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時報》:建設銀行拓展綠色信貸支援實體經濟發展
10月23日晚間,首份上市銀行三季報出爐。根據業績報告,前三季度建設銀行實現凈利潤1906.85 億元,同比增長7.81%。根據三季報顯示,前三季度建行利息凈收入3232.37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2.82%。凈利息收益率為2.80%,較上年同期提高0.09個百分點。
“到今年建設銀行已經成立整整60週年,取得這樣的發展,是多年以來建設銀行堅決貫徹中央經濟金融政策,以金融發展促進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努力成果。”建設銀行有關負責人坦言,近年來建行建設銀行結合自身發展實際,緊跟國家城鎮化、工業化、資訊化、農業現代化發展步伐,優化信貸結構,搶抓發展機遇,完善産品和服務模式,不斷加大對國家重點項目、三農、先進製造業、綠色環保等實體經濟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信貸支援的努力成果。
“輸血”實體經濟
經濟下行風險的加大,多數銀行在信貸管理上越來越謹慎,但是實體經濟“鬧錢荒”,産業轉型面臨巨大資金缺口,協調兩者無疑是對銀行的考驗。
“兩者其實並不矛盾。從國家發展的角度看,實體經濟如今離不開金融支援,銀行應該加大信貸投放,這是國有大行的社會責任;按照市場規律,在經濟下行週期中,銀行貸款的確會面臨更大風險,但是這僅僅是要求銀行嚴格執行貸款政策,加強風險防控,而不能因噎廢食。”建設銀行相關人士認為,“服務實體經濟”和“嚴守風險底線”不僅是監管層的要求,也是建設銀行信貸執行的準則。
作為共和國建設的主力軍,建設銀行的足跡遍及大江南北,涵蓋了國家實體經濟建設的方方面面。從橋梁、鐵路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到扶持小微企業,從貧困地區貸款到高新技術産業支援,建設銀行的“根”已經深扎到了實體經濟中。
建設銀行董事長王洪章表示,建設銀行的發展重點和方向首先還是服務實體經濟,持續推動結構調整。根據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新型四化”戰略,著眼于國家和地方政府研究推進的重大工程建設以及配套建設,在基礎設施、戰略新興産業、現代農業、節能環保、生産性服務業和重大民生工程等領域,加大業務拓展和資源傾斜力度。
據建設銀行2014年中報顯示,該行貸款投放重點在支援國家經濟建設的重要領域和重大項目,基礎設施行業領域貸款新增額在公司類貸款新增中佔比47.26%。積極支援小微企業、“三農”、民生領域發展,上半年累計為9.65萬戶小微企業發放4942.77億元信貸資金,新增涉農貸款807.40億元;推廣“民本通達”綜合金融服務方案,民生領域貸款餘額達到2387.76億元;拓寬保障房建設融資渠道,貸款餘額達811.61億元。
從既“重大戶”到更“重小微”
事實上,在政策的傾斜和銀行的轉型中,建設銀行的定位和客戶也在不斷調整。曾經,銀行普遍認為小微企業經營風險大,單戶金額小,人手佔用多,費力不賺錢。對以大企業、大項目見長的建行建設銀行來説,也曾忽略過“小生意”。但自2005以來,這一認識逐步得到根本扭轉。支援小微企業發展,不僅是響應中央號召、履行社會責任,更關係到銀行自身的可持續發展。
今天的建設銀行按照“普惠金融”理念,堅持零售化、批量化服務模式,以小額化、標準化、集約化轉型為導向,不斷提高小微企業惠及面。同時,優先保證小微企業信貸規模,將小微企業信貸服務指標納入各行的關鍵業務指標體系進行考核。
“事實上,小微企業包括三農的融資難長期存在,但是就銀行目前來看,由於政策提供了較好的環境,國有大行對小微、三農等實體經濟傾向已經成為未來銀行轉型戰略,拓展了國有大行客戶的覆蓋範圍。”一家券商分析師表示,在利率逐漸市場化之後,大中型客戶和小微客戶、三農客戶同等重要。國有大行對小微、三農加大信貸投放之後,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也符合國家政策導向。
為解決小微企業數量大,“一對一”服務成本高、效率低的問題,建行建設銀行建立了“一圈一鏈一平臺”的集群服務模式,通過找到對企業有充分了解的當地政府、行業協會、市場管理方,或是産業鏈中的核心企業,做“中間人”來搭橋。
