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集萃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今日建行 >> 媒體集萃

《金融時報》:建行人的家國情懷

發佈時間:2014-10-20

服務建設六十年,風雨滄桑一甲子。在迎來中國建設銀行成立60週年的日子裏,翻開浩瀚的歷史畫冊,我們從中追尋那些在共和國建設歲月裏始終在一線拼搏奉獻的建行人,透過他們的一言一行,讓我們再一次以崇高的敬意,領略建行人樸實無華的家國情懷……

在萬里長江第一橋

撥款員汪秋明:與總設計師叫板的小員工

195710月,新中國一五規劃重點工程武漢長江大橋正式建成通車。大橋總長1670米,分為公路鐵路上下兩層,被稱為萬里長江第一橋。

當説到與武漢長江大橋的淵源時,建行武漢大橋支行的員工相當自豪。“雖然沒親身經歷,但經常聽前輩們説起。當時我們負責辦理項目撥款工作,撥款是根據施工進度來的,經常要深入現場了解施工進度,深水巨浪、嚴寒酷暑那是家常便飯。”

撥款員每天奔波于支行與工地之間,實地測量每一項工程量,按計劃按進度撥款。他們還經常參加工地義務勞動,和建設人員同吃同住,一起拉鋼筋、搬沙石,一起討論施工細節,提出合理化建議,在保證項目資金使用合理的同時,加快工程順利推進。

19562月,由中國人民建設銀行起草,報經國務院批准的《基本建設暫行條例》頒布,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制定的第一部基本建設撥款法規。為了履行這份條例中,賦予自己的職責,第一代建設銀行的員工克服了今天難以想像的困難。

那時候的工作是比較細的,那時候叫做現場踏查,到工地去看,拿著皮尺量,就是這個墻砌的二十米,必須現場給你量一量,看夠不夠二十立方米。據介紹,那時候建行的撥款員都學工程,會看圖紙,工程設計和造價都懂,在工地上,撥款員在工地上走。修鐵路,撥款員跟著鐵路跑啊。看(鋪了)多少枕木,鋪多少軌。因為國家的錢來之不易呀,全國人民擠出來的錢。當時來講,大橋四處的住的地方到後面(工地)將近109個墩子,每個墩子(距離)38米,到那邊去,要跑去再跑回來。六里地,天再熱也跑,天再冷也跑。當時16歲的汪秋明,一天走路起碼四五十里。“像我當時胃口很大啊,按照我的這個胃口的話呢,我一餐應該吃半斤吧,但是我一個月只有27斤(糧票)啊,那怎麼辦呢?那就只能夠計算著我這一餐能吃多少飯。 因為肚子要填飽,又要工作。

大橋工程局的總工程師,是大橋工程局的權威人物。當時只有16歲的撥款員汪秋明,在審查工程預算造價時,發現大橋的材料款存在高估冒算的情況。本因800元一噸的鋼材價格被列為了1150元一噸。我們通過現場調查以後,證實了這個問題,所以把大橋上部建築鋼梁的預算價由1150塊錢一噸,把它降為800塊錢一噸,所以每噸就節約了250塊,所以兩萬四千多噸就節約了將近六百萬。六百萬元,在當時如果把這筆錢用於購買大米的話,可以養活30萬人過一年。

這一下,當時就把總工程師惹冒了。

當汪秋明現場向總工程師點出這一問題時,這位權威人物怒目責問汪秋明:“你一個小銀行的員工,有什麼資格質疑我的工程預算?”汪秋明別看人小個矮,但底氣十足地説:“大橋是國務院批准的,我們建設銀行的撥款辦法和細則也是國務院批准的。文件裏面就規定了我的一條任務就是要審查建設項目的工程預算和設計預算,對不對,這是我的職責,我不審,我就是失職!”

