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集萃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今日建行 >> 媒體集萃

新浪網:建行構建科學高效定價管理和流動性管理體系

發佈時間:2014-10-22

定價管理與流動性管理是現代商業銀行資産負債管理的核心內容。近年來,建設銀行不斷探索和優化價格管理方法、規律和體系,理順和規範流動性管理的制度、流程和要求,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取得了重要成果,保障了業務持續良性發展。

一、全行業首批推出全額資金計價管理模式,內部轉移價格體系貫穿全行經營管理

建設銀行自2004年開始著手進行內部轉移價格體系改革研究,明確提出“實現內部資金管理模式由差額管理向全額管理轉變”的目標,系統地構建方法論體系,並開始産品試點。2007年,全面推行全額管理模式,將原來只對上下級行間上存和下借資金計息的模式,改為以資産負債表大類産品計價的全額資金計價模式。

內部轉移價格制度體系健全,與資産負債管理緊密結合。2007年,建設銀行以《全額資金計價細化方案》為標誌全行開始實施全額資金計價,明確了全行各資産負債業務的計價策略和參考基準,同時對全行進行相關知識普及和方法宣講,深化全行對新計價方式的認識;理念的快速更新使得全額資金計價模式很快被應用於資産負債管理的各個環節。2008年,全行綜合經營計劃開始按照全額計價模式編制,考核全面引入內部轉移價格。2009年,在流動性管理中針對承擔流動性安全的資金業務實行特別內部轉移計價,轉變部分資産的運用導向。同年,細化了金融市場業務內部轉移定價方案,開始通過價格引導金融市場業務發展。2011年,明確了同業議價業務內部計價方案,有效協同業務發展。至此,內部轉移價格制度體系構建全面完成,與其他管理制度緊密結合,成為資産負債管理的核心內容。

落實精細化管理要求,內部轉移價格逐條細化至各期限産品。計價精細化是商業銀行管理精細化的前提條件。建設銀行通過不斷的理論探索、實踐摸索和反覆驗證,針對不同業務單元特徵、監管環境和管理要求,形成了以一般性存貸款業務、金融市場業務和同業業務為獨立單元的內部轉移價格體系。該體系能夠快速有效傳導管理意圖和業務策略,提高全行應對市場變化的能力。目前,已針對約4000種資産或負債項目制定內部轉移價格,主要項目採用業務明細數據逐筆匹配內部轉移價格。

資訊系統持續優化,內轉價格計量準確有效。建設銀行在建立全面合理的內轉價格體系時,同步建設了先進的內部轉移價格計量系統,該系統針對海量數據能夠高效完成各業務維度和業務層級內部轉移收入和支出的計量,為業務分析和績效考核提供高品質數據,是全額計價體系良性運轉的關鍵。系統在業務應用中不斷優化升級,已成為建設銀行資産負債管理的核心部分。

計價模式的改變使得企業資源配置效率提高,業務策略傳導順暢,産品績效衡量統一,利率風險有效集中,解決了差額計價模式下縱橫向評價機制不一致、對市場價格敏感性差等問題,邁出了資産負債管理現代化的重要一步。推行八年來,在理論積累、業務實踐和系統建設方面取得長足進步,使用內部轉移價格方式調整業務結構的理念深入人心,形成分行、部門、産品等各維度統一的績效評價體系,增強了全行對市場環境變化的敏感性,為適應利率市場化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二、持續強化外部定價能力建設,積極應對利率市場化挑戰

利率市場化的推進,對銀行定價能力要求越來越高,建設銀行持續加強自身定價能力建設,積極探索利率自由決策機制下的存貸款定價模式。目前,已經研究並設計一批具有實踐意義的高品質定價技術,結合完備的價格授權體系,廣泛應用於業務實踐當中。

緊隨市場變化,不斷創新存貸款定價模型。2004年,建設銀行研究並推廣考慮各類風險因素和利潤目標的成本加成貸款定價技術。之後,又相繼研發了利率頂和長期限固定利率貸款定價模型,協議存款定價模型和打包存款定價模型。針對目前貸款利率管制已經取消,各金融機構競爭逐步加劇的形式,建設銀行研發了貸款基礎利率定價模型和貸款綜合定價模型。近幾年,使用先進的定價技術,依託系統算大賬,建設銀行的凈利息收益率始終保持行業領先水準。

