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集萃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今日建行 >> 媒體集萃

《2015陸家嘴論壇會前刊》:王洪章:以轉型發展適應金融新常態 以價值創造打造建行新優勢

發佈時間:2015-07-16

當前,我國經濟已平穩轉型到新常態。在轉型過程中,金融體系轉型意義重大,這一方面是因為經濟新常態本身就包含著金融體系向新常態的轉型與變革,同時,金融體系向新常態轉型也會對整個經濟體系走向新常態發揮積極的促進作用。大型銀行應充分認識新常態的內涵,這有助於把握我國經濟發展基本邏輯,更好地把握新階段金融運作的趨勢和規律,從而實現新常態下的新發展。

一、經濟新常態帶來金融新常態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經濟會議上,從三個維度九個方面對經濟新常態特徵的界定,描繪了未來我國改革發展的著力點,這都直接對金融體系的轉型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是:釋放消費潛力,創新投資方式,培育新的比較優勢,優化産業結構,提高人力資本品質和技術進步,建立統一透明、有序規範的市場環境,形成綠色低碳迴圈發展新方式,建立健全化解各類風險的體制機制,科學進行宏觀調控。

新常態的趨勢性變化説明,經濟發展動力正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經濟決定金融,經濟變化趨勢不可避免地影響和反映到金融上來。可見未來我國金融將發生深刻變化:一是金融發展模式將由“重速度”向“重轉速”轉變,由“拼數量”向“比品質”轉變。特別是隨著利率市場化推進,金融盈利模式相應變革,更加注重向管理、定價、風控、服務要效益。二是政策博弈將更加普遍,金融調控、監管和服務將面臨一系列新的機遇和挑戰,相機抉擇、審慎管理、包容開放、把握平衡將成為重要的政策理念和管理藝術。三是金融發展將更加重視頂層設計和基層的首創精神,要求各市場主體加快進行適應性改革,加快市場化、專業化、國際化步伐,加快資産負債結構改革,加快治理改革和流程改革,以應對全面市場化時代的到來。四是金融供給和需求結構不斷變化,金融發展將更具包容性,金融管制放鬆,社會融資方式不斷變化,多層次金融市場迅速發展,金融競爭加劇,亟需建立更加透明和規範的金融制度。五是金融資訊化將加快向智慧金融轉變,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更加重要,並在成為金融發展和競爭關鍵。六是隨著國家現代治理的完善和結構性改革的推進,金融混合所有制改革將成為改善金融治理、激發金融活力的關鍵。進一步改善資本結構、進行結構性再調整是未來深化國有金融機構改革的重要方面。七是金融市場多樣化發展和金融創新加快,功能監管更需加強,金融穩定協調機制更加重要。八是涉農改革的深化和城鎮化建設的推進,農村市場活力必將進一步釋放,農村金融市場可能成為未來金融佈局的重要領域。九是我國國際發展戰略調整,對外投資增加,以及資本項目開放和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加快,將加快離岸金融市場的發展和大型銀行的國際化。

二、新常態下機遇與挑戰並存

經濟金融新常態既給銀行發展帶來難得的歷史機遇和創新空間,也對銀行穩健經營和可持續發展構成巨大挑戰。一是全球化深入發展,金融危機後圍繞市場、資源、技術、人才、標準等的爭奪更趨激烈,要求國內銀行特別是國有大型銀行必須站在國際競爭大舞臺上,為國家為自身更深層次參與國際競爭。與國際先進銀行相比,國內大銀行在綜合化全球化特色化經營管理、創新服務能力等方面還有差距。二是國內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和資訊化深入推進,全面改革持續釋放市場活力,新興産業和新興業態不斷涌現,“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自貿區等國家新戰略拓展出發展空間。同時,增速放緩下影子銀行、地方債務、産能過剩及一些先期積累的矛盾和風險逐漸暴露。要求大銀行更好發揮作用,抓住新機遇支援國家建設,積極促進和引導經濟轉型升級、發展方式轉變,同時堅決守住風險底線。三是國內金融改革加快推進,利率匯率市場化改革即將完成,市場準入放寬使同業競爭更為加劇,以網際網路金融為代表的跨界競爭影響深遠,金融監管趨嚴,資本約束不斷增強,特別是客戶金融消費模式深刻變化,對綜合金融服務需要更加強烈,傳統銀行經營管理模式、機制難以適應形勢變化要求,盈利持續增長承壓。四是中國銀行業改革紅利逐步減弱,構建新發展紅利、打造新優勢、提升市場表現刻不容緩。

同時,我國銀行還沒有經歷過完整的經濟週期轉變,包括建設銀行在內的大型銀行共同面臨著決定命運的關鍵時刻。我國大型銀行已走到新時期、新常態、新改革的轉型關口,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面對這些重大問題,迫切需要我國銀行業特別是大型銀行思想上有新解放、實踐上有新創新、理論上有新發展。只有加快轉型才能迸發新的發展活力和動力,趕上國際潮流,跟上時代步伐,實現兼顧規模、品質和效益的持續發展,繼續保持地位和優勢,更好地發揮大型銀行助力國家經濟發展的作用。

