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界:建行金融市場業務26年增至1200億 年均複合增速達16%
作為與對公業務、個人業務並列的全行三大業務板塊之一,金融市場業務在建設銀行的經營管理、改革發展與戰略轉型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回首1988年,建設銀行開辦代客外匯資金業務,藍色巨輪駛入嶄新水域,揭開了建行資金業務發展的華美篇章。1995年8月,建設銀行資金計劃部資金交易室成立;1996年1月1日,建設銀行作為首家成立資金交易室的國有商業銀行,率先進入交易所市場,正式開展拆借、國債承銷、現券買賣和國債回購業務,打開了人民幣資金業務全面發展的新局面。2001年2月,總行資金部(後更名為資金交易部、金融市場部)成立,本外幣一體化的資金業務經營管理格局正式形成。開辦至今,建設銀行金融市場業務已經走過26年的光輝歷程。
26年風雨兼程,彼時的“資金業務”已經成長為本、外幣一體,自營與代客兼備,橫跨國內外貨幣市場、債券市場、外匯市場、貴金屬市場、大宗商品市場及衍生品市場,全球24小時不間斷運營的綜合化金融服務體系。2005年至2013年,總行金融市場部直接管理的資産規模由不足1萬億元增至3.3萬億元,佔全行資産的五分之一;全行金融市場業務收入由不足400億元增至1200億元,年均複合增速達16%。
貨幣市場縱橫馳騁
1997年,建設銀行作為首批會員加入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和銀行間債券市場,並成功進行同業拆借市場的第一筆交易。
多年來,建行科學預測貨幣市場利率走勢和現金流變動,綜合運用信用拆借、債券回購、參與央行公開市場操作等多種貨幣市場工具,有效管理資金頭寸,在保證自身流動性安全的同時,還在重要時點為市場提供資金並提高資金運用效益。2003年,按照“利率低時放短、利率高時借長”的策略,充分利用央行提高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及新股發行時機放大交易量,提高市場佔比,市場上一度流傳“要借錢找建行”的説法。2013年,央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利率市場化加速推進,市場利率高企,個別時點資金緊張。建行綜合運用多種貨幣市場工具調度資金,並作為首批發行機構成功發行第一期50億元同業存單,拓寬了融資渠道,有效熨平了頭寸波動。2013年6月和12月,市場兩度資金緊張,建行積極融出資金滿足市場需求,發揮了大行應有的“市場穩定器”作用,得到了監管部門和同業的認可。
2001年至2013年,建設銀行人民幣貨幣市場交易量由3600億元增至12萬億元,始終在市場上名列前茅。數字增長的背後是資金實力的壯大和資金運營能力的增強。
債券業務獨領風騷
債券投資和交易具有流行性好、資本佔用少、運營成本低等優點,是建設銀行最重要的非信貸資金運用形式之一。建行持有的債券組合涵蓋國債、政策性金融債、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等主要債券品種,建行也是人民幣債券市場的主要投資者和做市商之一。2001年總行資金部成立後,建行的債券投資、交易和承銷業務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
尤其是債券投資持續的制度建設、風險管理系統建設和交易員隊伍建設,為投資規模的擴大和收益率的提升奠定了堅實基礎。2001年,總行成立本幣債券投資決策小組,根據宏觀經濟環境、市場利率走勢、全行資金形勢和債券投資組合結構等情況制定年度投資策略並定期調整,初步建立起科學的投資決策機制。2002年,建行在國內同業中較早實現了對人民幣交易風險的國際化管理,標誌著人民幣資金交易風險管理系統建設水準躍上新臺階。2009年,制訂了中英文對照的《中國建設銀行債券投資業務管理暫行辦法》,對投資評估、風險承擔、管理流程、投資操作方式、投後跟蹤管理等環節從制度層面進行了規範。2011年,制定《中國建設銀行人民幣信用類債券投後管理操作規程》,明確了信用債券投資後管理流程和責任,為信用債券投資規模的擴大創造了必要條件。作為記賬式國債甲類承銷團成員和政策性金融債承銷團成員,建設銀行積極認購國債和政策性金融債,認購量保持市場領先地位,有力支援了國家建設。2013年,建行國債承銷量(包括認購與分銷,下同)市場第一,國開行、農發行、進出口行政策性金融債券承銷量名列前茅;近三年投資收益率累計提升近100個基本點,為全行利潤增長做出重要貢獻。