在汪秋明的堅定態度之下,這位權威人物也不得不服了。

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之下,大橋竣工比國家規定的工期提前了一年零三個月,由於預算、決算評估精準專業,實際投資比預算節省了0.34億元,達實際造價的1/4

在全球一號水電工程三峽大壩

支行副行長稅兵華:那個難忘的苦澀笑話

“三峽工程,是舉世公認的"全球一號水電工程",其實也是改變億萬中國人命運的"一號工程"!我們很幸運,趕上了三峽工程建設的時代,經歷了三峽工程建設的歷史。作為親歷三峽大壩建設全過程的建設銀行原三峽分行領導感慨萬千。

“三峽工程,讓中華民族根治長江水患的夙願基本上實現,長江中下游地區人民的生命財産安全從此有了根本性保障。三峽工程,讓水害被降至最低,水利被增至最大,人水相諧,和平共處。”談到建行對三峽工程的貢獻,三峽分行的員工們如數家珍,仿佛帶著我們穿越到1992年三峽工程的籌備階段。

與三峽總公司合作的第一階段,為1992年至2002年,這是三峽工程從準備階段到首臺機組開始發電的時期。在1992年三峽工程籌建之初,建設銀行就成立了專業服務三峽工程的專業分行,也是首家在壩區紅線內設置了金融機構,為三峽工程提供綜合授信額度240億元,併為三峽總公司首家發放基建貸款8000萬元。建設銀行憑藉在基本建設領域服務優勢,成為經辦工程建設資金、移民資金、工程價款結算、代理三峽財務公司結算的主渠道,在基本建設貸款領域領先於其他銀行。

合作的第二階段,為2003年至2005年,這個階段三峽總公司步入工程建設與電力生産並重階段,建設銀行緊緊抓住融資和結算兩大主題,在繼續深化基本建設領域合作的基礎上,合作組建三峽資金結算網路、長江電力短期融資券承銷業務、三峽電費回收……

合作的第三階段,為2006年至今,這期間,三峽工程即將全面完工,三峽總公司步入快速發展期,總行確立了總行牽頭、八省市分行聯動行銷服務機制。

1992年至今,三峽分行累計經辦三峽工程資金908億元,經辦移民資金323.37億元,代理三峽財務公司資金結算資金1420億元,累計為三峽工程提供信貸金73億元。

開工後,大壩支行作為經辦三峽工程建設資金的監管方,建行的員工每天要扛著五六麻袋鈔票,背著放有賬本的挎包,乘小船40多分鐘才能趕到大壩工地,為施工企業提供資金結算業務、個人儲蓄匯兌業務等對公對私業務。每天,都是一身泥、一身汗,風裏來,雨裏去,每天早上7點以前就出發,傍晚7點以後才能回家。

那時治安形勢很好,錢就放在桌子上、麻袋裏,既沒有保險櫃,也沒有監控錄影和報警器,但他和同事們沒丟過一分錢。

更讓大家難忘的是,一次,一位客戶來取款,他由於看錯了數字,給客戶多付了400元,到晚上結賬時才發現。當時施工人員沒有手機,也沒有固定電話號碼,導致聯絡客戶很難。誰知,第二天一早,客戶就給他送來這400元長款。

原秭歸縣支行副行長稅兵華,從三峽工程開工,夫妻就一直兩地分居,家裏的事一直靠妻子擔當,他妻子的視力衰退得很厲害。有一次上街打的,因為視力下降看不清車型,只能模糊地辨別顏色,看到一輛和的士相同顏色的紅車就揮手,被司機大罵一通。在電話裏聽到妻子當笑話講述時,他當時就流淚了,可妻子卻只是囑咐他,在前方安心工作,家裏一切都好。

一個如此淒涼的故事,在當時的建行員工身上,仿佛都能找到許多許多。在三峽分行,像陳大勇這樣為三峽工程、在各自崗位上默默奉獻的員工可以説是比比皆是。

在海拔最高的川藏、青藏公路上

23名建行人:用生命創造出的服務奇跡

1954年,23人組成的康藏公路支行開進了藏區,與築路大軍一道修建地球上最高的天路康藏公路(現叫川藏公路)。出發前,人人都買了皮衣、皮帽子、皮毛鞋,從重慶出發乘火車到成都,而後改坐敞篷大卡車,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西藏之行。開始大家看到藍天、白雲、草地、鮮花、雪山,仙境般的高原風光還激動得又唱又笑。康定過後汽車開始爬4000多米的高山,高原反應就出現了,頭疼欲裂,抱著頭,張大嘴巴喘著氣。到雀兒山路越來越險,有的路段被沖毀,有的路段緊挨著懸崖,就得下車爬行,每走一步真的是太艱難了,有的嘔吐、有的抱頭叫,爬過了險路,連車都上不去了。遇到大風天,把車篷布都刮飛了,大家跳下車就追,被大風刮得倒在地上直滾。一路上經常要住藏民的轉經樓,鋪上乾草就是床,第一次男女在一起過夜,女的住在中間,男的在四週。幾名女員工高興地説:“我們這回可以安心睡覺了,四週有這麼多男同胞為我們站崗放哨。”大家和衣而睡,夜間解手,女的還得叫上男的給壯膽,那時女員工真感受到了離不開男人。

