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時報》:建行在轉型中步入全新發展期
十年前的10月27日,中國建設銀行在香港上市。十年後的今天,建行資産規模是上市前的近五倍,達到18.2萬億元;資本充足率14.7%,高於上市前的11.29%;年化平均資産回報率和平均凈資産收益率分別為1.51%和20.18%;不良貸款率為1.42%,遠低於上市前的3.84%。十年來累計對國家的貢獻超過1.6萬億元。
“十多年前啟動的大型國有銀行股份制改造,使得我國大型銀行從隱患重重躋身於國際前列。伴隨新常態下國家戰略的實施,包括建行在內的大型銀行將在轉型活力驅動中步入全新的發展期。”建行黨委書記、董事長王洪章日前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時説。
公司治理不可或缺
對於大型國有商業銀行,上市前後,公司治理還是一個新生事物。“要真正辦成現代商業銀行,必須合理界定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管理層和黨委會的關係,形成各司其職、各負其責、相互支援、相互制衡的公司治理運作機制。”在股份公司的首次黨委會上,建行高層形成了共識。
上市前大家曾擔心黨委會取代董事會,但十年的實踐證明這樣的情況不僅沒發生還運作規範。“建行黨委主要保證黨和國家方針政策得到貫徹,對重大事項把關定向,創造條件支援公司治理相關機構獨立開展工作。”王洪章坦言,黨委會確實要討論銀行發展戰略等重大問題,但不會代替董事會作各種決策。
一位外籍獨立董事用“國際水準”來形容建行董事會的運作。他親身體驗了建行董事會構成多元化,分別來自中國內地和香港,以及美國、英國、紐西蘭等國家和地區的十多名董事,“每個成員都在堅持原則和獨立發表意見,有效避免了以往那種‘內部人控制’的情況發生。”
上市後,管理層主持經營管理工作,每年制定綜合經營計劃。董事會對高管人員實行問責制,但不插手、不干擾管理層獨立自主地開展日常經營管理。監事會對董事會和高級管理層及其成員履職情況認真監督,對全行依法經營、股東大會決議執行等情況發表獨立意見,為每位董事和高管人員建立個人盡職情況專項監督檔案。
風險經營考驗智慧
近年來,在經濟換擋和結構調整中,部分行業和區域風險頻發,資産規模較大的大型銀行面臨的風險壓力驟增。建行行長王祖繼告訴記者:“經濟轉型升級不僅考驗我們的風險承受能力,更考驗經營管理的智慧。”
建行建立了具備國際化特色、基於客戶數據量化風險的內部評級體系,構建了基本覆蓋境內和境外公司類、事業類、金融機構、專業貸款、地方政府等非零售客戶的近50個評級模型。參考國際先進銀行經驗,建行將客戶風險等級統一升級為19級,減少客戶信用等級過於集中的現象,提升全行信貸風險區分能力。還支援分支機構精細化分析和挖掘客戶,確保銀行風險承擔水準控制在容忍範圍內。針對小微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建行建立了6個模型,有效支援了小企業業務向“小額化、標準化、集約化”轉型。
轉型發展迫在眉睫
“轉型,迫在眉睫。上任後我連續走訪30多家央企,印象最深的是沒有一位董事長要貸款,都是資産整合和國內外融資綜合服務。”王洪章對三年前的印象至今依然清晰。現在建行將發展戰略定位在“綜合性、多功能、集約化”三個點上。
有了戰略,還得付諸行動。建行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截至今年上半年,全行基建貸款餘額達2.71萬億元,佔對公貸款的近50%。製造業貸款餘額達1.32萬億元,涉農貸款餘額達1.81萬億元,通過網路銀行累計向超過1.73萬客戶發放超過1500億元貸款。目前在“一帶一路”沿線50多個國家和地區儲備了268個重大項目,投資額度達4600億美元。
建行搭建了客戶與市場和區域的資金通道,僅上半年全行跨區域集團授信覆蓋率達83%,審定總量近1.3萬億元。建行還發揮基金、租賃、信託、保險、投行、期貨等同業牌照領先的優勢,以及全球26家(一級)境外機構在主要國家和地區構建的海外服務網路,在對外直接投資、高端裝備出口、海外重大工程承攬、走出去企業聯動融資等方面,搭建起國際化集約服務平臺。
建行還打通了線上線下業務,形成了“三大渠道”(網上銀行、手機銀行、微信銀行)+“三大生活平臺”(善融商務、悅生活、惠生活)+“三類創新産品”(線上繳費支付、網上投資理財、網路信貸融資)+“三項智慧技術”(數據挖掘、金融雲、客服“小微”)+O2O服務體系線上線下全貫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