完善的價格授權體系。建設銀行不斷探索價格授權新模式,通過精準調整授權體系,尋找“簡政放權”的黃金平衡點,通過模型指導、理論培訓及財務約束管理,各級分支機構市場定價能力逐年提高。總分行之間已經形成合理的定價權屬模式,既充分注重各分支行價格決策自主性,體現市場導向優勢,又有效強化總行方向把控能力,增加整體資源協同效應。

強大的資訊決策系統。建設銀行正在努力實現價格決策機制資訊化。現有資訊系統支援以較高頻率自動對各類金融産品價格情況在多種維度自由組合的基礎上進行快速統計,這種基於龐大數據的靈活而快速的統計系統為價格策略的制定、調整和效果監控提供了基本依據。未來,建設銀行將通過“新一代”核心繫統建設,將定價模型、價格決策與價格授權充分結合,增強全行以市場為導向、快速定價的能力,進一步提高綜合競爭力。

三、不斷健全流動性管理體系,完善流動性管理框架

一直以來,建設銀行非常重視流動性風險管理工作,通過採取健全制度體系,保持資産負債合理結構,設立流動性風險限額體系,建立數據管控體系等手段,具備了較高的流動性風險管理能力。

全面的流動性管理規章制度。2006年至今,建設銀行不斷完善流動性風險管理理論、方法和制度,以《流動性風險管理辦法》為起點,先後制定了《流動性風險計量規則》、《壓力測試管理辦法》、《資金管理應急響應業務部門預案》和《流動性危機應急預案》,明確流動性風險計量指標和方法,規範流動性風險計量程式,設定在暫時性、局部性資金短缺和嚴重的流動性危機情況下的應急處置方案,建立起完整的流動性風險管理框架。全面的制度體系為全行流動性管理提供了明確指引。

創新的流動性管理方式。建設銀行不斷研究創新流動性管理的新方法、新手段,通過將計劃編制、考核政策、激勵方式、價格工具與傳統的流動性管理方法結合,把流動性管理融入經營管理的各重要環節,保證了全行業務流動性需要。2010年,建設銀行創新機制,按照存款餘額的一定比例設定現金回流限額,通過對資金實行差別化的內部轉移定價機制,運用價格手段引導資金部門主動維持合理規模的流動性組合,建立起有效的流動性儲備制度。

完整的限額監測體系。目前,建設銀行已建立了一套高效的監管指標和內部管理指標體系。監管指標包括流動性比例、存貸比、流動性覆蓋率等,實施硬約束,要求完全達標。內部管理指標包括人民幣超額備付金率、現金回流比例等,實施軟約束,突破指標限額後,將分析原因,適情況採取措施。內部管理指標限額還可根據市場、業務發展情況等內外部環境變化隨時調整。為了檢驗在壓力情況下銀行的風險承受能力,建設銀行定期開展流動性風險壓力測試,測試情景包括央行大幅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存款大量流失、市場融資能力下降等多種情景,範圍包括境內分行、附屬公司,涵蓋集團口徑本外幣業務。全面的流動性指標監控體系和壓力測試情景,多角度體現了流動性風險管理的內涵。

強大的數據管控能力。建設銀行不斷開發、完善系統功能,可實現集中業務數據的存儲,各級機構清算賬戶的調撥資金,大額資金變動的實施監測,監管指標和內部管理指標自動計量,優質流動性資産和融資抵(質)押品資訊管理等多種功能。除此之外,系統每日自動計量各個時間段的現金流入、流出及缺口、實施壓力測試。流動性管理精準而高效。

利率市場化意味著商業銀行經營將面臨更加紛繁複雜的市場環境和競爭形勢。堅實的理論基礎、充分的業務實踐、精準的産品定價、良好的流動性管理,將為建行銀行的“百年”目標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