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黃志淩:中國經濟增長變軌與經濟政策指向
國家統計局公佈了2014年一季度宏觀經濟運作指標以後,國內外關於中國經濟現狀和走勢的擔憂不斷升溫,各種對策、建議也是南轅北轍。我認為中國經濟增長已經呈現相對平穩的態勢,已經或者將要進入新的增長軌道,宏觀政策、微觀經營都需要適應這種變化趨勢。
一、中國經濟增長呈現變軌態勢
怎樣認識當前中國經濟形勢,怎樣判斷當前中國經濟階段,國內外的認識分歧很大。既有持續震蕩下行説,也有正在築底即將反彈説。但是,如果我們對中國進入新世紀以來經濟增長軌跡進行冷靜分析,發現中國經濟增長似乎已經步入新的軌道。
圖1:2000-2014年中國GDP增速(%)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2002-2007年中國經濟增速一直保持在上升通道,時間長達27個季度。但隨著金融危機帶來的國際經濟環境劇烈變動,GDP增長在2008-2011年間經歷了較大波動,從2007年四季度的14.2%快速下降到2009年一季度的6.6%,隨後雖因大規模刺激政策回升到2010年一季度的12.1%,之後開始繼續下降到2012年一季度的8%以下,這16個季度基本的趨勢是在劇烈波動中伴隨著增速下行。但從2012年一季度至今, GDP增速已連續9個季度保持在7-8%的區間之內,中國經濟增速的軌道已發生明顯轉換,從連續上升、大幅波動進入較為穩定的中高速增長區間。我們把時間再延伸到1980年至今,中國經濟有三次明顯的加速期,分別是上世紀80年代初(1981-1984年)、90年代初(1990-1992年)和本世紀初,三次加速期後都伴隨著一段時間的調整(1984-1990年、1993-2000年、2008-2011年),與這三次加速期相聯繫的事件分別是改革開放與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鄧小平南方講話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地位的確認、加入WTO;但與前幾次不同的是,2012年以來經濟增速並未繼續向下調整或轉入加速期,而是在一個區間內平穩增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開發的遞推動態中國CGE模型(DRCCGE)預測結果顯示,2014-2016年間GDP增速將保持7%水準以上;使用向量自回歸模型對未來3年增速進行預測,結果也不低於7.1%。
經濟增速的這種趨勢性變化,是國際與國內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從主要經濟指標發展趨勢來看,中國經濟已經出現中長期趨穩的積極變化,一是經濟增速回調過程中就業保持穩定,就業總量對增長放緩的容忍度有所提高;二是東部沿海地區經濟增長呈現走穩趨勢;三是企業盈利水準並未隨GDP增速下降出現大範圍虧損;四是經濟結構正在發生轉折性變化,第三産業比重在2013年首次超過第二産業,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作用穩步提升;另外,隨著宏觀調控方式的變化,尤其是給出增長率下限指引,有利於社會各方形成較為合理的增長預期。考慮到影響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近期不會發生大的變化,未來3-5年間預計經濟增速仍保持在7-8%的區間,同時伴隨的是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轉型升級的推進,若能夠維持適度的投資強度,優化消費結構,培育新的增長點,這個增速仍是健康的、相對可持續的增速,有利於未來十至十五年中長期經濟穩定發展。
二、經濟增長主要指標波動收斂、趨穩
2008年之前幾年,中國工業增加值增速一直在15%-20%左右,經過幾年的調整,近兩年增速下滑到10%左右。從供給角度看,中國經濟主要行業産能都處於相對過剩的情況,制約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還是需求方。
圖2:工業增加值增速(%)
從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需求因素來看,2010年以來,投資、消費、出口等三駕馬車對GDP的貢獻在減弱,但我們需要認清楚這種變化的實質,三個方面都已進入相對穩定的發展階段,3-5年內發生大幅下滑的可能性不大。
