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集萃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今日建行 >> 媒體集萃

《人民日報》:中國建設銀行成立六十年 金融助力中國夢

發佈時間:2014-10-15

“建設銀行,因建設而生,因建設而興。”“50後”“60後”的建行人説;“中國建設銀行,建設現代生活。”“70後”“80後”的建行人説;“建設,建設銀行的‘小蘋果’。”“90後”的建行人説。時代不同了,“建設”二字卻始終銘刻在建行人的心裏。

作為共和國建設的金融主力軍,60年來,中國建設銀行在推動發展中找準定位,在領航改革中成就事業,在服務轉型中實現升級,繪就了一幅金融助力中國夢的宏大畫卷。

建行黨委書記、董事長王洪章説,漫漫60年,建行形成了這樣兩張“清單”:

“服務清單”——截至今年6月末,建行基本建設貸款餘額高達2.43萬億元,是30年前的1200多倍,在國家重點項目貸款市場中一枝獨秀,佔有70%以上的份額。

“成長清單”——資本充足率等7項核心監管指標,建行在國內同業中4項第一、3項第二。最近英國《銀行家》和美國《福布斯》雜誌對2013年全球1000家大銀行和2014年全球2000家大企業進行綜合排名,建行均名列全球第二。

在推動發展中找準定位

風雨滄桑一甲子,金融報國六十載。建行60年的發展史,就是一部嘔心瀝血服務國家經濟建設的奉獻史。

1954510日,財政部向中央打報告,提出國家第一個五年經濟建設計劃開始後,為使國家鉅額投資能發揮最大效能,必須建立專業銀行,按照國家預算辦理基本建設撥款工作。618日,毛澤東同志在報告上簽下了“同意”二字。7月,周恩來同志親自確定了行名。101日,中國建設銀行正式成立,全面承擔起國家基本建設投資撥款和監督的職能任務。

哪有重點工程建設,哪就有建設銀行。建行員工與工程建設者一起,爬高山、涉險灘,頂酷暑、冒嚴寒,吃乾糧、住工棚,成為新中國建設大軍中的金融“拳頭部隊”。

武漢長江大橋是“一五”時期重點工程,建行在大橋工地上設立了大橋專業支行。當時只有16歲的撥款員汪秋明,發現大橋的材料款存在高估冒算的情況。“原本800元一噸的鋼材價格被列為1150元一噸。整改之後,大橋建築鋼梁節約了近600萬元。當時的600萬元如果用於買米,可以養活30萬人過一年!”

“那時建行的撥款員都會看圖紙,每天都到工地上勘查,一天下來起碼要走二三十公里。我胃口大,一頓能吃半斤,但一個月只有27斤糧票,怎麼辦?只能計算著吃個半飽。”汪秋明説。

從當時的全國十大鋼鐵基地、八大重型機械城、八大油氣田、五大棉紡工業基地到33條重點鐵路幹線;從西南“大三線”、西北核工業和航太工業基地到康藏、青藏、新藏公路……1954年到1978年,建行共經辦各類基本建設投資5628億元,建成大中型建設工程項目4000多個,通過審查工程概預算和制止不合理開支,共為國家節約資金107.8億元。這項工作受到了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等同志的高度評價,稱讚建行為國家建設真正“守計劃、把口子”。

改革開放以來,建設銀行依然“名副其實”:1979年至1993年,建行向30多個行業經辦了99%以上的國家重點項目資金;近年來,建行每一步發展都緊扣服務實體經濟,參與支援國家四萬億投資項目446個,對國家十大重點振興産業融入資金2134.4億元。

在領航改革中成就事業

21世紀之初,我國的國有商業銀行逐步積累了較大風險。外媒認定:“中國的銀行業在技術上已經破産。”

改革刻不容緩,建行一馬當先。

20051027日,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日子。經過國家注資、剝離不良資産、引進戰略投資者等步驟,股票代碼為0939的建行率先在香港掛牌上市。

