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財經日報》:王洪章:銀行再走規模增長老路已沒有發展空間
隨著中國經濟步入“新常態”,銀行業也隨之步入“新常態”。金融脫媒、市場準入放鬆、利率市場化深入、存款保險制度推進、網際網路金融飛速發展、同業和跨界競爭加劇等多重因素疊加並交互影響,宣告銀行業高速發展和高盈利的時代已基本結束。
與此同時,不良率如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懸在銀行業的頭頂。銀監會數據顯示,2015年二季度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餘額10919億元,較上季末增加1094億元;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1.50%,較上季末上升0.11個百分點。
“環境愈是錯綜複雜,就愈需要強有力的領導決策,否則就很可能陷入停滯不前甚至倒退的局面。”中國建設銀行(下稱“建行”)董事長王洪章深知經濟新常態背景下的銀行轉型勢在必行,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五個方向全面轉型
“選擇什麼樣的轉型發展方向,直接關係到銀行的未來和興衰成敗。”王洪章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專訪時表示,不同類型銀行的轉型方向將是不一樣的,銀行要因地制宜選擇轉型方向。
而對於這樣一家資産規模超過18萬億元、去年凈利潤超過2000億元的國有銀行,已經躋身全球資本實力前茅之列,建行同樣面臨“新常態”的考驗,今年一季度凈利潤增速降至1.83%,不良貸款率升至1.30%。
“當前在新常態的背景下,銀行再走規模增長的老路已經沒有空間了。”在王洪章看來,銀行業轉型要在創新服務模式、優化資産負債配置、調整客戶定位、更新風險理念、改革體制機制五方面尋求突破。
王洪章告訴《第一財經日報》,早在2013年下半年,建行就開始謀劃未來的轉型發展之路,並最終於2014年10月制定出了《中國建設銀行轉型發展規劃》,即加快向“綜合性銀行集團、多功能服務、集約化發展、創新銀行、智慧銀行”這五個方向轉型。
對於“綜合性銀行集團”的定位,王洪章表示,綜合性銀行集團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後,銀行業自身演進邏輯發展的必然結果。事實上,2014年年報顯示,建行已經初步搭建綜合化框架,綜合金融服務功能逐步健全。上年末,建行在非銀行金融領域,擁有建信基金、建信租賃、建信信託、建信人壽、建信期貨、建銀國際子公司,目前已經獲准籌建首家養老金管理公司。
“多功能服務是國際大型銀行的基本特徵,強調銀行具備向客戶提供多樣化産品和服務的屬性。”王洪章如是説,銀行不斷豐富投資、融資、交易、支付、託管、理財、投行、信託、租賃、財富管理等各類産品和服務功能,才能為客戶提供更優質、高效的服務,在激烈市場競爭中贏得客戶和市場。
“集約化發展強調商業銀行應以體驗最佳、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方式組織內部資源,獲得最大的服務和管理效益,已成為國內外商業銀行經營管理的必然模式。”王洪章表示。
“創新是銀行文化的核心內涵和提升競爭力的關鍵,沒有創新就沒有出路。”王洪章表示。在組織架構上,建行于2013年成立産品創新與管理部。在體制機制上,通過加強頂層設計,理順組織架構,大力推進對公、對私、投資理財三大條線産品創新。
在王洪章看來,智慧銀行是銀行為客戶提供快捷、便利、優質服務的更高層次發展模式,代表了銀行未來發展方向。建行要大力發展網上銀行、移動銀行、遠端銀行、自助銀行等電子渠道,儘快完成全行大數據中心建設,全面提升數據挖掘分析能力。
“網際網路金融無疑會成為未來金融發展的新常態。”在王洪章看來,銀行向網際網路金融的轉型總體可朝兩個方向:一是運用網際網路的思維,依託雲和大數據,重塑銀行與市場的供需關係,重構商業模式;二是大力發展與生産消費活動深度融合的O2O金融行業應用等類商業模式創新,實現銀行産品、服務與網際網路的深度融合。
轉型效果初現
事實上,“新常態”給銀行帶來挑戰的同時,也會蘊含著新的發展機遇。以建行為例,該行積極參與“一帶一路”、自貿區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建設等國家發展戰略的實施。截止到2014年,建行基礎設施貸款新增2714.82億元,佔公司類貸款新增的75.25%,重點投放在建續建項目、國家重點工程、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等領域。
在服務國家戰略的同時,建行在向綜合化經營平臺轉型成效已開始顯現。截止到2014年末,綜合化經營子公司資産增長34.30%,凈利潤增長31.63%。過去一年,建行基本完成國際化佈局,海外商業銀行資産規模增長32.67%,跨境人民幣結算量1.46萬億元,同比增長61.94%,離岸人民幣集中清算體系日益完善,直接服務範圍覆蓋三大洲17個國家和地區。
在加碼網際網路金融的版圖中,以“智慧、泛在、跨界”為發展方向,建行形成了“三大渠道”+“三大生活平臺”、+“三類創新産品”+“三項智慧技術”+O2O服務體系。網路金融已經成為行內最主要的交易渠道、客服渠道以及標準化與低風險産品的銷售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