圖3:“三駕馬車”對中國GDP增長的貢獻(%)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1. 投資
三駕馬車中,投資對GDP增長的貢獻最大。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情況看,消費增長基本穩定,出口對增長的直接影響有較大或然性,影響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是投資增長,尤其是是基礎設施投資、房地産投資和製造業投資,考慮到製造業投資較大部分是由於基礎設施投資、房地産投資和出口帶動,中國經濟增速對基礎設施投資和房地産投資的依賴性比較大。2011年末至2014年一季度末,全國固定資産投資增速由23.8%下滑至17.6%,導致經濟增速明顯回落。但從行業來看,投資增速出現明顯下降的是採礦業、建築業、房地産業、電力、金屬冶煉以及住宿和餐飲等落後産能或受中央反腐政策影響較深的行業,而對教育、衛生、科學研究、環保和基建等關係可持續發展的行業投資增長相對平穩。由於房地産、電力和採礦等行業一直是我國固定資産投資中的重頭戲,對其投入減慢雖然在一定時間段內拉低了經濟增速,但換來的是投資結構的優化和産業的升級,可以説中國經濟增速的轉換已經勢在必行。
從趨勢上來看,最近9個季度雖然製造業投資和房地産投資仍然處在震蕩調整之中,但振幅呈現下降趨勢;而基建投資整體上呈現回升上行趨勢,從而使整個投資增速波動趨穩。
圖4:投資增速情況
2. 消費
2011和2012年,消費一度超越投資成為對GDP增長貢獻最大的因素,但2012年後期消費增長出現拐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月度同比由15%下降至13%左右,限額以上企業消費品零售額增速下降超過5%,限額以上餐飲企業收入明顯萎縮。值得注意的是2012年以來的消費增速下滑是以中央出臺“八項規定”等一系列厲行節約、打擊奢靡消費的政策為背景的,公款消費和奢侈消費被明顯擠出,過度消費、超前消費、奢侈消費出現明顯下降,但居民消費並未受到影響,社會消費增長更多地倚重基本生活需求和消費結構升級的拉動,而高端餐飲、娛樂場也積極面向市場轉型,大中網路消費蓬勃興起,資訊消費、文化消費、技能培訓等教育消費呈現快速增長之勢,消費行為更加理性,消費市場更加健康,從長遠來講是非常有利於經濟增長方式轉換的。
圖5:2012-2014年中國社會消費當月同比增速(%)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3. 出口
2011-2013年,出口對我國GDP增速的貢獻率均為負值,主要原因是出口增長受外部環境影響不如人意。次貸危機以來,全球經濟增長大幅放緩,拖累中國出口從過去十幾年20%以上的增速大幅回落至個位數,在個別月份甚至出現負增長。進入2014年,外部環境仍然複雜嚴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將今年世界經濟增長的預期調低了0.1個百分點,我國出口形勢依然不容樂觀。但從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我國進出口增速變化軌跡來看,波動幅度明顯收斂,尤其是從最近9個季度扣除季節性因素以後的趨勢上來看,進口與出口都呈現趨穩態勢。
雖然影響經濟增長的三個因素都有繼續波動的不確定性,但我們目前看到的總體態勢是趨於穩定,消費增速在擠破公款消費和奢侈消費泡沫後預計增速仍然穩定在12%以上,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在上升;出口增速雖然處於較低的水準,但隨著國際經濟的復蘇以及中國出口結構和對外經濟戰略的調整,未來繼續下滑的可能性比較低,凈出口對經濟增速的貢獻將企穩回升;投資增長還有較大空間,城市基礎設施補課、棚戶區改造、中西部建設、城鎮化、製造業固定資産更新週期等方面的投資需求旺盛。總體來講,在目前全球經濟緩慢復蘇的環境下,中國經濟增長不僅能保持在7-8%的區間,而且是健康、可持續的,完全沒有必要為季度之間零點幾個百分點的波動而過分憂慮,況且對比美國、歐盟、日本等主要經濟體,中國的經濟增長仍是比較快的。
中國經濟繼續下行的概率不大,但是幻想通過強刺激或微刺激回到過去高速增長老路也是不可能的,我們將要面對的是一種新的經濟增長態勢,宏觀政策與微觀經營都正視這種轉變,認識到中國經濟已經進入新階段,要有新的思維並用新的視角來看待中國目前所發生的變化。
