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集萃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今日建行 >> 媒體集萃

《中國青年報》:綜合化 多功能 集約化-中國建設銀行探索“未來銀行”之路

發佈時間:2013-10-23

2012年5月16日,《中國金融》雜誌刊登了一篇題為《綜合性、多功能經營是建設銀行未來的選擇》的文章,作者是中國建設銀行新任董事長王洪章。這是他于年初履職以來首次公開其主政思路。自然引起業界廣泛的關注。

此時,中國銀行業也走到了一個重要關口。股份制改革的紅利雖未耗盡,卻也捉襟見肘,加之外部環境的急劇變化,銀行業對改革的渴求日益緊迫。國有大型商業銀行都需要尋求新的道路,以免被時局拋下。何況,于巔峰處思想未來,恰逢其時。

王洪章給出的答案是“綜合性、多功能經營”。他認為,這是商業銀行“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滿足客戶多層次需求、提升市場競爭力和價值創造力、實現科學發展的戰略選擇”。中國建設銀行下一步的目標是從單一銀行功能轉向綜合金融服務集團。

新的生存環境

2003年,中國國有商業銀行啟動了股份制改革,通過財務重組、引進戰略投資者以及在境內外資本市場上市的“三級跳”,推動了整個銀行業體系的現代化,從而奠定了被稱為“黃金十年”的耀眼繁榮。

中國建設銀行作為這輪改革中“首位試水者”,它獲得了鉅額外匯注資,剝離不良資産、引入戰略投資者、股份制改革、海內外上市,完成了脫胎換骨的變革。原本陷入技術性破産的它一舉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幾家銀行之一。

美好時光似乎仍在繼續。不過,世界的變化之大卻也到了不能漠視的地步。

一方面,多元化金融市場的發展使融資“脫媒”加速。商業銀行金融核心的地位正在遭到挑戰。大量優質企業放棄從銀行貸款轉而選擇債券、上市IPO或配股。它們對銀行的依賴性越來越弱。銀行的議價能力隨之降低。同時,利率市場化改革也在加速,長期同質化經營的銀行競爭更加激烈,銀行賴以生存的息差空間收窄。

另一方面,銀行客戶對金融服務需求更加多元化、個性化。單一的信貸功能已經遠遠無法滿足他們的需要。比如:一些大象級的企業,它們越來越需要銀行為其提供資金管理、並購諮詢、融資顧問等服務,如果它走出國門,那需要的服務更多、更複雜;先富起來的那部分人則需要私人銀行、財富打理、消費金融、信用卡等服務。這使得以信貸為主的傳統商業銀行難以應付。

再者,隨著金融領域的放開,進入者的威脅大為增加。這一點從“民營銀行”成為股市當紅概念即可見一斑。國務院《關於金融支援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剛一落地,數十家民營企業立即表明要申辦銀行。熱情之高,令人側目。非銀行金融機構的替代能力也在提高,在支付端、在小微貸款領域,大有取而代之的氣勢。網際網路金融所以那樣受青睞,原因也多在於此。

對此,有人做了一個形象的喻示:以前,大夥兒很窮,吃飯只有大米,而大街上米行只有那麼幾家,於是,米行的門前總是排長隊;現在,大夥富裕了,除了大米,還要吃牛奶、麵包,於是,米行門前的長隊自然就縮短了。何況,很多人眼紅米行賺錢多,紛紛擼起袖子要開。這也讓老米行壓力增大。那麼,老米行怎麼辦?

這就是擺在王洪章們面前的問題:在一個變化了的世界中如何保持銀行業的可持續發展。王洪章的回答或者説中國建設銀行的回答是九個字:綜合性,多功能,集約化!

