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營報》:建設銀行信貸提質:“紮根”實體經濟 強化服務國家建設能力
在中國經濟增速回落,經濟結構面臨調整的嚴峻形勢下,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尤顯迫切。事實上,作為實體經濟中的重要一環,銀行與實體經濟“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由此,加大信貸投放,引導資金流向,為實體經濟薄弱環節“輸血”已經成為了銀行的重頭戲。這其中不僅需要銀行的膽量,更需要銀行的智慧。
據了解,作為國有四大行的建設先鋒,中國建設銀行一直衝在共和國經濟建設的最前沿。不論是公共建設項目、産業升級服務還是“三農”服務,建設銀行都走在商業銀行前列。通過對實體經濟的支援,不僅取得了良好的經營成績,更是承擔起了一個國有大行的社會責任。
“輸血”實體經濟
隨著經濟下行風險的加大,多數銀行在信貸上越來越謹慎,但是實體經濟“鬧錢荒”,産業轉型面臨巨大資金缺口,協調兩者無疑是對銀行的考驗。
“兩者其實並不矛盾。從國家發展的角度看,實體經濟如今離不開金融支援,銀行應該加大信貸投放,這是國有大行的社會責任;按照市場規律,在經濟下行週期中,銀行貸款的確會面臨更大風險,但是這僅僅是要求銀行嚴格執行貸款政策,加強風險防控,而不能因噎廢食。”建設銀行相關人士認為,“服務實體經濟”和“嚴守風險底線”不僅是監管層的要求,也是建設銀行信貸執行的準則。
作為共和國建設的主力軍,建設銀行的足跡遍及大江南北,涵蓋了國家實體經濟建設的方方面面。從橋梁、鐵路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到扶持小微企業,從貧困地區貸款到高新技術産業支援,建設銀行的“根”已經深扎到了實體經濟中。
建設銀行董事長王洪章表示,建設銀行的發展重點和方向首先還是服務實體經濟,持續推動結構調整。根據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新型四化”戰略,著眼于國家和地方政府研究推進的重大工程建設以及配套建設,在基礎設施、戰略新興産業、現代農業、節能環保、生産性服務業和重大民生工程等領域,加大業務拓展和資源傾斜力度。
據建設銀行2014年中報顯示,該行貸款投放重點在支援國家經濟建設的重要領域和重大項目,基礎設施行業領域貸款新增額在公司類貸款新增中佔比47.26%。積極支援小微企業、“三農”、民生領域發展,上半年累計為9.65萬戶小微企業發放4942.77億元信貸資金,新增涉農貸款807.40億元;推廣“民本通達”綜合金融服務方案,民生領域貸款餘額達到2387.76億元;拓寬保障房建設融資渠道,貸款餘額達811.61億元。
未來發展契機
在政策的傾斜和銀行的轉型中,建設銀行的定位和客戶也在不斷調整。如今,大行僅僅服務大企業的“壘大戶”做法已不多見,而小微企業、三農等戰略客戶卻成為了他們的“香餑餑”。
“小微企業和三農的融資難長期存在,但是就銀行目前來看,由於政策提供了較好的環境,國有大行對小微、三農等實體經濟傾向已經成為未來銀行轉型戰略,拓展了國有大行客戶的覆蓋範圍。”一家券商分析師表示,在利率逐漸市場化之後,大中型客戶和小微客戶、三農客戶同等重要。國有大行對小微、三農加大信貸投放之後,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也符合國家政策導向。
2011年,建設銀行就已經確定了“加快新農村建設領域金融服務創新,實現縣域和農村金融服務的功能延伸”的戰略,並將之列入建行的5年規劃。截至目前,建設銀行已形成“創新産品和創新機構”支援“三農”的服務特色,在全國同業中率先創新了新農村建設貸款、小額農戶貸款、林權抵押貸款、農業訂單貸款、農民工特色銀行卡等十余個系列産品。
對於不同企業的不同時期,建設銀行還為企業量身訂做金融服務方案,將助業貸款産品分為了“速貸通”“成長之路”“善融貸”等多個品牌,重點加大對高端農産品種植戶、養殖戶的貸款支援力度。
更值得關注的是,建設銀行在近5年的三農貸款經驗中,摸索出了多種業務創新模式,並取得了實效。比如,以支援地方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的“企業+農戶”“基地+農戶”“協會+農戶”等經營模式;以“合作機構+農戶+銀行”的三方合作為主要模式。此外,建設銀行還創新了多種擔保模式,讓農戶能夠更加順利地獲得貸款資金。
“這些經營模式不僅有利於業務的擴展,風險的防範,還能夠有效進行複製,使建行三農貸款的受惠範圍更大。”建行相關人士稱,國內城鎮化發展提速,縣域及農村未來市場前景廣闊。建設銀行不僅能夠在其中順利履行社會責任,還能同時把握住未來發展機會。
信貸提質
在加大對實體經濟信貸投放的同時,建設銀行對信貸提質也絲毫不放鬆。
“銀行在支援實體經濟的同時,也會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對於高新技術、民生惠民的項目加大資金投入,而過剩性行業則是降低支援力度或加快退出步伐。”建行相關人士表示,建設銀行在為實體經濟輸血中並不盲目,而是理性地強化了風險防控。
他認為,在經濟週期下行,銀行同質化嚴重的情況下,商業銀行比拼的就是風險控制能力。“怎樣加大資金效率,怎樣配置資金風險更低,這些都很關鍵。”
據了解,建設銀行上半年客戶貸款和墊款利息收入 2568.18 億元,較上年同期增加 296.98 億元,增幅為13.08%,主要是加大對零售類貸款的投放力度。
同時,建設銀行特別強調了在公司貸款業務中,嚴格實施名單制管理,對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造船五個産能嚴重過剩行業減少了資金投放。
截至6月末,上述五個産能過剩行業的貸款餘額為 1395.67 億元,較上年末減少 61.26 億元。同時,對於政府融資平臺貸款總量,建設銀行也持續優化現金流結構,監管類平臺貸款較上年末減少 92.74 億元,現金流全覆蓋類平臺貸款佔比 96.76%。
“提升銀行信貸品質是支援實體經濟的前提。如果信貸品質不高,形成了較多不良,那麼銀行在投放上就不得不更加謹慎。反之,能夠把好風險的關口,銀行也願意在資金投放上"大方一些"。”建行相關人士表示,在國內經濟轉型的陣痛期,銀行也在配合政策實行採取差異化的信貸“加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