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集萃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今日建行 >> 媒體集萃

《金融時報》:建行:“健步走”與穩增長

發佈時間:2015-08-18

最近,建行手機客戶端APP植入的“健步走”活動,在建行員工中反響特別火爆。它不僅能讓每個人看到自己在全球建行員工中的行走排名,更有意思的是,APP還根據建行發展歷史設置了每個階段的行走目標,比如,國家財政投資撥款時期26年,需行走130萬步;國家專業銀行時期14年,需行走70萬步;國有商業銀行時期12年,需行走60萬步;股份制商業銀行時期8年,需行走40萬步,共計300萬步。今年4月底至今,建行東京分行以每人平均逾96萬步,奪冠一級機構;山西省分行員工韻銳剛以70.9萬餘步奪得個人第一,整體目標穩步翻番。

這一由“健步走”完成的數據,不禁讓人聯想到行穩致遠的道理。而時下,要確保經濟穩增長目標,同樣需要銀行業“健步走”。今年上半年,國家穩增長一系列政策、措施,促使我國在經濟增長“三期迭加”環境下,經濟運作呈現出了“穩中有進、質態趨好”態勢。而作為支援經濟發展的“主動脈”,銀行業積極探索金融支援穩增長的有效方式,加大存量貸款盤活力度,著力提高資金利用率,各項業務穩中有進,對經濟企穩起到了支撐作用。

盛興時能知所謙抑,衰微時能知所潛隱,做到這一點更難能可貴。時過年中,總體上看,上半年銀行業經營業績好于預期,主要指標平穩增長,負債成本管控有效,貸款結構調整有序,項目支撐作用明顯,增存穩存態勢良好,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打下了堅實基礎。但不容否認的是,經濟面上的不穩定因素依然存在,上半年拉動經濟的消費、投資和出口的增速都有所回落,經濟企穩基礎並不穩固,結構性、深層次的矛盾仍較突出,在這種情況下,“穩中向好”的狀態能否保持,下半年乃至後續的發展該如何佈局,如何在支援實體經濟持續平穩增長中實現自身的穩健經營,這些都是各家銀行必須破解的難題。

怎樣才能行穩致遠?筆者認為,銀行業在服務穩增長大局中,既要立足當前,又要著眼長遠。只有深刻理解國家宏觀調控形勢和政策取向,正確處理好支援發展與化解風險的關係,以健步之舉落實穩增長決策,才能做好經濟企穩回升的中流砥柱。

當前,要正確認識經濟增速“緩中趨穩”的特點,理性對待銀行業自身所處的盈利能力下降、不良資産等多重壓力與多點衝擊。首先,要克服恐懼心理,對未來充滿信心。1933年,美國經濟危機蔓延,時任總統羅斯福説:“只有恐懼的心理,才是我們應當恐懼的東西。”這句話道出了信心與經濟發展的關係。其次,要堅信挑戰與機遇並存,在經濟新常態下,面臨的困難多、機會也多。要抓住用好國家穩增長的一系列政策,頂住壓力,保持定力,遵循國家經濟轉型發展的大方向,在經濟建設主戰場上找準自身定位,順應經濟轉型升級、産業結構調整的路徑而穩健前行。

更重要的是,要高度關注經濟轉型陣痛期的金融風險。既要為穩增長提供基礎支撐,又要做好對風險的防範和化解。在民間高息借貸、投融資、集資的背景下,一些企業不是通過生産和貿易來積累財富,而只是想通過“以錢生錢”等與財富增長規律相悖的金融交易,以貨幣重新分配社會物質財富,從而達成過度增長。對此,金融機構應當建立健全風險預警、識別和處置機制,洞察企業以僥倖心理下非常規決策進行的經營活動以及企業自身被掩蓋的種種問題。

值得一提的是,儘管一些銀行信貸投放速度好于去年同期,但新增社會融資規模環比減少。“三農”、小微企業等信貸資金投入依舊相對薄弱。在存貸款基準利率下調以及利差不斷收窄的背景下,金融運營的整體壓力加大,銀行貸款審批週期長,限制條件多,多家銀行將貸款的審批許可權收回到一級分行,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金融市場配置資源功能與效率的提升,束縛了市場主體的手腳。對此,能否通過簡政放權、“放”“管”結合的辦法,做到快速響應、專業判斷、集中決策、快速審批,從而有效提高金融運作效率和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也是當前銀行業亟待探索解決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