而債券交易在不斷提高做市報價能力,交易量和價差收入迅速增長的同時,市場影響力逐年擴大。2001年,建設銀行成為銀行間債券市場首批9家雙邊報價商之一。2002年,建行作為首批4家試點銀行之一,正式開展記賬式國債櫃檯交易業務。2013年,新增境外央行交易對手,幫助其配置境內人民幣債券,交易量在中資機構中名列前茅。2003年至2013年,建設銀行二級市場現券交易量由800億元猛增至4000億元,多年榮獲銀行間債券市場“最佳做市商”稱號。2013年交易賬戶收益率領先基準指數500個基本點以上。
同時,為滿足不同信用資質企業客戶的融資需求、增加客戶資金沉澱,建設銀行大力發展債券承銷業務。2005年,主承銷華能國際(行情,問診)50億元短期融資券,開創了銀行間市場發行非金融企業短期融資券的先河。此後,憑藉良好的市場聲譽和強大的銷售能力,建行信用債券承銷支數和金額始終保持同業前列。2013年,承銷284支信用債券,金額3461億元,均列市場第一,是當年銀行間市場唯一一家銷售金額突破3000億元的機構。
中間業務異彩紛呈
為滿足個人客戶和企業客戶對各類金融工具的投資與交易需求,建設銀行不斷挖掘外匯、貴金屬、衍生産品、理財等市場的業務機會,大力推進産品創新,極大豐富了全行中間業務産品種類,有效拓展了中間業務收入來源。
建設銀行是境內最早開辦外匯買賣、結售匯業務的外匯指定銀行之一。2001年開始,包括代客結售匯和外匯買賣、代客利率衍生品在內的代客資金業務步入快速發展階段,業務品種不斷豐富,交易量和收入快速增長,成為建行重要的中間業務收入貢獻力量,建行也逐漸成為國內代客資金業務最具實力的銀行之一。2009年12月,通過在倫敦和紐約設立交易臺,建設銀行在國內同業中率先實現了外匯和貴金屬業務全球24小時不間斷運營,實現了對全球主要金融市場、各個交易時段的全覆蓋。2001年至2013年,全行代客結售匯交易量從300億美元增至4000億美元,增長12倍;利用遠期、掉期、期權等衍生工具,為數十家全行重點客戶提供匯率風險、債務利率風險管理,幫助客戶降低融資成本。2005年至2013年,代客資金業務收入由14億元增至46億元,年均複合增速達16%。
貴金屬業務在短短十餘年間實現了跨越式發展。2002年10月,建設銀行完成上海黃金交易所成立後的第一筆交易。從此,建行堅持審慎發展貴金屬自營與代客業務,在控制風險的前提下,交易規模逐漸擴大。2005年,開辦個人賬戶黃金業務,當年交易量近2500公斤。此後,個人賬戶白銀、個人賬戶鉑、貴金屬租賃、代客黃金遠期等業務陸續開辦,貴金屬業務産品線不斷完善。2011年,金融市場部商品與期貨交易部(二級部)在上海成立,包括貴金屬業務在內的商品期貨業務的發展駛入快車道。2013年,賬戶黃金客戶端交易量達583噸,為8年前的233倍。2007年至2013年,貴金屬業務收入由0.75億元增至28.8億元,6年增長了37倍;2013年收入增長72%,增速列全行24大類中間業務産品第一。
金融市場條線代客理財業務主要以同業存款、債券、貴金屬、外匯衍生品和QDII為投資標的,具有短期限、低風險、多幣種等特徵。2004年和2005年,建設銀行相繼推出外幣理財産品“匯得盈”和人民幣理財産品“利得盈”,在四大行中率先開辦個人理財業務。後逐漸形成以“匯得盈”(外幣)、“利得盈”(人民幣)和“建行財富”(高端客戶)為主的品牌體系,可滿足多個幣種、不同層次客戶的理財需求。2012年,金融市場條線理財産品募集資金首次突破萬億,達到1.2萬億元,2013年進一步增至1.45萬億元,成為建設銀行吸引客戶資金、增加中間業務收入的重要手段之一。
構築風險控制屏障