突出綜合經營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發佈的2013年年度報告中有這樣一段話:展望未來,儘管大型客戶的貸款需求將逐漸減弱,但其直接融資的增長將為銀行的投行部門帶來更多業務機會。經濟轉型下居民收入的增長,有助於促進資産管理業務的發展。此話意指,客戶的需求多和高並非壞事,只要能夠滿足,水漲船高,銀行一樣能夠繼續發展壯大。當然,如果惰于進取,一味地重復老路,好日子的盡頭也就不遠。

這似乎和王洪章的思路頗有相似。他在闡述“綜合性”和“多功能”時説,在“綜合性”上,明確要統籌發展國際與國內市場、貨幣信貸市場與資本市場,以滿足客戶多層次、多元化、多産品金融服務需求為目標,加快設置海外機構,加快發展保險、信託、投行、基金、租賃等業務。通過綜合發展,實現市場互為依託、業務互為補充、效益來源多渠道,風險分散可控的經營構架,以應對不同市場的考驗,實現可持續發展。在“多功能”上,明確要在做好銀行傳統業務的同時,大力發展投資銀行、私人銀行、電子銀行、財富管理、小企業經營、消費金融、金融社保卡等戰略新興業務,為客戶提供全方位、多樣化的金融服務,積極承擔企業社會責任。

綜合性的好處也是明擺著的。從信用風險看,如果資産配置過度集中于貸款,一旦經濟波動,都可能導致巨大信用風險。由於保險、信託、租賃等非銀行金融業的風險形成和盈利模式不同,受經濟週期等因素影響的時間、波動程度也不同,可以有效分散風險。從資本約束上看,在監管政策日趨嚴格、信貸規模不斷擴張、業務結構失衡等內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商業銀行的資本缺口不斷放大、資本補充能力受到外部限制,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資本壓力。而綜合性、多功能經營既可降低信貸比重,優化資産結構,又可減少資本投入,最大限度地降低信用風險和市場風險,有助於商業銀行內在價值的穩定增長。

從利率風險看,利率市場化改革,放寬了人民幣貸款利率上限和存款利率下限,放開外幣存貸款利率,建立貨幣市場基準利率體系。這對商業銀行的客戶、産品和收入結構都會産生重大影響,經營成本將不斷增加, 市場風險將不斷加大,而綜合性、多功能經營是應對各種市場風險的有效措施。

事實上,在當前競爭者日眾、網際網路金融侵襲漸濃時,大型商業銀行的優勢就應該建築在綜合性上。

初步的成效

儘管才剛剛上路,但是風景已然怡人。

數據顯示,中國建設銀行目前已擁有境內外8家經營性子公司和27家村鎮銀行,業務覆蓋基金、租賃、信託、保險、投資銀行等多個行業。牌照種類在銀行同業中頗具優勢,綜合化經營平臺已初步搭建。

數據顯示,2008年至2012年,建行子公司併入集團的資産規模增長近3倍達到2608億元;全年實現凈利潤21.39億元,ROA和ROE均較往年穩步提升,且在四大行中獨家擁有信託牌照,過去三年,建信信託管理資産規模增長了41倍。

海外佈局和業務拓展也在加快。中國建設銀行已初步構建起多層次、多元化的海外機構網路,由一家完全專注于國內業務的銀行轉變為網路覆蓋全球五大洲主要金融市場、與1045家境外代理行建立了業務聯繫、提供24小時不間斷交易服務的國際性銀行,業務範圍涵蓋批發業務、零售業務和投資銀行業務。

知情人士透露,中國建設銀行董事會已研究制定海外發展規劃,“國際化”成為建行未來五年的一個奮鬥目標,王洪章也曾在多個場合闡述這一目標,即“力爭在2015年完成全球佈局。”

2013年,中國建設銀行大力推進海外機構申設工作。墨爾本分行成功開業、東京分行開辦零售業務,海外機構申設及籌備工作多個項目齊頭並進,迪拜子銀行、多倫多分行、俄羅斯子銀行、台北分行、舊金山分行、大阪分行、盧森堡分行和子銀行等海外機構的申設工作均在積極推進中。

目前,中國建設銀行投資銀行已形成資産管理、財務顧問、證券承銷、證券化四大業務板塊。在財務顧問方面,創新推出了IPO、私募股權投資、上市公司定向增發、企業重組、附加收益權並購、買殼上市、期權投資等多種新型財務顧問業務,新型財務業務收入在財務顧問業務整體收入中的比重已經超過50%;以全面金融解決方案為載體,積極推動與政府機構、企業公司和個人客戶建立全方位長期業務合作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