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做支援實體經濟主力軍 建設銀行規模四倍上市前
60年前,中國建設銀行經黨中央、國務院批准,在新中國大規模經濟建設高潮的序幕中應運而生;60年間,建設銀行始終矢志不渝堅守“國家利益至上,服務建設為本”的理念,服務於“一五”至“十二五”的共和國經濟建設之中,走出了一條現代化大型國有銀行的興行強國之路。
漫漫60年,建設銀行在發展中找準定位,在改革中成就事業,在轉型中實現升級,在創造中體現價值。漫漫60年,不僅僅記錄了建設銀行的成長與奉獻,也見證了中國金融業的進步與飛躍。60年巨變歷程,也是中國金融業從計劃邁向市場、從傳統走進現代、從探索圖存到變革強盛的過程。
60年風雨砥礪,一甲子春華秋實。中國建設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王洪章在接受記者專訪時坦言:“建設銀行走過的路是一段不平凡的路。建設銀行的利益與國家和人民的利益始終高度一致。國家強盛銀行興旺。”
從“一五”到“十一五”的淬煉—歷史使命的召喚
建設銀行60年的發展歷程,就是一部嘔心瀝血服務國家經濟建設的恢宏寫照。
中國建設銀行于1954年10月1日正式成立,全面承擔起國家基本建設投資撥款和監督的職能任務。成立後的建設銀行,從當時的全國十大鋼鐵基地、八大重型機械城、八大油氣田、五大棉紡工業基地到33條重點鐵路幹線;從包括人民大會堂在內的十大建設工程,到距離千里之遙的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和武漢長江大橋;從西南“大三線”、西北核工業和航太工業基地到康藏、青藏、新藏公路……當時,有一句話對建設銀行的職能任務形容得恰如其分,“哪有重點工程建設,哪就有建設銀行。”重點工程到哪,建設銀行的機構就跟隨到哪。
在荒涼的工程現場,隨處可見建設銀行的“帳篷銀行”和“馬背銀行”,銀行員工與工程建設者一起,爬高山、涉險灘,頂酷暑、冒嚴寒,吃乾糧、住工棚,餐風宿露,現場服務,成為新中國建設大軍中一支最為出色的金融“拳頭部隊”……
在4000多個重點建設項目現場,在21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建設銀行設置了500多個專業分行,擁有一支2.7萬人的管理重點建設項目隊伍。這期間,國家建起了飛機製造、汽車製造、重型和精密機械製造、發電設備製造、冶金、有色金屬等一大批重點基礎設施,並在中部地區建起了一批新的鋼鐵、煤炭、電力、機械、化工基地。
翻閱從“一五”到“十一五”的11個五年“檔案”,這樣的情景、這樣的數據,清晰地展現在人們眼前。從1979年至1993年的15年,是建設銀行在改革開放大潮中抓住機遇、急流勇進、由小到大、由大到強、全面拓展、綜合實力不斷發展壯大的15年,所經辦的撥貸款餘額達6151億元,向30多個行業經辦了99%以上的國家重點項目資金。到1997年,建設銀行中長期信貸業務已佔全國金融機構總量的50%以上。
隨後面對迅速變化的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建設銀行在鞏固傳統業務的同時,積極實施業務戰略轉型,將建設銀行的每一步發展都緊扣服務實體經濟和市場脈搏。
參與支援國家四萬億投資項目446個,貸款餘額2278億元。對49家汽車、鋼鐵、船舶、石化、輕工等國家十大重點振興産業融入資金2134.4億元,貸款餘額8358億元。對國家重點建設項目建立綠色審批通道,制定了50多個行業和産品審批指引。適時投放了近5000億元非貼現貸款,還通過發行債券、信託計劃、租賃等工具為客戶籌措資金3700多億元,同時還累計向1.6萬家企業發放了1160億元的網路銀行貸款。
如今,建設銀行在國家重點項目貸款市場中仍然一枝獨秀,佔有70%以上的份額。截至今年6月末,全行基本建設貸款餘額已達2.43萬億元。
上市9年“創建”3個新建行——先行者的示範
2005年10月27日,對於建設銀行乃至中國金融業,是一個具有重要里程碑意義的日子。這一天,建設銀行在四大行中率先第一家在香港掛牌上市,創造了當時多項IPO紀錄,兩年後又完美登陸上海交易所。通過股改上市,建設銀行進一步確立了“以客戶為中心”的服務理念和“誠實、公正、穩健、創造”的核心價值觀,建立了現代金融企業制度,資本實力、公司治理結構、經營管理機制、風險內控能力,隨之帶來的是市場競爭能力也有了質的飛躍。
上市以來,建設銀行財務狀況根本好轉,經營實力穩步提高,服務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效率和能力顯著提高。更為重要的是,在經營理念、公司治理、風險管理、産品創新、服務能力等方面,發生了脫胎換骨的變化。