三、經濟增速雖然不能代表經濟發展的全局情況,但中國目前仍然需要保持一定的速度
經濟發展不等同於社會發展,經濟增速也不能真正體現經濟發展的全面情況,但保持經濟增速是提高經濟發展水準、促進經濟結構調整、保障社會全面協調發展的基石,沒有增速就會面臨更多的經濟、社會問題,改革空間就會被大大擠壓。從國際和歷史經驗看,經濟增速下降本身並不可怕,怕的是經濟增速的快速下滑或者頻繁、劇烈波動,一旦這種情景出現,常常破壞市場信心,造成過多悲觀預期,投資、消費趨於保守,失業問題、居民收入問題、財政問題、社會問題可能接踵而至,乃至發生惡性迴圈,形成經濟發展“陷阱”,拖累一國長期停滯不前。因此,當前政府的主要任務之一仍然是要保經濟穩定,保穩定根本上也是保信心。
從外需看,儘管金融危機“後遺症”頻發,但已有跡象表明國際市場正在溫和復蘇之中。美國私人需求強勁,整體經濟雖然處在小幅增長階段,但增長範圍廣泛,消費信心和房地産投資升溫,民間部門復蘇,不確定性轉小;日本經濟在強力刺激政策推動下出現強勁反彈,出乎預期;歐元區亦從衰退和財政困境中蹣跚恢復;新興經濟體受到週期性和結構性因素雙重制約,經濟增長水準將不及過去幾年,但預計增長率仍將高於發達經濟體。儘管各個國家的經濟結構矛盾仍未解決,制約了經濟復蘇水準,但初步展現的經濟回暖勢頭及各國市場需求的穩步增長,必將給中國進出口貿易創造廣闊的機會,也將拉動出口對GDP增長的貢獻。需要注意的是,發達國家通常是中國的主要出口市場,而部分發展中國家既是中國的市場又是中國的競爭對手,當前發達國家相對較好而發展中國家相對羸弱的經濟格局,有利於中國在出口恢復和國際經貿關係中處於更好的位置。
內需方面,國內市場遠未飽和,新型工業化、資訊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向縱深推進,大量投資將發揮“穩增長”的關鍵作用;在居民收入提高和政策鼓勵下,住房、汽車、耐用消費品、旅遊等多個傳統消費領域出現廣闊市場空間,推動消費不斷升級;隨著人口老齡化、主要勞動人群更替和社會消費觀念變化,養老、教育、消費金融、電子商務領域成為新興消費熱點,消費對拉動經濟的影響繼續提升。
伴隨近年經濟總量擴張,中國經濟發展對原材料、能源等基礎資源的需求大幅上升,並對外部資源形成依賴。全球金融危機之前,原材料、能源價格高速攀升,對國內眾多企業生産成本形成直接衝擊,並成為整個經濟增長掣肘;金融危機後,由於世界範圍內需求萎縮,基礎資源重新定價,成本顯著下降;同時,隨著國內資源産出增加以及新能源開發、節能減排、資源綜合利用的深度推進,短期內經濟增長的資源約束趨緩,為中國經濟的中長期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歷史機遇。
四、深刻理解投資的戰略地位,防止“懸崖式”的調控
固定資産投資一直是我國經濟增長的最重要推動力量,2010年以來對GDP增長的貢獻在三駕馬車中佔比一直保持在50%上下。在目前國際經濟緩慢復蘇、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偏弱的背景下,中國經濟增長想要穩定在合理區間,仍然需要適當規模的投資強度,對投資驅動力既不可過度依賴,但也不能盲目“去投資化”。應在逐步淘汰落後産能的基礎上,對投資結構進一步優化,將投資增速穩定在20-25%左右,避免投資增速出現“懸崖式”跌落。
從我國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仍然存在嚴重的基礎設施不足問題。基礎設施投資在國際上也成為經濟增長戰略的重要部分。美國近年來多次提到要建立基礎設施銀行;2013年歐盟委員會通過了《綠色基礎設施:提高歐洲的自然資本》的新戰略;2013年日本提出“新增長戰略”,計劃未來十年內將公共設施投資增加50%。麥肯錫預計,全球基礎設施投資在未來18年間要達到57萬億美元,中國仍將是全球最大的基礎設施投資國。但歷史經驗也告訴我們,在投資發揮戰略支撐作用時期,必須把握好政府與市場的關係,確立市場在資源配方面的決定性地位。一方面利用市場機制在淘汰落後産能過程中,倒逼相關企業儘快適應,主動推動企業轉型升級;另一方面,轉變政府職能,進一步下放行政審批權,降低政府對投資的主導作用,調動民營資本投資,尤其是要放開一些行業限制,引導民間資本進入,激勵民間資本活力。還要防止短期內在某一領域集中、過度投資,形成投資的低效和浪費,政府部門應將有限的投資投向那些有利於實現可持續增長、對經濟拉動作用更為持久的基礎領域和民生領域,重視引導非政府部門的投資方向,與政府投資形成互補。投資調控政策的重點要向支援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應用、支援産業轉型升級、激發民營經濟活力、推進城鎮化建設和區域協同發展等傾斜。
