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新聞週刊》:中國金融改革先行者
勇立潮頭,敢為人先!
60 年裏,建設銀行一直緊貼時代改革脈搏,準確把握經濟發展大勢,一次次在重要關頭實現角色的轉換,書寫了一部波瀾壯闊的金融改革史,也展現出了先行者的勇氣和擔當。
前30 年,出色地履行了辦理全國基本建設財政投資撥款的神聖使命,被黨和國家領導人稱讚“為國家守計劃、把口子”。
後30 年,在向商業銀行轉軌和建設現代銀行過程中,率先發揮示範作用,做到了十年一次大變革,次次變革都有新變化,不僅自身實現了脫胎換骨的歷史性跨越,也為中國金融業闖出了一條改革發展之路。
1、從“財政出納”變身專業銀行
在“一五”計劃開始執行後,基本建設被提到經濟建設首位,為使國家鉅額投資能發揮最大效益,財政部建議新設立專業銀行。1954 年10 月1 日,建設銀行因使命而生。
在此後的二十餘年時間裏,建設銀行經歷了所謂的“三起兩落”:即1954 年設立,1958 年併入財政部;1962 年恢復機構,1968 年再次被撤消;1972 年再次恢復機構。但不論處在如何艱難的環境中,建設銀行始終忠貞不渝忠貞地履行著國家賦予的使命。
在當時的中央高層看來,建設銀行的工作很重要,是為國家看門的。也因此,其職責被概括為“建設銀行要為國家守計劃把口子”。後來,在六七十年代,這項指示一直作為建設銀行所有工作的指導方針。
1978 年之後,隨著改革浪潮的掀起,建設銀行也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1983 年5 月,中央批准中國人民建設銀行改為獨立經營、獨立核算,管理基本建設投資的國家專業銀行。這項舉措,後來被看作是建設銀行為期11 年的“專業銀行時期”的開端。
這一時期,建設銀行明確了依託財政職能,並拓展銀行職能的發展思路,積極發展信貸業務,發放工商企業流動資金貸款,拓展個人儲蓄、住房金融、信用卡、國際金融、中間業務等銀行業務。
從1979 年到1993 年,建設銀行作為國家專業銀行,其改革發展與國家財政、金融、投資體制改革緊密聯繫在一起,並呈現出一條清晰的主線:在改革與強化財政職能的同時,不斷拓展與完善銀行職能。
從1979 年到1984 年:建設銀行逐步從財政部門的附屬地位中分離出來,國家專業銀行的地位得以確立,開始運用銀行的辦法辦銀行。
從1985 年到1993 年:建設銀行的信貸收支全額納入了國家信貸計劃體系,金融業務開始全面開拓,銀行功能日臻完善,實現了由事業單位管理向企業化經營的轉變。
1992 年編制的《建設銀行“八五”改革與發展規劃》是建設銀行成立以來制定的第一個系統性發展綱領,標誌著建設銀行有了自己的發展戰略思想。此規劃契合“八五”時期國內經濟社會發展變化和建設銀行實際,明確提出把建設銀行辦成“中長期投資信用銀行”目標,使財政職能和銀行職能相互依託、相互促進、相得益彰,實現了從財政出納向專業銀行轉變的歷史飛躍。
2、探索商業化改革進程
進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我國改革開放加速推進,財政、金融、投資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入,1993 年國務院發佈《關於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拉開了國有銀行商業化改革的大幕。
在這一背景下,建設銀行勇於創新、不斷開拓進取,準確把握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趨勢,把加快向商業銀行轉軌同自身傳統優勢基礎緊密結合起來,提出了極具針對性的發展戰略。從1994 年至2001 年,建設銀行先後出臺三個體現不同時期發展戰略思想、各具特色又一脈相承的重要規劃。
1994 年《建設銀行改革與發展綱要》:提出在繼續保持中長期信用為主要特色的同時,向功能齊全、管理規範、手段先進的現代化、國際化、集團化國有商業銀行方向發展,並採取分離政策性業務、全力開拓銀行業務等緊密相聯、環環相扣的戰略舉措,包括廣開籌資渠道、加強風險管理、加快營運手段現代化、優化職工隊伍素質與機構設置等。這一綱要在銀行商業化改革伊始就明確了以提高經營效益為中心的經營理念,找到了一條向現代商業銀行轉軌的光明大道。
1996 年《中國建設銀行“九五”工作規劃和2010 年遠景發展綱要》:提出二十世紀末要建立符合現代商業銀行經營管理原則的內部體制,基本實現業務發展方式的集約化轉變,資産總額翻一番、利潤翻兩番的奮鬥目標。在九十年代中後期,國內金融環境因多種因素出現了惡性競爭、高息攬儲、違規經營、不良大增的惡劣情形,建設銀行敢為人先、銳意改革,提出“兩個在所不惜”、“死裏逃生”等重要戰略思想,確立以“大行業、大企業”為主的“雙大”客戶戰略,實施了“搶市場、增份額、佔位次”的經營策略。這些戰略在1995 年《商業銀行法》實施的大背景下適時推出,加快推進了建設銀行商業化改革步伐。