“一圈”就是城市主要商圈。建行建設銀行對商圈內小微企業進行分層分類,設計和提供差異性服務方案,同時與市場管理方建立合作,實行批量化服務,避免散單方式帶來的高成本和高風險。
“一鏈”就是分佈于實體經濟各領域的産業鏈。抓住核心企業,以真實交易數據為基礎,批量獲取上下游小微企業的採購和銷售資訊,全過程監控資金流、物流和資訊流,為小微企業提供綜合金融服務。
圍繞“一平臺”,即借力政府、協會等力量為小微企業融資增信。2009年以來,建行建設銀行先後與工信部、中小企業協會、全國工商聯簽署戰略合作協議,並通過“助保貸”業務模式。“助保貸”以政府提供的資金組建風險補償資金池,為小微企業增信,建行建設銀行通過信貸杠桿放大小微企業受益面。目前,建行建設銀行已在33家分行開辦“助保貸”業務,覆蓋了全國近400個縣,累計為1萬餘戶小微企業提供資金支援600億元。
而對於不同企業的不同時期,建設銀行還為企業量身訂做金融服務方案,將助業貸款産品分為了“速貸通”“成長之路”“善融貸”等多個品牌,同時還重點加大對高端農産品種植戶、養殖戶的貸款支援力度。
更值得關注的是,建設銀行在近5年的三農貸款經驗中,摸索出了多種業務創新模式,並取得了實效。比如,以支援地方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的“企業+農戶”“基地+農戶”“協會+農戶”等經營模式;以“合作機構+農戶+銀行”的三方合作為主要模式。此外,建設銀行還創新了多種擔保模式,讓農戶能夠更加順利地獲得貸款資金。
今天的建行建設銀行,不僅為大企業“錦上添花”,更為小微企業“雪中送炭”。截至2014年6月末,建行建設銀行小微企業貸款餘額超過1萬億元,授信客戶24萬戶,併為459萬戶小微企業提供結算、理財等金融服務。近三年小微企業貸款新增連續實現“兩個不低於”,累計為54萬戶小微企業提供信貸資金2.5萬億元,對充分就業,服務民生做出了積極貢獻。
大力拓展綠色信貸 踐行企業社會責任
在加大對實體經濟信貸投放的同時,建設銀行對信貸提質也絲毫不放鬆。“銀行在支援實體經濟的同時,也會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對於高新技術、民生惠民的項目加大資金投入,而過剩性行業則是降低支援力度或加快退出步伐。”建行相關人士表示,建設銀行在為實體經濟輸血中並不盲目,而是理性地強化了風險防控。
事實上,建設銀行建行一直將建設“綠色銀行”作為中長期業務規劃的目標。建行董事會及高管層領導始終高度重視綠色信貸戰略的制定工作,在全行中長期業務發展規劃中提出了建設“綠色銀行”的發展目標,堅持政策制定著眼綠色信貸、資源配置優先綠色信貸、産業支援傾斜綠色信貸、制度保障考慮綠色信貸、客戶服務促進綠色信貸,將低碳、綠色和環保有機地融入信貸政策和經營理念。
從2012年起,建行建設銀行按照銀監會綠色信貸指引的要求和部署,進一步從戰略高度明確綠色信貸發展地位,圍繞戰略規劃、組織管理、制度建設、流程管理、內控管理和資訊披露等方面突出“綠色信貸”導向,明確了各部門、各條線的職責分工,進一步完善和優化綠色信貸管理體系,為綠色信貸業務快速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同時,建設銀行特別強調了在公司貸款業務中,嚴格實施名單制管理,對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造船五個産能嚴重過剩行業減少了資金投放。據了解,目前高污染、高耗能行業在建行信貸投放中的佔比不斷下降,綠色信貸餘額不斷上升;建行還積極為北京、深圳、上海等碳排放權交易所提供優質金融服務。
截至2014年6月末,建行綠色信貸餘額5394.54億元,比年初新增510.64億元,增速10.46%,高於同期對公貸款增速(5.72%)4.74個百分點;節能減排效益顯著,折合節約標準煤1779.96萬噸,減排二氧化碳當量4069.06萬噸。
可以預見,優化産業結構、打牢實體經濟基礎將成為國家未來若干年的經濟發展主題。建設銀行作為國有控股大型商業銀行,將把支援經濟結構轉型升級作為義不容辭的使命和責任,繼續深入貫徹落實宏觀經濟政策,深耕實體經濟金融服務,助力國家經濟社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