一步。到2012年年中,該公司向13萬多家小企業發放了280億元人民幣貸款。另一邊,在其電子商務網站推出後的6個月裏,建行表示,註冊店舖已達到1萬個,交易額達35億元人民幣。

科技行業的一名高管稱,他認為阿里巴巴目前領先建行,因為作為一家電子商務平臺,阿里巴巴與小企業更接近。

他表示:“不管是電子商務還是金融,關鍵是數據。擁有最佳數據的參與者會贏。”阿里巴巴拒絕置評。

其他銀行沒有坐等建行進軍電子商務的戰果揭曉。去年9月,中國第五大上市銀行交通銀行開設了一家線上購物商城。

據信,中國工商銀行、中國銀行和民生銀行都在考慮開設類似網站。

“現在,對於中國各銀行而言,競爭非常激烈,客戶資訊是競爭力的關鍵,”巴克萊分析師顏湄之表示:“實際上,大銀行具有優勢,因為它們已經擁有非常龐大的數據庫了。”

然而,電子商務並非唾手可得。中國各銀行基本上都是國有銀行,長期以來,它們一直受到政府的保護,在核心貸款業務上缺乏競爭。

在線上購物領域,它們正與那些來自私營部門的網際網路企業展開競爭,過去10年,這些網際網路企業一直是中國最具創新力的企業。

“大銀行將受到體制的限制,”總部位於北京的網際網路研究機構易觀國際的張萌説。“它們不具備像私營企業經營的電子商務平臺那樣的創新性、市場悟性以及服務標準。”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48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