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集萃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今日建行 >> 媒體集萃

《中國金融》雜誌:中國建設銀行金融報國60載—寫在中國建設銀行成立60週年之際

發佈時間:2014-11-03

1954年10月1日,在舉國歡慶新中國成立五週年的日子裏,中國人民建設銀行(1996年3月26日更名為中國建設銀行)宣告成立。此後60年間,建設銀行始終以支援國家建設為己任,矢志不渝堅守“國家利益至上,服務建設為本”的理念,服務於“一五”至“十二五”的共和國經濟建設之中,走出了一條現代化大型國有銀行的興行強國之路。建設銀行因國家經濟建設而生,因國家經濟快速發展而興。60年來,建設銀行見證並參與了我國經濟金融體系從計劃走向市場、從傳統走向現代的全過程,為國家的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作出了突出貢獻。

承擔支援國家建設的歷史使命

建設銀行自成立起就被注入“建設”的基因,60年來,建設銀行緊扣實體經濟發展脈搏,伴隨著改革發展的進程,不斷賦予“建設”新的內涵,成為支援經濟社會發展的金融主力軍。

1954年是新中國實施發展國民經濟第一個五年計劃的第二年,國家基本建設投資迅猛擴張,建設銀行應運而生,成為專門管理國家基本建設投資撥款的銀行。“哪有重點建設,哪就有建行的辦事機構”是當時建設銀行的組織建設原則,從重工業基地、油氣田到鐵路幹線,從人口稠密的都市到荒涼的工程現場,隨處都有建設銀行的身影。自1954年到1978年的25年間,建設銀行共經辦各類基本建設投資5628億元,建成大中型建設工程項目4000多個,促進了60多個大型骨幹項目提前投産。建設銀行通過審查工程概預算和制止不合理開支,共為國家節約資金107.8億元。

1979年年初,國家計委、建委、財政部、建設銀行聯合向國務院建議試行基本建設投資由財政撥款改為建設銀行貸款的辦法,得到國務院批准。1985年,“撥改貸”得到全面推行,建設銀行信貸管理體制改革同時啟動。到1993年,建設銀行信貸收支金額全部納入國家信貸計劃體系。建設銀行實現了由事業單位管理向企業化經營的轉變,也拉開了不斷完善銀行功能的歷史序幕。在從1979年至1993年的15年裏,建設銀行綜合實力不斷發展壯大,所經辦的撥貸款餘額達6151億元,對30多個行業投放了99%以上的國家重點項目資金。在此期間,建設銀行陸續開辦儲蓄業務、國際業務、信用卡業務,特別是在國內率先推出土地開發和商品房貸款、個人住房公積金貸款和住房抵押貸款業務,住房金融由此成為建設銀行的關鍵詞之一。

1993年12月25日,國務院發佈《關於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把建設銀行明確定位為以從事中長期信用為主的國有商業銀行。建設銀行結束了肩負財政、銀行雙重職能的國家專業銀行的歷史,全方位開辦商業銀行業務。建設銀行的“建設”被賦予了更廣泛的內涵,“建設現代生活”成為新的企業形象和目標。建設銀行在鞏固傳統基建業務優勢的基礎上,加快開拓創新步伐,不斷擴展業務領域。在著力支援交通、能源、水利、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加大對民生領域的信貸投放力度,開展信貸模式創新,新增網上銀行等服務渠道,有力助推了實體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

近年來,建設銀行切實貫徹中央經濟金融政策,大力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不斷優化信貸結構:積極支援國家重點在建續建項目,擬定支援城鎮化發展的總體服務方案;將戰略性新興産業列為優先支援行業,在信貸增速、授信流程、授信産品辦理方面給予優惠;嚴控“兩高一剩”行業信貸投放,加大對節能減排、迴圈經濟的支援力度;扶持“三農”和中小企業等經濟發展薄弱環節,不斷創新産品和服務模式。從數字上看,一方面,建設銀行在國家重點項目貸款市場中仍佔有70%以上的份額,截至2014年6月末,全行基本建設貸款餘額已達2.43萬億元,是30年前的1200多倍。另一方面,建設銀行在小企業貸款領域的表現同樣備受矚目,首創“信貸工廠”小企業經營中心模式,近三年來累計為54萬戶小企業發放超過2.5萬億元貸款,間接提供超過2000萬個就業崗位。

引領金融同業的改革創新

2004年1月,國務院宣佈中國建設銀行和中國銀行實施股份制改造試點。在國家注資、剝離不良資産和引進戰略投資者之後,2005年10月27日,建設銀行在香港公開發行股票,成為四家大型國有商業銀行中第一家上市的銀行,創下了多項IPO紀錄。H股上市後不到兩年時間,建設銀行A股在上海證券交易所[微網志]正式掛牌。建設銀行在率先股改上市之後,公司治理、經營機制、風險管理、盈利能力等方面發生了脫胎換骨的變化,為後來者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啟示。