市場如大海,並不總是風平浪靜。在瞬息萬變的市場環境、緊張頻繁的交易操作中,市場風險、信用風險和操作風險極易相互疊加,對金融市場業務風險防控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20世紀90年代末,建設銀行資金業務的授權、授信管理體系初步建立。進入21世紀,金融市場業務從全行統一風險偏好出發,逐漸形成以“三道防線”為關鍵特徵的全面風險管理體系。金融市場業務部門作為“第一道防線”,在整個風險防控體系中至關重要。2001年開始,總行資金部完善了授權、授信體系,引入先進的風險管理系統,採用敏感性分析、風險價值分析等國際先進的風險分析技術,形成了種類豐富、業務齊全的風險報告體系,編寫並修訂了《資金交易風險管理與內控手冊》。2011年,建立“每週風險重檢”制度,嚴格排查交易授權、限額執行、交易合規性等方面的風險點,至2013年底累計開展87期,檢查發現問題數量逐年下降。2012年將代客利率衍生産品、黃金租借業務流程陸續嵌入風險審核環節;同年,全行開展“金融市場業務管理年”活動,全面梳理了金融市場業務風險管控機制問題,將風險管理嵌入業務全流程,進一步完善了內控機制。日臻成熟的風險管理體系為科學有效應對各類風險提供了有力保障。
2001年至2002年,美國安然、世通事件相繼曝光,國際金融市場劇烈震蕩。建設銀行採取正確的投資策略,加強信用風險管理,增持高評級債券,當年債券投資未發生一筆違約。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波及主要發達經濟體;2009年,主權債務危機開始在歐洲蔓延。面對規模空前的系統性風險,金融市場業務風控體系迅速響應,密切跟蹤事態發展,科學制定應對方案。擇機減持高風險外幣債券,抓住有利時機對存量高風險衍生交易進行反向平盤,將危機造成的損失降至最低程度。2011年,國際評級機構下調美國長期主權信用評級,建行成立“應對美債評級下調危機應急工作小組”,建立離岸業務風險監控與應急機制。2013年4月,自發開展債券業務清理規範工作,對2007年以來的債券交易逐筆排查,未發現違規交易,內部控制的有效性再次經受住了嚴峻考驗。
改革之路衝鋒在前
金融市場業務不僅是建設銀行重要的經營板塊,還以其緊密貼近市場、廣泛掌握各類金融工具等優勢直接服務於建行重大體制改革、執行建行重要經營政策,為全行的改革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2003年底,國家為建設銀行注入225億美元外匯資本金;2005年8月,建設銀行兩家戰略投資者——美國銀行和淡馬錫公司入股資金由匯金公司轉為在建設銀行存款,共計39億美元。總行資金部負責資金運營,投資收益超過了設定的基準,實現了資金的保值增值。2005年10月,建設銀行成功在香港上市。募集的港幣資金調回境內後,總行資金交易部負責資金管理的交易操作,綜合運用拆放同業、短期票據投資、外匯買賣、美元結匯、遠期利率協議等交易品種,為上市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援。
發行次級債是現代商業銀行充實資本金的重要手段。2004年,建設銀行成功發行了三期次級債券,累計金額400億元,提高當期資本充足率近2個百分點。這是建設銀行在啟動股改進程後首次在資本市場融資。該期債券率先在國內次級債券發行中引入7天回購利率作為浮動利率債券的基準利率,是中長期浮動利率債券利率基準選擇上的一次成功嘗試。2009年,完成三期共800億元累進利率次級債發行;2011年和2012年,分別發行固定利率次級債券,規模合計800億元。在行領導親自行銷支援下,金融市場部合理引導投資者利率預期,有效控制了發行成本。次級債的成功發行充實了建行資本,進一步增強了建行的競爭實力和抗風險能力,為持續優化資本結構奠定了基礎。
過去的三十年,是我國金融體制改革不斷創新發展的三十年。三十年滄海桑田,三十年春潮不息,三十年艱苦奮鬥。而不到三十年,建設銀行金融市場業務日益發展壯大並已引領潮流。新的戰略轉型號角正在吹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