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集萃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今日建行 >> 媒體集萃

人民網:做國家財政的堅實支柱

發佈時間:2014-12-25

60年風雨同舟,60年銳意進取,60年改革創新,60年甘苦與共,建設銀行從國家財政而來,緊跟財政改革的步伐,開拓創新,勵志圖強。從最初的撥付、監督國家財政基本建設資金,到配合國家財政改革提出服務“大財政”概念;從最初的手工記賬記錄一筆筆的財政撥付資金,到現如今的國庫集中支付電子化改革,建設銀行時時處處以服務國家財政需要、服務國家經濟建設為核心,為共和國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源於財政,做好財政管家

1954年10月1日,中國人民建設銀行作為中央人民政府財政部系統的內設機構正式成立,至到上世紀80年代中期一直負責撥付、監督國家基本建設資金。當時,建設銀行服務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上的每一項重大工程建設資金的撥付,有人民大會堂、英雄紀念碑、天安門廣場等共和國的標誌性建築,也有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鞍山鋼鐵公司、武漢長江大橋等新中國的工業脊梁。為更好的服務國家基礎設施和經濟建設,建設銀行將“按重點工程設置專業機構”作為機構設置的重要原則之一,有效地保證了國家財政建設資金的及時調配和供應,“哪有重點工程建設,哪就有建設銀行。”

鄧小平曾指出:“建設銀行的工作很重要,是為國家看門的。建設銀行要按國家計劃辦事,列入計劃的項目才能給錢,沒有列入國家計劃的項目,天皇老子批的項目也不能撥款,撥了款就是失職。”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李富春把這個指示概括為“建設銀行要為國家守計劃把口子”,這個口子一把就是40年!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建設銀行借著改革開放的東風,掀開了新的發展篇章,從1979年到1984年,建設銀行逐步從財政部門的附屬地位(財政出納)中分離出來,以國家專業銀行的身份服務於新時期的國家經濟建設,一直到1993年,建設銀行的改革發展與國家財政、金融、投資體制的改革緊密聯繫在一起,在不斷完善銀行職能的同時,財政職能得到了改革和強化,這15年是建設銀行財政職能和銀行職能相互依託、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的15年。1994年建設銀行將財政職能移交財政部,邁向現代化商業銀行的發展道路,建設銀行承擔的財政職能,在這一時期雖然由行政賦予變成了代理履行,但建設銀行的財政職能不僅沒有削弱,而且更為強化。主要包括五大內容,可概括為“預算、決算、財務、制度、監督”10個字。

服務財政,助力財政改革

不管是國家推行的財政國庫集中支付制度改革,還是非稅收入收繳改革,亦或是公務卡制度改革,建設銀行都是作為代理銀行積極參與、高度重視、及時響應!

為財政部專門研發的重要客戶服務系統(2002年)、財政支付網上銀行(2010年)、國庫集中支付電子化(2013年)等創新舉措將國家財政改革推向一次又一次飛躍。第一步,使財政資金撥付告別了以往人工依靠明傳電報接受、下達支付指令、額度及人工統計報表的時代,實現了通過系統劃撥資金、自動清算資金、生成報表,從有紙化走向無紙化,減少了大量的人工傳遞,大大提高了業務辦理的效率;第二步,中央財政授權支付網上銀行開通,服務渠道從單一櫃面擴展到網上銀行,為電子化和資訊化奠定基礎;第三步,開發了國庫集中支付電子化自助櫃面系統和電子憑證庫,利用資訊網路技術,將三方電子憑證電子化布放、業務數據標準化、支付渠道標準化、增加電子支付渠道等手段,取消紙質憑證和單據流轉,通過電子指令辦理財政資金支付和清算,把傳統支付管理相對獨立的分散控制通過流程再造整合,實現業務人員不必再逐崗手工簽章、不必逐筆列印憑證,不必每日專人傳遞大量紙質憑證和單據、不必將單據與電子數據重復核對等等,從而減少了單據傳遞的中間環節,大大提升了預算單位的撥付效率和準確度,同時實現了自動對賬、資訊交互、全面無紙化。以湖北為例,以前一筆櫃面授權業務需要一分鐘,現在只需要幾秒鐘就可以處理完畢。