上市前後,脫胎換骨。最大的外部變化,莫過於經營理念從“官商作風”轉變為“以客戶為中心”,這是國有銀行改革的難點所在。

建行人愛説這樣一個細節:建行優化了客服電話95533的語音功能表,接通後的第一個選項就是“人工服務”。“因為這個小小的改變,客戶可以第一時間進行挂失,儘早放下那顆忐忑不安的心;因為這個小小的改變,建行可以第一時間接受客戶求助,幫助解決諸如吞卡之類的急事;因為這個小小的改變,建行可以第一時間受理客戶投訴,傾聽意見、建議,甚至是對服務不滿的發泄……”建行行長張建國道出了其中的良苦用心。

最大的內部變化,莫過於公司治理從“形似”轉變為“形神兼備”,這是國有銀行改革的關鍵所在。

一位曾經列席建行董事會的分行行長,用“震撼”這個詞來形容自己的感受。他看到,董事們討論議案時既專業又敬業,表決時有人投棄權票和反對票。“董事會決不是擺擺樣子走過場,而是‘真刀真槍’地幹!”

對此,王洪章也頗有同感。“規範的公司治理給董事長、行長、監事長都畫了一道線,你只能線上內活動,不能越俎代庖,更不可能像過去那樣搞一言堂、權力不受制約。”他説,“我擔任董事長以來,沒批過一分錢貸款。這在過去是不可想像的,以前所有信貸規模都得一把手定。”

上市以來,建行這個金融改革的先行者交出了這樣一份“答卷”:對國家的貢獻超過1.41萬億元,其中累計國家稅收5530億元,國有股份現金紅利2551億元,國有股份市值增長6024億元。今天,建行的資産規模已是上市前4倍多,相當於不到10年為國家創建了3個新建行。

建行這個金融改革的先行者也給出了這樣一份“指引”:為後來者的股改上市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啟示,也為其在國際市場上融資確立了良好的基準和起點。如今,工、農、中、建四家國有銀行已躋身全球最大十家銀行之列,外媒感嘆:“中國不僅是‘世界工廠’,還在邁向‘世界銀行’!”

在服務轉型中實現升級

時下,中國經濟正步入新常態,經濟發展告別過去傳統粗放的高速增長,轉向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續的中高速增長,轉方式、調結構的要求更為迫切。

新常態下,建行跳起了有進有退的新“舞步”:加大對節能減排型、資源節約型、迴圈利用型實體經濟的支援力度;嚴控鋼鐵、水泥等産能過剩行業信貸投放。

內強能力方能外拓市場。服務經濟轉型,首先要自身轉型。

走進位於深圳的建行首家“智慧銀行”,只見接待客戶的大堂經理竟是一台智慧機器人,客戶無需手工填單,只要刷一下身份證,就能把個人資訊傳輸到櫃員的作業系統;客戶經理現場設計理財方案,輕輕一揮,方案就能傳輸到客戶的手機上帶回家……這些科幻電影般的場景如今已在建行網點裏成為現實。

“智慧銀行”,折射出建行對轉型發展的探索和追求。“2011年底,建行黨委審時度勢,提出了‘綜合性、多功能、集約化’的轉型目標,加快向綜合性銀行集團、多功能服務、集約化發展、智慧銀行和創新銀行轉型,全面建設‘最具價值創造力銀行’。”王洪章説。

三年來,這一藍圖正一步步成為現實:

——綜合化的平臺正在滿足客戶多樣化的服務需求。建行在國內率先創建7個産品創新實驗室,累計投放社會急需的2000多個新産品和新服務。

——多功能的服務正在引領客戶全方位的需求升級。建行的業務覆蓋基金、租賃、信託、保險、投行、期貨以及專業化銀行等多個領域,不僅能滿足客戶的現實需求,還能激發其潛在需求。

——集約化的資源正在形成快速化的服務響應。建行網點辦理立等業務已由以前的5分鐘縮短為不到2分鐘,自助設備交易功能、筆數和跨行交易量均居國內首位。

善建者行,成其久遠。

建行夢連著中國夢。站在新的起點上,建設銀行將以建設之名,繼續鏗鏘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