第一,支援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應用。科技創新是解決經濟發展諸多瓶頸的關鍵,應該將推進重大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應用作為投資政策的重點,政府和企業都應加大科技研發投入,並實現科技成果儘快投産,提升現有産業的技術水準,並催生新産業形成與發展,充分發揮“科技紅利”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參考美國奧巴馬政府的做法——其在第一個預算方案中,將國家科學基金會、能源部科技辦公室等重要機構的研究費用翻了一番,並向企業技術研發提供稅收減免740億美元,並計劃未來10年將基礎研究資助翻一番,這些措施雖然不像基建投資項目那樣直接帶動GDP,但是保障了美國支柱産業(資訊技術、高端製造、農業、醫藥、軍工等)的長期核心競爭力,促使若干新興産業領域(頁巖氣、3D列印、新移動網路和移動媒體、環保設施、電動和無人駕駛汽車等)的産生。
第二,支援産業轉型升級。發揮中國産業的後發優勢,向發達國家借鑒吸收一流生産技術、服務和管理經驗,並努力培養自主創新能力,提升産業發展水準。農業方面,推廣現代化設施、工具和運營方式,加快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業增産和農民增收。工業方面,積極推廣資訊化和流程優化管理,升級生産設備技術,提高生産率和資源利用率,減少低水準建設,引導淘汰落後産能,引導生産力的科學佈局和産能的有序轉移,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産業,推廣節能減排技術。金融服務業方面,應加快金融結構調整,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重點發展直接融資、風險投資、戰略投資等融資模式。
第三,激發民營投資活力。進一步完善民間投資政策措施,引導民間投資進入基礎産業和支柱行業等領域,最大限度放開準入限制。繼續強化對民營企業、小微企業的扶持,進一步明確財政金融政策。引導民營企業做優做強,形成品牌優勢,培養核心企業,以大企業帶動關聯企業形成更有競爭力的産業集群。
第四,穩步推進城鎮化和區域協同發展。以城市群建設投資為重心,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合理分工、協同發展。圍繞推進新型城鎮化戰略部署,合理安排國家投資方向,提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管理水準,提高城市綜合承載能力,保障城市運作安全,改善城市人居生態環境。引導投資和其他資源在土地綜合整治、安置房建設、新城區建設、城鎮棚戶區和舊廠房改造、産業園區建設以及各類公共基礎設施建設(交通、通信、水電煤暖)等領域的合理配置。
五、明確中國經濟在全球市場中的定位,更加重視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
從歷史和現實的角度看,在走向經濟強國的過程中必須要高度重視出口,即使是最發達的經濟體也需要靠出口來拉動本國經濟增長。以德國為例,2011年以來出口在其GDP增長中的貢獻十分突出。(見圖7)
圖7:分項指標對德國GDP增速貢獻(%)
數據來源:
無論是過去三十年還是今後二十年,中國經濟發展都需要充分利用國內、國外兩個市場來優化資源配置。因此,當前必須繼續高度重視出口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隨著歐美等主要發達經濟體市場復蘇,我國出口也應該逐步走出谷底,但最近公佈的數據顯示:2014年一季度,我國出口同比下降3.4%,遠低於去年同期18.4%和全年7.9%的增速。儘管有美國惡劣天氣、去年同期虛假貿易高基數等客觀因素,但我們還是應該看到我國出口形勢中的隱患:2013年起歐美經濟處於持續復蘇通道,但我國對主要貿易夥伴的出口增速仍普遍呈現出下降態勢,意味著外部經濟復蘇對我國出口的拉動作用在弱化;我國出口增長較快的産品仍集中于原材料、輕工業品等附加值較低的産品,出口商品結構亟需優化。
