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網:黃志淩:通縮還是個謎
近日,國家統計局發佈的11月份CPI、PPI數據均不及預期,CPI漲幅創5年新低,PPI也出現近一年半來最大跌幅。宏觀經濟數據的走弱,再度引發市場對於中國是否面臨通貨緊縮風險的爭論,降息、降準的呼聲不絕於耳。
中國經濟是否存在通貨緊縮?針對這一問題,中國建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黃志淩在參加中國金融學會舉辦的“中國金融•第一屆青年論壇”時表示,在面對“通縮”的各種爭議時,應該用科學的方法做出判斷,同時充分認識“通縮”的影論壇響。
判斷通縮的四種方法
黃志淩表示,目前在判斷是否存在通貨緊縮現象時,通常用到四種方法,而每種方法仍有不完善之處。
首先,採取通脹反證法。即只要存在通脹現象,就不能認為存在通貨緊縮。“只要目前仍存在著嚴重的房地産泡沫、股市泡沫、資産泡沫等情況時,就不能説當前經濟存在著通貨緊縮。”但黃志淩稱,這種方法不完善之處在於,現實中經常出現“經濟泡沫”與“經濟下行”並存的現象,甚至在緊縮的情況下也會存在一定區域、一定領域某種資産形態的泡沫形式。
“有時在整體經濟不佳,經濟下滑和經濟衰退都比較嚴重,經濟迴圈不暢的情況下,流動性短缺這種典型的通貨緊縮現象也是存在的。” 黃志淩稱。
其次,“大家常説我們池子裏面的水太多了,貨幣太多了。那麼多的‘水’,為什麼還説通貨緊縮呢?” 黃志淩表示,這裡用到了水池測量法。
該方法以M2作為判斷依據,當前中國M2超過GDP增速,同時物價也在上漲,如果根據這一方法,目前並不存在通貨緊縮問題,而且如果M2繼續增長,“可能要洪災氾濫”。但黃志淩稱,如果深入分析可以發現,M2中只有M1這一部分才是直接影響經濟現實迴圈的支付貨幣,還有許多貨幣沒有支付功能。因此,他提出疑問:“如果要觀察M1,我們是否會對池子裏的‘水’是多是少,産生另一種判斷呢?”
第三,價格指數法。有人認為,無論是“通脹”還是“通縮”都是一種貨幣現象,表現為貨幣、商品與價格之間的關係。説到底,通脹還是通縮,關鍵是看價格的變化。但黃志淩表示,目前對於這種方法存在著較多爭議。
“一方面,選擇什麼樣的價格指數才能準確地反映‘通脹’還是‘通縮’。目前研究中採用的價格指數與通脹、通縮之間的敏感性並不強。另一方面,在如何確定‘通脹’和‘通縮’價格指數的標準值方面,也存在很大分歧。在不同國家、不同經濟環境下,人們對於通脹還是通縮的冷熱感受是不一樣的,願意承擔和忍受的程度,也是不一樣的。因此,這種方法有待討論。” 黃志淩説。
最後,用到先導經濟指標趨勢法,即所謂的“大數據方法”。有人提出GDP的變化及價格本身如CPI、PPI等均不能反映“通脹”或“通縮”水準,應該觀測經濟先導指數的變化趨勢,如觀測BDI(波羅的海綜合運價指數)、大宗商品價格指數、消費行為指數等,同時國外眾多所謂的“智庫”、高校開發出五花八門的相關性指標,來判斷經濟週期、判斷通貨形勢。對於這一現象,黃志淩表示“我認為這些研究還是很有價值的,但是目前並沒有得到廣泛認同”。
對“通縮”的理解尚未成型
如何全面、深入、準確地理解通貨緊縮可能産生的經濟影響及其深遠的後果?黃志淩認為,仍需要進一步深入的研究。
對於通縮的影響,目前尚未達成共識。“有人認為價格水準下行,有利於增進社會福利。因為價格下行購買力提高,在一個經濟緊縮的情況下,資源配置也更加合理。但是也有人提出,這種觀點太想當然,因為價格水準持續下行會引起消費等待,同時進一步引起投資等待,導致需求不斷萎縮,經濟增速持續下滑,以至於收入減少,從而全社會的購買力下降,經濟不斷地步入惡性迴圈。這時候又有人要説了:所謂的消費等待,投資等待,只是邏輯上的推演,並沒有實證的支援,價格下行似乎並沒有讓人們變得該買不買,該消費不消費。” 對於這些爭論,黃志淩認為,通貨膨脹作為一種貨幣現象,可以採取貨幣政策進行有效治理,但不能因此簡單地把通貨緊縮也類推為一種貨幣現象,或者説僅僅依靠貨幣政策,就可以解決貨幣緊縮問題。
“雖然美國採取了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對於美國經濟的恢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其實深入觀察,美國經濟的恢復,貨幣政策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在治理通貨緊縮這樣一種特殊的經濟現象時,我們如何認識貨幣政策的作用,以及我們到底怎樣才能從根本上更有效的治理通貨緊縮,可能也是我們前瞻性研究的問題。” 黃志淩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