2001 年《中國建設銀行“十五”規劃綱要》:從增強核心業務競爭力出發,明確提出“四大支柱”、“四重”業務戰略以及大中城市優先發展的區域戰略。將信貸業務、中間業務、國際業務、房地産金融業務列為“四大支柱”業務,將重點行業、重點産業、重點地區、重點客戶列為“四重”業務。這一綱要清晰了建設銀行的客戶戰略、區域戰略和業務戰略,確立了以中長期信用和大型客戶為主的市場經營特色,對提高市場地位、資産品質、經營管理效益發揮了積極作用。
回顧這一階段的歷程,建設銀行在分離政策性業務、移交財政職能後,開始了商業化的改革進程,為建立現代金融企業制度,把自身辦成具有國際先進經營管理水準的商業銀行,進行了不懈探索。
3、攻堅股份制改造
2001 年,我國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改革開放進入一個嶄新階段。建設銀行資産規模、業務領域都有了極大擴展,市場競爭力顯著提高,但同時,脫胎于舊有體制機制上的弊端也日益顯現,歷史積留下來的壞賬包袱越背越重,甚至被國外稱為已經“技術上破産”。
按照入世協議,中國銀行業將在5 年過渡期內逐步開放,過渡期後全面開放,國有銀行將直接與“狼”共舞。面對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國際先進銀行業的強力競爭,唯有深入改革而別無他途。
彼時,國際金融界關於中國銀行的壞帳比率眾説紛紜,認為中國銀行業的壞賬遠高於公佈的數據。甚至有國外評級機構以中國銀行業貸款不良率高、撥備不足;盈利能力弱;資本金不足三條為依據,大幅降低中國銀行業的信用狀況。
2002 年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提出國有獨資攻堅股份制改造3商業銀行股改上市的目標。此後幾年時間裏,通過國家注資、剝離不良資産、引進戰略投資者等一系列重大舉措,建設銀行顯著改善了資本實力、資産品質和財務狀況。
2003 年12 月30 日,國務院決定建設銀行為實施股份制改造的試點,並動用國家外匯儲備向建設銀行注入資本金225 億美元,為建設銀行實現股份制改造目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經過一年多時間,建設銀行較為徹底地解決了歷史包袱和遺留問題,增強了財務實力,提高了資本充足率。同時,按照國際標準審計給出了清晰的財務家底,從根本上改善了財會報告體系。
2004 年,是建設銀行股份制改造的攻堅年。為落實國務院關於中國銀行、建設銀行實施股份制改造試點的決定,新年伊始,建設銀行即召開全面推進股份制改造試點工作動員大會,向全行部署了加強內部改革、設立股份公司的審計評估、承銷商和境外律師的盡職調查、産權的完善、發行次級債、財務重組後續事項、委託性住房金融業務並賬、籌備成立股份公司等股改各項相關工作。
同年9 月15 號,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創立大會在北京召開。中央匯金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中國建銀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國家電網公司、上海寶鋼集團公司、中國長江電力股份有限公司5 家發起人出席會議,並一致通過十項創立相關事項決議。隨後的9 月21 日,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責任公司成立大會在北京舉行。
2005 年年初,建設銀行制定了《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業務發展戰略綱要》,描繪了“為客戶提供最佳服務、為股東創造最大價值、為員工提供最好發展機會的國際一流商業銀行”的宏偉藍圖。
2005 年10 月27 日,是中國金融發展史上最值得銘記的日子之一。這一天,建設銀行在四大行中率先第一家在香港掛牌上市,創造了當時多項IPO 紀錄,兩年後又完美登陸上海交易所。
通過股改上市,建設銀行不僅一舉邁進全球大型股份制商業銀行行列,成為中國銀行業的中流砥柱,而且為國家以後在國際市場發行債務、籌資、融資,樹立了高水準的基準和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