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集萃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今日建行 >> 媒體集萃

《金融時報》:創新推出“助保貸” 建行降低融資成本有效扶持小微企業

發佈時間:2014-09-24

在小微企業普遍面臨“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時,銀行也因為難以尋找到優質潛力客戶而面臨“難貸款”的問題。而資訊不對稱和信用不足,是小微企業得不到銀行信貸支援的主要瓶頸。

瓶頸不破,小微企業就難以得到金融活水的滋潤。近年來,建行湖北省分行針對銀企資訊不對稱、小微企業信用不足等問題,攜手地方政府推出“助保貸”,在幫助小微企業跨越信貸門檻、降低融資成本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破解資訊不對稱

建行湖北省分行有關負責人介紹,“助保貸”業務是在企業提供一定擔保的基礎上,由企業繳納一定比例的助保金和政府提供的風險補償資金共同作為增信手段的信貸業務。“助保貸”最顯著的特點就是通過建立“小微企業池”,由當地政府與銀行共同選擇企業入池,在此基礎上向入池小微企業發放貸款,使銀行發掘客戶、了解客戶的成本大為降低。

目前,湖北省內各級政府一般由分管工業經濟的領導擔任組長,成立由政府辦、經信委、工商、稅務、財政、法院、公安、國土、稅務等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中小微企業助保貸管理領導小組,相關職能部門根據企業的繳稅、用電、用水等情況,對企業進行前期評估,根據所掌握的資訊選擇一批優質客戶入選“小微企業池”,有效解決了銀行與企業之間資訊不對稱的問題。

降低信貸門檻

信用不足一直是小微企業融資時普遍遇到的問題,特別是發展初期的小微企業,資産少、可以用於抵押和擔保標的物不多且價值不高,難以滿足銀行傳統全額抵質押的融資要求。

“助保貸”業務模式下,由企業繳納一定比例的助保金和政府提供的風險補償資金共同作為增信手段。當企業貸款發生逾期時,銀行可啟動申請代償程式,用“助保金池”中所有企業繳納的助保金先行代償貸款本息,不足部分由銀行和政府風險補償資金按照各50%比例共同承擔損失。

由於有了增信平臺,入選“小微企業池”的企業自然優於一般企業而受到銀行的另眼相看。企業只需繳納貸款金額的2%助保金和提供40%的擔保或抵質押,履行相關審批程式後即可獲得貸款。對企業而言,這意味著融資的六成可以是信用貸款。

安陸市欣華禽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吳文平説:“這個産品確實好,解決了我們想發展,但抵押物不足的融資難問題。如果沒有‘助保貸’,公司的房産評估值900多萬元,最多只能貸500萬元左右。今年我們入選‘小微企業池’後,獲得了建行安陸支行980萬元的貸款,多貸的幾百萬元對我們小企業來説作用很大。”

發揮杠桿效應

有限的財政資金如何撬動更多的信貸資金,更好地支援地方經濟,是地方政府和金融機構共同關心的問題,“助保貸”正是充分發揮財政資金杠桿效應的産品。

根據“助保貸”業務要求,政府風險補償金一般不低於建設銀行當年辦理“助保貸”業務量的10%,換言之,政府風險補償金可以起到1比10的杠桿撬動作用。

如果政府每年用於貼息、獎勵資金是1億元,以優質小微企業平均需要500萬元資金支援為例,通過傳統扶持方式,可以支援20家企業。同樣是這1億元,如果作為“助保貸”業務的政府風險補償金,建設銀行可放大提供10億元的信貸資金支援,將滿足200家小微企業資金需求。“助保貸”業務使得政府有限的財政資金髮揮了“四兩撥千斤”的作用,這些資金還可以長期迴圈使用,資金使用效率也大大提高。

湖北省內“助保貸”業務發展較好的荊門市市長肖菊華認為,“‘助保貸’通過政府、企業、銀行三方合作,充分發揮政府資金‘四兩撥千斤’作用,降低了小微企業信貸門檻和成本,有力促進了小微企業發展壯大,是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題的有益探索。”目前,“助保貸”業務惠及湖北各地小微企業368戶,貸款餘額達22.3億元,重點支援了當地有産業優勢的製造業客戶和涉農客戶。這些企業累計解決3萬人就業,每年為政府創造稅收超過5億元,實現了政、企、銀三方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