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時報》:建行支招如何保護個人信用
據報道,國家層面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已上報國務院,即將於近期發佈。根據規劃,2014年6月底前,應該提出建立以公民身份證號碼為基礎的公民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制度的方案,並逐步納入金融、工商登記、稅收繳納、社保繳費、交通違章等信用資訊。
社會信用代碼制度的實行對於普通人來説意味著什麼?這一規劃實行後將會産生哪些影響?如何才能更好地維護個人權益,避免導致不必要的損失?近日,建行相關負責人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給大家支了幾招。
“社會信用體系規劃的推出將賦予個人信用更重要的"價值",促使每個社會主體更重視個人信用。”上述負責人解釋説,個人信用被形象地稱為人的第二張身份證,良好的個人信用記錄不但會提高個人得到銀行貸款的機會,還能獲得較低的利率,這將給生活帶來不少便利。
據記者了解,對於大多數人來説,不良信用記錄的産生,大多是由於貸款、信用卡沒有按時還款造成的。這也得到相關業內人士的證實。他們表示,很多人在貸款時或者知道自己曾在信用系統留下污點時,才意識到個人信用的重要性,也後悔之前的種種不良習慣。
那麼如何才能保持個人信用記錄的良好呢?建行蘇州分行相關負責人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建議,個人特別是持卡人變更重要資訊時,應及時更新銀行資訊。如當申領信用卡相關的帳單住址和手機號碼等發生變動,需要及時更新銀行預留資訊,這樣不僅可按時收到信用卡確認函和對帳單,而且能及時收到建行提醒短信,確保賬戶安全。
近年來,因透支信用卡消費而引發的信用卡糾紛案件數量急劇上升,這除了給銀行帶來損失外,也給個人信用帶來損害。北京市西城區法院發佈的《個人消費貸款審判白皮書》的統計數據顯示,該院2005年信用卡糾紛案的數量是78件,2009年是523件,年均增長率高達142%,而2011年更是達到5558件。目前,這一數字還在快速增長。
建行相關負責人表示,信用卡糾紛案件的出現部分是由於持卡人無力償還欠款而造成。針對這一情況,建議客戶量入為出。他解釋説,信用卡並不是免費資金,所以在使用信用卡時一定要區分“需要”和“想要”。如果惡意透支信用卡,最高可能會判處無期徒刑。同時,他也表示,如果持卡人的資金不足以歸還全部帳單金額,又不想影響到自己的信用記錄,那麼持卡人可以選擇歸還最低還款額或者辦理分期付款。
個人信用出現不良的另一個原因是持卡客戶參與違法行為和欺詐交易。有業內人士表示,個別不法商戶使用POS機進行違規交易,騙取銀行資金。為了逃避追查,不法分子通常會使用普通人的卡片進行欺詐交易並許諾高額回扣。持卡人一旦牽連這類不法交易,將被列入黑名單,給個人信用帶來不可挽回的損害。
出現不良記錄後,一些客戶錯誤地認為,只要消除信用卡就能消除個人不良記錄。對此,業內人士提醒,這種認識是錯誤的。信用記錄是伴隨持卡人的個人身份資訊,銷卡並不能消除不良記錄。出現“不良”後,客戶不僅不能消卡,還要繼續保持卡片的長期良性使用,才能通過未來的良好信用交易還個人信用記錄以“清白”。
建行相關負責人最後表示,講求誠信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傳統,也需要隨著信用卡普及和個人徵信的完善慢慢地變成人人自覺的行為規範。
那麼應如何查看個人信用記錄呢?據了解,目前,除本人外,只有商業銀行在辦理貸款、信用卡等業務和進行貸後管理時才需要查看用戶的信用報告。如本人需查詢,持卡人可帶好個人身份證到當地人民銀行,填寫《個人信用報告查詢申請表》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