截至今年上半年,建設銀行主要財務指標繼續領先同業。資本充足率為13.89%,平均資産回報率1.65%,平均股東權益回報率22.97%,撥備覆蓋率為248.87%,不良率僅為1.04%。上市後國家注資獲得明顯收益,從2005年至2014年9年來,建設銀行對國家的貢獻累計達14105億元,證明國家在包括建設銀行在內的國有大型銀行改制中的經濟投入已實現了凈收益。單單從資産規模上看,今天的建設銀行已經是上市前的4倍多,相當於在不到十年時間裏為國家重新創建了3個新建行。
通過加強自我改革創新,建設銀行已成為國內勞動生産率提高最快的企業之一。截至2014年上半年,每人平均資産4432萬元,每人平均創利75.6萬元,均比上市前翻了二番多。
打造最具價值創造力的銀行——宏偉藍圖的展現
在位於深圳的建設銀行首家“智慧銀行”網點裏,接待客戶的大堂經理竟是一台智慧機器人;拿起金融超市貨架上的産品卡片,旁邊的螢幕就會自動播放該産品的動漫介紹;理財經理現場為客戶設計的理財方案,瞬間就能傳輸到客戶手機上帶回去……這些科幻電影般的場景如今已在建行網點裏成為現實。
但作為一家擁有60年發展歷史、37萬員工、管理16.4萬億資産、服務數億客戶、存貸款分別達9.2萬億和近13萬億、希望立足於國際一流的大型銀行,在新的發展起點上應確立怎樣的戰略願景?“綜合性、多功能、集約化是建行未來的轉型目標。”建行董事長王洪章介紹。這一發展的藍圖,正一步一步成為現實。
綜合化的平臺正在滿足客戶多樣化的服務需求。建設銀行行長張建國告訴記者:“優質的銀行服務,不僅要笑臉相迎,更重要的是研究客戶的關切和多樣化需求。”該行在國內率先創建7個産品創新實驗室,累計投放社會急需的2000多個新産品和新服務,無不經過客戶的先行體驗才問世。
與此同時,多功能的服務正在引領客戶全方位的需求升級。“多功能是檢驗銀行技術、服務、創新、品質、産品的綜合性指標。”王洪章董事長坦言,全面打造包括保險、基金、信託、租賃、投行、期貨等在內的綜合服務平臺,真正做到“客戶進了門,服務一站式”。
截至2014年6月,建行已擁有建信基金、建信租賃、建信信託、建信人壽、中德銀行、建信期貨6家境內子公司,1家建銀國際境外非銀行類子公司,以及27家村鎮銀行。同時建設銀行國際化步伐不斷加快。“到今年年底,按照交易所規則建行就可以100%控制巴西工商銀行。”王洪章董事長透露,伴隨著企業走出去和人民幣國際化,把海外發展作為建行的一個重點。在建設銀行的規劃當中,到2015年左右海外的佈局能夠基本完成。
如今的建設銀行,經營範圍橫跨境內、境外兩個市場,業務覆蓋基金、租賃、信託、保險、投行、期貨以及專業化銀行等多個行業和領域。在大型銀行中獨家擁有信託牌照,率先控股壽險公司,首批設立基金、租賃公司,牌照種類在同業領先。綜合化經營類子公司資産規模已達1727億元,受託管理資産規模達7468億元,資産規模和利潤增長顯著高於集團平均增速和行業平均增速,實現了快速發展。
事實上,集約化的資源也正在加快精益化的響應速度。“建設銀行積極推進以客戶為導向的業務流程再造,高效加快前中後臺分離和網點‘三綜合’建設。”王洪章董事長坦言,所謂“三融合”就是綜合性網點、綜合櫃員制、綜合行銷隊伍,主要解決客戶服務單調、服務效率不高以及市場覆蓋面低。
據介紹,建設銀行在國內外大型銀行中率先在1.4萬個機構網點對28類櫃面實時性業務,實現了總行層級實時集中處理,日均82.5萬筆。“有效緩解了網點交易結算和客戶服務壓力,明顯提升了運營效率與服務水準。”王洪章董事長介紹。
今天的建設銀行,正在全面建設“最具價值創造力銀行”,努力實現客戶、股東、員工和社會價值的最大化。加快向綜合性銀行集團、多功能服務、集約化發展、智慧銀行和創新銀行轉型。王洪章董事長介紹,“建行正在增強傳統業務領先優勢、打造新興業務特色優勢、構建智慧銀行優勢、鞏固公司治理優勢,著力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能力、服務客戶能力、創新發展能力、風險管理能力。”
今天的建設銀行,不僅為大企業“錦上添花”,更為小企業“雪中送炭”。同時,建行的金融服務已經從城市社區延伸到鄉間地頭,使所在地的農民“人不離村、足不出戶”就能享受到便捷的金融服務。
今天的建設銀行,已經支援上千萬戶家庭改善了住房條件。作為國內首家開辦住房公積金業務、最早推出個人住房貸款業務的銀行,累計發放個人住房貸款11732億元,累計代理公積金貸款3400多億元。“要買房,到建行”已經家喻戶曉。
今天的建設銀行,為社會承擔全面的企業公民責任,已經成為企業使命的重要組成部分。上市以來,建設銀行開展實施了70多個公益項目,累計捐款達7億元。建設銀行用60載生生不息的拼搏精神創造了中國金融史上的“發展奇跡”,而今,這一“奇跡”正在持之以恒地續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