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時報》:十年磨礪:鑄就大國金融砥柱——大型國有銀行股改上市十週年之建行實踐
今天是10月27日。10年前的今天,中國建設銀行在香港上市,成為四家大型國有商業銀行中首家股改上市的銀行。10年過去了,今天的建行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在新的改革轉型關口期,建行已率先全面啟動轉型戰略。建行董事長王洪章表示:“十多年前,黨中央、國務院審時度勢,啟動大型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造,正是這次改革才使得我國大型銀行從‘隱患重重’到一躍躋身於國際前列,煥發出了勃勃生機。伴隨新常態下國家戰略的實施,包括建行在內的大型銀行將在轉型活力驅動下步入全新的發展期。”
服務創新滿足客戶需求
5萬元意味著什麼?對於甘肅省金昌市寧遠堡鎮的農村大學生小馬來説,它是創業夢想實現的基石。
剛剛畢業的小馬一直想開一家銷售地方特産的網店,可苦於沒有資金。就在這時,他看到了建行網站上的“快貸”産品,短短幾分鐘,就得到了5萬元資金,創業夢想得以實現。
記者從建行了解到,“快貸”是建行在國內首家推出的一款萬眾創業個人網上全程自助貸款,在網上或手機上辦理只要幾分鐘,最高可貸500萬元。而它僅是建行每年數千種創新服務中的一種。
僅以建行微信銀行為例,其下轄“微金融”、“悅生活”和信用卡三大服務模組,覆蓋75項金融功能,提供生活服務、行政教育、娛樂出行、金融理財4大領域41類日常生活服務達3500多項。
據記者了解,建行在國內率先創建7個産品創新實驗室,累計投放8000多個新産品和服務項目。積極創新的背後是建行為更好滿足客戶的需求。王洪章説:“我們的競爭對手從來不是其他銀行,而是時刻變化的客戶需求。滿足客戶全方位的金融服務,是建設一流銀行的唯一捷徑。”
如今,為客戶提供隨時、隨地、隨需的金融服務,在建行正在成為現實。建行自助、網路和微信銀行三大渠道的交易量已佔全行總交易量的94.95%。經過十幾年建設發展,建行網路服務渠道已經成為行內最主要的交易渠道、客戶服務渠道、標準化和低風險産品的銷售渠道。
與此同時,建行的服務意識和力度還在進一步強化中。日前,建行以“滿足客戶任何時候、任何地點、任何方式服務需求”為宗旨,率先在國內自主研發的以全國數據大集中為基礎、覆蓋所有銀行集團經營管理領域的管理系統——新一代核心繫統正式上線。
建行新一代系統上線後,從客戶進入網點取號開始,系統便會自動分析形成行銷商機或專門業務解決方案,並迅速分類推送到網點各個相關崗位。網點排長隊、服務效率低下、態度不佳等狀況即將成為歷史。
數據或許更具説服力。據測算,建行網點辦理立等業務已由以前的5分鐘縮短到兩分鐘左右,客戶等候時間減少了60%。今年年初,建行還率先在全國12個城市推出智慧銀行,這種完全顛覆傳統網點的銀行,其服務更智慧、更簡單、更便捷。
風險經營奠定發展基石
在今年央視3·15晚會上,一段記者暗訪,給全國觀眾留下了難忘的印象——記者用一張買來的別人丟失的身份證,在幾家銀行順利辦成銀行卡後,在建行卻碰了壁。一些業內人士評價説,這反映了建行對合規經營的高度重視。
面對國內外複雜的經營環境和形勢,如何確保約佔我國銀行業總資産40%的大型銀行的資産安全?建行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銀行風險狀況離不開外部大環境的影響。近年來,在經濟換擋和結構調整中,部分行業和區域風險頻發,資産規模較大的大型銀行面臨的風險壓力驟增。建行行長王祖繼告訴記者:“經濟轉型升級不僅考驗我們的風險承受能力,更考驗我們經營管理的智慧。”
建行首先建立了具備國際化特色的、基於客戶數據量化風險的內部評級體系,構建了基本覆蓋境內和境外公司類、事業類、金融機構、專業貸款、地方政府等非零售客戶的近50個評級模型。通過創新風險計量工具,豐富了風險戰略的傳導模式。
其次,細化風險等級力度,提高精細化管理水準。參考國際先進銀行經驗,將客戶風險等級統一升級為19級,減少客戶信用等級過於集中的現象,提升了全行信貸風險區分能力。
再次,讓風險工具成為客戶細分的“衛兵”,提高服務行銷效率。支援分支機構精細化分析和挖掘客戶,確保銀行風險承擔水準控制在容忍範圍內,支援業務規模的科學快速增長。針對小微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建行建立了6個模型,有效地支援了小企業業務向“小額化、標準化、集約化”轉型。
同時,苦練內功,夯實管理基礎。近幾年,建行完善了內控措施,規範了業務流程。通過風險管理職責進黨委,在同業中首家建立合規官制度,強化了各級班子責任;通過風險體制改革和信貸機制調整,落實全員風險管理責任。
此外,建行依託大數據,擦亮風控“眼睛”。建行新一代系統正在實現全業務風險計量、全集團風險視圖、全流程風險防控,並已取得明顯效果。去年4月份,建行還被銀監會正式批復核準實施資本管理高級辦法,這也標誌著建行風險精細化管理得到了監管機構的肯定。
機制優勢為轉型助力
建行上市已有10年時間,這10年建行給投資者帶來了什麼?答案是,10年累計現金分紅4900多億元,每年分紅金額均佔凈利潤的33%以上。
這是一份令人驕傲的成績單,而它來之不易。
對於大型銀行而言,上市之初,公司治理還是一個新生事物。關心股改的人們曾提出過這樣的疑問:幾十年的國有大行,是不是形式上把股票賣出去了,官商作風還是老樣子?
“要真正辦成現代商業銀行,必須合理界定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管理層和黨委會的關係,形成各司其職、各負其責、相互支援、相互制衡的公司治理運作機制。”在股份公司的首次黨委會上,建行高層形成了這樣的共識。
上市前,人們曾擔心過黨委會取代董事會的情況,10年的實踐證明,這樣的情況不僅沒發生,而且建行董事會的運作十分規範。王洪章坦言,黨委會確實要討論銀行發展戰略等重大問題,但並不會代替董事會作各種決策。
一位外籍獨立董事用“國際水準”來形容建行董事會的運作。他親身體驗了建行董事會構成的多元化——10多名董事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每個成員都在堅持原則和獨立發表意見。
上市後,管理層在公司章程與董事會的授權下,主持經營管理工作。每年制定綜合經營計劃,經董事會批准後,分解落實戰略目標任務。董事會對高管人員實行問責制,但不插手、不干擾管理層獨立自主地開展日常經營管理。作為監督機構,監事會對董事會和高級管理層及其成員履職情況認真監督,對全行依法經營、股東大會決議執行等情況發表獨立意見,併為每位董事和高管人員建立了個人盡職情況專項監督檔案。
合理的公司治理機制推動著建行高速發展,同時也為其轉型提供著源源不斷的動力。
事實上,經過近十年的高速發展,包括建行在內的大型銀行如今面臨的競爭和挑戰愈加激烈。轉型,迫在眉睫。
經過深入調研分析,建行于3年前率先確立了“建設世界一流的綜合化銀行集團”的發展目標,把戰略牢牢鑲嵌在“綜合性、多功能、集約化”三個著力點上。如今,這一具有建行特色的“先手棋”,正在大型銀行股改上市10週年大背景的棋盤上呈現出新氣象和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