充分重視出口對經濟的支撐作用,積極調整出口戰略。在繼續發揮並加強全球製造中心作用的同時,逐步扮演全球市場大國的角色。在全球市場上進行戰略平衡安排,進一步完善國際市場佈局,加強與非洲、拉美等新興經濟體的合作,適當降低對美國和日本的依賴。積極參與美國主導的貿易規則談判,最大限度地雙向開放非敏感市場,促進貿易與投資增長。調整出口結構,取消勞動密集型産品、高耗能和高污染産品出口扶植政策,加大對機械電子産品和新材料的出口扶植力度,採取措施將國內經濟建設優勢轉變成國際合作和市場競爭優勢,發揮領先全球的基本建設能力,釋放國內過剩産能。擴大雙邊經濟貿易合作,尤其是中國與周邊國家的雙邊貿易合作,實施差別化區域經濟戰略。積極推行商務外交戰略,更積極地參與全球經濟貿易規則的制定,變産能過剩的國內發展困境為全球競爭優勢。在匯率方面,打破不符合經濟規律的單邊升值預期,在擴大人民幣兌美元交易價浮動幅度的基礎上,繼續完善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形成機制。
六、國民消費亟待升級,消費政策應進一步清晰
消費模式對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深遠影響。
受收入水準、消費文化、貧富差距、社會保障體系等因素影響,我國居民不僅消費率較低,而且消費層次更低,並同步伴隨著畸形消費;相對於發達國家,我國公款消費在財政支出和公司成本中的佔比較高,不僅擠佔了財政支出中本應該提供給居民的公共服務空間,也帶來了中國消費市場“未富先奢侈”的畸形發展,並對居民消費形成了一定的擠出效應;消費浪費雖然也可以拉動GDP,但無法提供經濟發展的持續動力——消費提升的人力資本。
第一,大力發展教育消費。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産業界對勞動者素質、能力的要求不斷提高,公民群體也自發産生了豐富閱歷、開闊視野、增強個人素養的深造需求,由此催生大量潛在的教育消費需求。教育消費政策的重點不應是擴充基礎教育、高等教育附帶的收費服務(如中小學的課外課程),而是重點面向有收入人群提供職業教育、文化和技能培訓,引導主動消費,確保消費的品質和體驗。引導教育消費的目的不僅僅是創造消費需求,更重要的是通過提高人群素質、能力,提高勞動生産率,進一步促進經濟持續發展。
第二,大力發展養老産業。人口老齡化是當前中國社會的重要特徵,與養老相關的消費內容廣泛,潛力巨大。養老消費政策的重點可包括:引導建立養老服務社會化體系;針對居家養老的普遍情況,促進社區醫療、陪伴、護理、家政、送餐服務體系的建立;推進集中養老機構的建設,提高養老機構服務的專業性,加快對專業養老服務人員隊伍的培養建設;引導金融機構創新與養老相關的保險、投資、資金計劃等金融服務安排。
第三,大力發展醫療事業。“就醫難”問題從側面反映了醫療産業需求與供給間的巨大矛盾。社會醫療相關消費(就醫、買藥、保健、購買醫療設備、配套醫護服務等)空間廣闊,隨著老齡化社會到來和居民對健康標準的提升,這一消費也隨之快速增長。醫療消費政策的重點可包括:完善醫療保險體制,擴大醫保覆蓋範圍,創新補充醫療保險模式,解除居民就醫的後顧之憂;完善基本藥物制度,試行醫藥分開,確保一般疾病用藥價格能為多數居民接受;繼續擴充醫院建設和醫務人員隊伍建設,允許更多民營醫院投入運營;推廣醫院集團化管理模式,引導優質醫療資源惠濟百姓;加強對醫務人員的道德教育和專業培養,建立緩解醫患矛盾的機制,不斷提升醫療服務的水準。
第四,鼓勵完善電商、物流、資訊服務,培養新興消費市場。隨著網際網路基礎設施完備和網路技能、文化的傳播,與網路資訊密切相關的消費呈現快速發展勢頭。特別是隨著近年虛擬資訊環境與市場實體産品、物流服務密切結合,形成新的批發零售業態。伴隨消費者群體的快速膨脹,新業態可能取代傳統實體賣場等業態,成為實現消費的主要渠道。為此,有必要通過消費政策引導電商産業繼續快速發展,並加強對電商等虛擬經濟商戶、物流和資訊服務等配套商戶的科學管制,提高從業人員誠信水準和執業能力,豐富産品服務內容,確保産品服務品質,促進居民放心消費。同時,將資訊消費上升到戰略高度。隨著移動互聯、第四代行動通訊技術普及、大數據技術的發展,資訊對社會呈現全方面影響,例如企業利用資訊技術發現新市場,個人資訊消費在重塑生活行為、增強國民素質發揮了前所未有的作用。國家已經將資訊消費上升為國家戰略,我們應積極培育資訊消費市場,在新一輪國際競爭中保持領先優勢。
(作者係中國建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