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架構。2005年,建設銀行首次明確提出國有商業銀行改革核心問題—建立現代公司治理結構。按照“三會分設、三權分開、有效制約、協調發展”的原則設立股份公司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和高級管理層,形成科學高效的決策、執行和監督機制。建設銀行同時十分注重發揮職工代表大會和工會的作用,建立了全系統職工代表大會和工會制度,定期召開職代會,審議重大經營決策和涉及職工切身利益的制度辦法。此外,建設銀行還主動把客戶、媒體和公眾監督作為公司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資訊披露。

確立先進的經營理念和管理機制。建設銀行在股改之初就明確提出將“以客戶為中心”的理念和機製作為改革的中心內容。在此基礎上,引進了六西格瑪管理模式、流程銀行理念、經濟資本和經濟增加值的管理方法等,並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形成完整的管理體系。同時,建立適應改革和發展的組織架構,借鑒平衡計分卡理論完善激勵約束制度。經營理念和機制的變革,帶來了産品創新的加快推進。近年來,建設銀行在國內同業首創了7個産品創新實驗室,累計投放社會急需的兩千多個新産品和新服務,成為國內金融産品最豐富、服務種類最齊全、最具創新活力的商業銀行之一。

形成健全的風險管理體系。早在1999年,建設銀行率先建立了以信貸經營、審批、風險“三駕馬車”為核心的風險管理體制機制,實現審貸分離。經過多年的探索,建設銀行已經建立起涵蓋信用、市場、操作、流動性、聲譽等各類風險,覆蓋境內外分行、子公司以及表內外資産在內的全面風險管理體系,為提升市場競爭力、實現戰略目標提供了強有力的體制機制保證。

上市以來,建設銀行的財務狀況根本好轉,主要財務指標領先同業。截至2014年6月,建設銀行資本充足率為13.89%,平均資産回報率1.65%,平均股東權益回報率22.97%,撥備覆蓋率為248.87%,不良率僅為1.04%。從2005年至2014年,建設銀行對國家的貢獻累計達14105億元,其中國家稅收5530億元,國有股份獲得的現金紅利2551億元,國有股份市值增長6024億元。股份制改革以來,國家注資款1862億元總回報率為706.9%,年複合投資回報率為23.2%。如今建設銀行的資産規模已經是上市前的四倍多,每人平均資産和每人平均創利均比上市前翻了超過兩番,實現了歷史性的跨越發展。

推動金融服務的轉型升級

近年來,面對國家經濟結構調整、轉變發展方式的要求,建設銀行提出了“綜合性、多功能、集約化”的戰略定位,積極推動轉型發展,有效提升了金融服務水準,為客戶帶來了更加卓越的體驗。

積極推進綜合化平臺搭建和海外佈局,一體化服務能力持續增強。建設銀行的牌照種類同業領先,在大型銀行中獨家擁有信託牌照,率先控股壽險公司,首批設立基金、租賃公司。截至目前,建設銀行已形成包括銀行、保險、基金、信託、租賃、投行、期貨在內的綜合服務平臺,實現了對客戶的“一站式”服務。與此同時,建設銀行不斷加快海外佈局,海外機構已經覆蓋全球17個國家和地區,還與132個國家和地區的1400多家銀行建立了代理行關係,具備了7×24小時的全球服務能力。

以客戶為導向再造業務流程,服務效率顯著提升。建設銀行積極推動流程銀行建設,持續進行流程優化和改造。其中,網點業務“前後臺分離”改革,使全部1.4萬個營業網點和425個信用卡、房貸等業務專櫃實現了實時性業務總行集中處理,有效緩解了網點交易結算和客戶服務壓力。在網點一代、二代轉型的基礎上,近年來再次推進網點“三綜合”建設,即建設綜合性網點、綜合櫃員制和綜合行銷隊伍,通過統一崗位設置、強化崗位綜合化培訓等舉措,已實現綜合櫃員佔比達到73%,綜合行銷團隊1.35萬個,向客戶提供更加便捷、全面的服務。

加快發展新興業務和渠道,以創新引領客戶體驗。建設銀行已經成功打造包括網上銀行、手機銀行、短信金融服務、家居銀行等在內的電子銀行服務體系,並於2012年在國內銀行業首推“善融商務”電子商務平臺。除此之外,建設銀行充分利用智慧設備、數字媒體和人機交互技術,建設智慧銀行網點,研發推出了可視櫃員機(VTM)以及建設銀行獨有的便利櫃員服務站(ETS)等職能終端,有效改善了客戶體驗。

60年的奮力拼搏,成就了建設銀行今日的輝煌:資本充足率、資産回報率、凈資産收益率、撥備覆蓋率等7項核心監管指標,在國內銀行同業中4項第一、3項第二;在財政部金融企業績效評價中位居首位;在英國《銀行家》和美國《福布斯》雜誌對2014年全球1000家大銀行和2014年全球2000家大企業兩項排名中均名列第2位,獨家獲得《亞洲銀行家》“2014年中國最具實力銀行”大獎。如今,站在歷史新起點上的建設銀行蓄勢待發,將致力於全面建設“最具價值創造力銀行”,我們有理由期待建設銀行將在未來的征程中創造新的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