2000多公里的川藏公路分散在甘孜、昌都、拉薩地區,全線開工,分段建設。23個人組成的支行又分成4個辦事處,隨隊跟進,流動作業。雪地上支起帳篷就辦公,在海拔四五千米的高原,經常一天要經歷春夏秋冬四季的考驗,熱起來像坐在蒸蘢裏,冷起來像進了冰窖。冬季為防潮濕,很多同志在鋪的最底層放上油布,睡了一兩個月想曬一曬,掀起來一看,床舖下長出了綠油油的小草。到較遠的路段去檢查工程進度和品質,經常要住工棚,夜裏凍得直哆嗦,戴著皮帽子還凍腦袋,眉毛鬍子都是霜,走時想把油布捲起來帶走,一動都碎裂了。到河邊洗衣服,遇上冷天,衣服還沒冼完,手就被凍得裂開血口直流血,你説得有多冷吧。

那時修的是8級路,窄得只能並行兩台車。路基第一層是拳頭大的石子鋪好後灌泥漿壓實,再鋪碎石灌泥漿壓實。在西藏,路面被沖毀的事經常發生,為防水洪水、泥石流、積雪沖毀路面、堵塞路面和造成路面的積冰、積雪,要修擋水墻、防沙墻和防雪棚。就説防雪棚吧,要到大森林裏砍伐粗壯的大樹,在易滑雪的地段搭幾百米長的防雪棚,護住路面。無論是築防洪墻,還是修防雪棚,撥款員每次都必須得到現場進行檢查,準確預算施工的用料、用工情況進行撥款。有的人説:在西藏工作,躺著就是奉獻,這種比喻一點都不為過!西藏缺氧缺綠色單單不缺的是荒涼,到山上檢查施工情況才真正感受到了生命存活的極限,在山上運動量大一點就會一陣陣心悸,腦袋疼得像要炸開一樣,總想嘔吐。下山到了駐地也吃不下飯,睡不著覺,迷迷糊糊的。長期野外生存,有的人患了浮腫病,有的患了風濕病,有的被凍傷,人人臉上都被“繡”上了“高原紅”。當大家一次次從死神手中掙脫出來後,才意識到生命的可貴。

在西藏,一年四季幾乎都是清一色的臘肉和各類罐頭,很少吃到新鮮蔬菜,家信和報紙都一兩個月才能收到一次。因為缺氧,飯做不熟,常常吃的都是夾生飯。當時西藏的醫療條件很差,患重病能挺過來,就是命大。許其昌患了盲腸炎被送到工地的帳篷醫療所做手術,第一次未做成功,第二天又被推上手術臺,醫生把腸子都掏出來消毒,又搶救了一天一夜,總算從死亡線上掙扎過來。就是這樣的惡劣條件我們沒有一個人要求下高原。當時計劃成立西藏分行,大家立志在西藏幹一輩子,爭當黨的好兒女,為建行人爭光,為西藏建設做貢獻。

那時辦理業務,匯劃資金就用工程局的軍用電臺,部分撥款還用的是銀元,開始時要背著三四十公斤重的銀元箱到現場辦業務。那時築路民工生活條件差,自己連個箱箱櫃櫃都沒有,工資發的銀元怕丟了,上工時還帶個大錢袋子,下班時再帶回去,當時建行給辦存款證明人家還不相信,我們就做工作,使築路民工逐漸認識了銀行,把工資存了進來。到1956年,兩年就我們的時間經辦撥款6000枚銀元。當大家親眼看到了康藏公路全線通車了,那叫一個高興呀。在慶功大會上,大家盡情地唱啊、跳啊,讓淚水盡情地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