三、以轉型發展主動適應新常態

建設銀行集全行之力,歷時一年制定了《中國建設銀行轉型發展規劃》。這是指引建設銀行新時期發展的藍圖和行動綱要,規劃意在貫徹黨中央國務院要求和國家經濟金融政策,堅持以客戶為中心、以市場為導向,堅持服務實體經濟,加快推進綜合性、多功能、集約化,夯實基礎、提升效能、擴大優勢、穩健發展,全面建設最具價值創造力的現代商業銀行集團。通過轉型發展,實現“資本充足、結構合理;管理規範、控制有效;功能完善、基礎紮實;國內最佳、國際一流”的轉型目標。建設銀行轉型發展設定了清晰的方向和目標:加快向綜合性銀行集團、多功能服務、集約化發展、創新銀行、智慧銀行方向轉型。從當年“一心一意辦銀行”,到率先在大型國有銀行中海外上市,每一次改革無不經歷脫胎換骨的過程。

建設銀行轉型發展突出價值創造引領,全面打造“中國建設銀行——為您創造價值的銀行”的卓越品牌形象,致力於實現客戶、股東、社會和員工價值的最大化。價值創造力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靈魂所在,決定著企業的榮辱興衰。轉型發展充分借鑒國際銀行業發展歷史經驗,特別是部分國際大型銀行嚴重脫離實體經濟發展和自身發展實際,過分追求短期效益,盲目擴張銀行邊界,忽略對核心價值創造力鞏固提升而導致失敗的深刻教訓,更加突出價值創造的核心引領作用。堅持把客戶價值放在中心位置,強化“以客戶為中心、以市場為導向”的經營理念落地,建立客戶統一視圖,以“客戶視角”、“客戶需要”和“客戶綜合價值”來抓經營搞管理優流程,努力為客戶提供一流的差異化綜合金融服務,不斷提高客戶體驗和客戶服務水準,實現客戶價值不斷增長。同時,堅持為股東提供長期可持續回報,努力提升股東價值;為社會承擔企業公民責任,全面增加社會價值;為員工提供廣闊發展平臺,持續提升員工價值。達到短期效益與長期效益的統一、經營目標與社會責任目標的統一。

四、銀行轉型發展應立足增強“三個能力”

在建設銀行成立60週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做出重要指示,要求進一步增強服務國家建設能力、防範金融風險能力、參與國際競爭能力,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出更大貢獻。

建設銀行深刻感知到中央領導所提要求的深遠立意,將三個能力建設作為轉型發展的著眼點和立足點。一是增強服務國家建設能力。把貫徹國家重大戰略和自身發展需要有機結合,積極服務和推進發展方式轉變,緊貼實體經濟需要不斷優化完善機構佈局、服務機制、信貸配置、産品創新等,持續做好對新時期國家重大戰略和重點項目,以及民生、三農和小微企業等的金融支援服務工作;積極參與國企改革、政府投融資體制改革、農村改革土地改革試點等各領域的重大改革,密切關注改革所催生的新型市場、新生業態、新興企業;堅持重點區域優先發展戰略,加大對重點區域和重點城市行的資源傾斜力度,打造經營發展重要支柱。二是增強防範金融風險能力。這既是銀行穩定經營和健康發展的保證,也是創造價值、提高效益的重要手段。要堅決落實審慎監管要求,發揮好大銀行的壓艙石作用,加強風險管控建設,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底線;加強對行業性、區域性、系統性風險的預判、預防和管理,提升全行風險控制能力,尤其是要突出風險管理重點和提升風險機控能力。三是增強參與國際競爭能力。順應國際化發展大趨勢,積極支援國內企業和人民幣走出去,以境內外、本外幣一體化經營管理為基礎,強化客戶、項目行銷服務,加快構建國際化運營網路體系,實施走出去、走進去、走上去“三步走”策略,顯著提高國際競爭能力和國際業務貢獻度。

在一系列改革與轉型措施的有力推動下,建設銀行轉型發展持續向前推進,各項業務穩步發展,經營管理水準和客戶服務水準明顯提升,支援國家建設能力、風險防範能力和國際競爭力進一步增強,最具價值創造力的現代銀行集團建設不斷取得新成效。截至2014年年末,資産規模達16.7萬億元人民幣,客戶存款總額128,986.75億元,增長5.53%,客戶貸款和墊款總額94,745.23億元,增長10.30%;凈利潤2200多億元,平均資産回報率和平均股東權益回報率分別為1.42%和19.74%,繼續在同業中保持優良水準,並處於國際銀行領先行列;在全球企業2000強排名和全球1000家大銀行排名中持續名列前茅;綜合化經營邁上新臺階,獲准籌建首家養老金管理公司,非銀行牌照領先優勢鞏固;海外佈局取得新突破,海外一級機構達到22家,海外商業銀行資産規模增長32.67%。

新常態下,銀行業轉型發展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建設銀行將繼續以金融助力中國夢為己任,堅決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以來的一系列決策部署,堅持改革與發展並舉、經營與轉型融合,全面提升核心競爭力和價值創造力,努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注入力量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