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集萃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今日建行 >> 媒體集萃

《華夏時報》:建行“助保貸”政企銀共增信 破解小企業融資難題

發佈時間:2014-09-12

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已成為全面深化金融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之一。8月14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多措並舉著力緩解企業融資成本高問題的指導意見》,要求金融部門採取綜合措施,著力緩解企業融資成本高問題。

事實上,在當前經濟現實中,常常出現這樣的現象:一方面是小微企業因經營風險無人擔保,銀行不敢貿然放貸,另一方面中小企業基數龐大,財政資金補貼總是杯水車薪、捉襟見肘。在銀行和政府都“心有餘而力不足”時,小微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就顯得格外引人注目。

“建行‘助保貸’産品是一種有益嘗試,服務小企業成效明顯”,山東省省長郭樹清曾這樣評價。在走訪山東多家企業時記者發現,在建行的“助保貸”模式下,既通過杠桿率做大了“蛋糕”,而且有效降低了小微企業的融資成本,為地方政府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提供了一條嶄新的出路。

政企銀共為企業增信

“今年肯定是忙碌的一年、豐收的一年,業務量增長30%以上是沒有問題的。”廣東省韶關市中機重工鍛壓有限公司負責人王偉(化名)看到本報記者時按耐不住喜悅的心情,和記者分享著他和他的公司成長所帶來的激情和快樂。

談及企業如何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王偉的話匣子一下子打開了。“我們最開始成立公司時註冊資金1000萬元,屬於民營企業。”王偉坦言,公司年銷售額也達到6300萬,但問題是公司的土地、廠房能夠辦理抵押的資産並不多。

但在2012年,公司正在經歷企業迅速成長期,對流動資金需求加大。王偉介紹,“諮詢了很多家銀行都不符合貸款政策。無法從銀行渠道融資。”最終在2012年他通過擔保公司貸款,每筆貸款必須額外承擔3%的擔保費和15%的保證金,500萬元貸款不僅要産生15萬元的貸款成本,而且除去15%的保證金等費用,真正拿到手的不足400萬元。

事實上,小微企業認為得不到銀行信貸支援的主要原因是有效抵押資産不足和金融機構門檻過高。其實,這是問題的一個方面,本質仍是社會徵信體系尚未建立導致銀行、企業之間存在嚴重的資訊不對稱:在小微企業普遍面臨“融資難”問題時,銀行也因為難以尋找優質潛力客戶面臨“貸款難”的問題。

“遇到緊急情況時,甚至不得不向民間借貸,利息高至3至5分。”在王偉看來,彼時企業發展所付出的成本是巨大的。如何節約融資成本,並能通過銀行等正規渠道融資,是像王總一樣千萬小微企業主思量的事情。

而“助保貸”是建行針對小微企業缺資訊、缺信用、缺抵押這一難題,推出的一款創新型融資産品。它是通過與市(縣)各級政府簽約《“助保貸”業務合作協議》,在政府的助保金和風險補償金的增信作用下,入池企業只需提供不低於貸款額度40%的、符合建行要求的抵(質)押或保證即可獲得貸款。

值得注意的是,能夠入池的企業,是在銀行、政府合作過程中,政府幫助篩選客戶入目標客戶庫,在經銀行內部信貸調查評審後,由政府和銀行雙方認可才能加入助保金池,發揮企聯了解企業、貼近市場的作用。

“政府的介入,不但幫助把握了信貸扶持方向,又較好地解決了銀企資訊不對稱的難題。”建行負責人坦言。

據了解,在“助保貸”模式下,入池企業的擔保由三部分構成:入池企業自身提供相當於貸款額度40%的抵押或擔保;企業繳納貸款額度2%的保證金,形成助保金池;政府按“小微企業池”貸款額度的10%,出具風險鋪底資金。

“就是通過建行助保貸,2013年末我們終於從正規銀行渠道貸到了第一筆資金,用於企業業務發展。”王偉坦言,彼時王偉向建行提供了貸款金額40%的抵押,建行給予王總企業500萬元貸款,相當於給予2.5倍放大倍數。

據上述建行負責人介紹,這一信貸模式,通過引入政府進行增信,形成了較大的資金規模效應和杠桿放大效應,銀行貸款額度最高可放大10倍,企業貸款額度最高可達2000萬元,期限一年,可採取到期一次性或分次還款方式。

“算下來,我們成本少了十多萬元,年利率也僅7.8%。”王偉掰著手指給記者算了這筆賬,“如果擔保貸款,不但要交2.5%的擔保費,還要先交給擔保公司20%的保證金,最後實際只能到手372萬元。”

“助保貸”是一個縮影

但問題是,即便政府為企業增信,銀行所承擔的風險仍不容小覷。如何化解風險?“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建行通過嚴格審批程式、實行額度控制、建立補償機制等措施,有效地進行了風險管控,保障了助保貸資金的安全運作。”上述建行負責人坦言。

所謂“建立補償機制”就是,當企業助保金不足代償銀行逾期貸款本金和利息時,不足部分先由助保金賬戶的財政風險補償資金和企業所繳保證金分擔,其中“池”中政府風險補償鋪底資金作為最高上限。同時,在使用助保金代償和政府補償以後,由銀行向貸款企業啟動債務追索程式,追索到的資金優先償還銀行債權。

事實上,“助保貸”最顯著的特點在於政府、企業、銀行三方共同參與、共同受益,即:由政府的風險補償資金、企業繳納的“助保金”共同組成“助保金池”為企業貸款增信,銀行向企業提供貸款支援,政府提高了扶持資金的放大效應,企業有效降低了融資成本及擔保要求,銀行批量獲得了優質小微企業客戶,實現了三方共贏。

建行“助保貸”業務開辦5年來,不良貸款率遠低於同類貸款平均水準,除了政府、銀行兩道選擇門檻篩選出來的目標優質客戶作為風險防控的前提條件之外,風險共擔機制的建立強化了企業內外約束也是保證各方資金安全的關鍵因素。

而這種運用總體信用解決個體信用不足的融資模式,是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難題的一次有益探索,可方便快捷地滿足中小微企業“短、頻、快、急”的資金需求,幫助企業克服缺資訊、缺信用、抵押難、擔保難等發展過程中的實際困難,更好地支援和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發展。

事實上,“助保貸”業務僅僅是建行支援小微企業發展一個縮影。

為積極響應國家“服務小微企業、支援實體經濟”的號召,切實履行社會責任,建行將小企業業務明確為經營轉型的重點。從2006年開始,先後創建了“成長之路”和“速貸通”小企業業務品牌,正式吹響了服務小微企業的號角。

以建行廣東省分行為例,10年來該行中小企業授信客戶佔全部公司類信貸客戶的95%以上,累計向中小微企業發放貸款超過1萬億元,貸款年平均複合增長率超過4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