建設銀行自2005年取得中央財政非稅收入收繳業務代理銀行資格以來,始終致力於以高品質的代理服務,參與、配合財政部實施和深化財政非稅收入收繳改革。經過多年努力,建設銀行已建立起一整套順暢良好的業務運作機制,在制度建設、系統建設、組織架構、內控管理、應急程式、人才培養及保密措施等方面都積累了豐富經驗。實現了非稅收入記賬資訊由手工錄入到電子化自動對接的轉變,提高了非稅收入的徵管效率,保證資訊和資金的同步性和一致性。建設銀行還充分運用行內資源,將中央財政匯繳專戶納入到全行會計稽核系統,通過會計稽核系統在每個日終對所有中央財政匯繳專戶進行監控,以確保該類專戶當日收繳資金能夠及時足額上劃。建立逐日盯賬制度,在每個營業日日始對相關賬戶前一日餘額進行查看。

2007年,中紀委、財政部和人民銀行開始推行公務卡制度改革,面對這個具有高度政策性、技術性和時效性的系統工程,建設銀行積極配合、快速響應,依靠強大的開發設計能力和完善的客戶服務能力,轟轟烈烈地展開了對公務卡這一創新業務的探索、實踐和推廣工作。建設銀行從客戶需求出發,通過反覆論證研討,攻克種種技術難關,完成了全部系統的開發和聯調測試工作,實現了信用卡業務與代理國庫集中支付業務的有效對接,創造性的實現了中央預算單位公務卡報銷支援系統網上銀行、重要客戶服務系統及多個輔助系統的聯接,成為系統開發的一項重要突破。建設銀行強大的系統支援和簡便的操作方式為預算單位和持卡人適應改革趨勢鋪設了順暢通道,能夠全面滿足持卡人個人和公務消費的不同需要,公務卡報銷支援系統使預算單位財務人員足不出戶便可完成公務卡報銷登記審核和授權支付業務查詢,為公務卡的廣泛推廣和報銷還款工作的開展奠定了堅實基礎。為全社會提高政府支出透明度、打造“陽光”財政、規範資金管理、切實提高政府支出透明度、加強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的制度建設中做出了積極貢獻。

多年來,建設銀行為國家財政政策的實施提供便利,體現了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一路走來,滿載榮譽,公務卡發卡量、非稅代理的執收單位數量連年排名第一!

擔當責任,保障財政職能

不管是汶川地震、蘆山地震,還是南方冰災、雲南旱災,多少年來,在國家發生重大災情時,建設銀行總是在第一時間進入應急狀態,全力保障救災資金的使用。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後,建設銀行全行動員,齊心協力,專門成立由總行領導挂帥的應急工作領導小組,分行領導班子在第一時間趕到各機構網點和機房,冒著強烈的余震危險組織尾箱入庫、重點提供災區客戶急需的現金等金融服務,特別是保證財政、軍警的資金支付。各級營業機構為抗震救災金融服務執行領導帶班制度,加強24小時值班制度,設立專門服務窗口,提高服務效率,按照急事急辦、特事特辦的原則,免排隊優先辦理救災資金撥付、捐款資金匯劃並免除其手續費用。總分行迅速組建300余人的應急團隊,確保匯繳業務暢通,為民政部門、慈善機構提供高效的捐贈款項匯繳服務;制定專門服務方案,為災區交通、通信、電力等基礎設施的恢復重建提供資金支援;在最短時間內開闢“信貸審批綠色通道”,確保救災資金及時到位;對於列入政府災後重建計劃的項目,建設銀行在財政資金到位前可發放短期搭橋貸款。

每當災情發生,建設銀行三十多萬員工總能堅守崗位,延長營業時間,建立綠色通道,確保賑災捐(撥)款在第一時間準確到達目標賬戶,把全力為災區提供及時高效的金融服務,視作打好救災戰義不容辭的責任!

過去的60年是輝煌的60年,這輝煌的過往將激勵著建設銀行走向更加輝煌的將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