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時報》:全球金融再添“穩定器”四大行聚首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名單
日前有媒體稱,負責協調全球金融監管的金融穩定委員會(FBS)表示,已將建行納入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名單。這一消息也得到建行的間接證實。
事實上,對於建行的入選,業內早有預期,這也使得市場反應較為平靜。今年年初,記者便從相關渠道獲悉,綜合各類指標,建行極有可能在今年被認定為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
所謂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是指在國際金融市場上承擔了關鍵功能、具有全球性特徵的金融機構。這些機構一旦發生重大風險事件或經營失敗,將會給全球經濟和金融體系帶來較大影響甚至系統性風險。因此,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也被視為全球銀行業的“穩定器”。
需要看到的是,建行的入選也標誌著目前我國四家大型銀行均已進入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名單。在建行之前,中行、工行以及農行已先後於2011年、2013年和2014年進入該名單。
對此,一些專家評價,“入選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意味著銀行將面臨更嚴格金融監管的約束”。事實也的確如此。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並非通過主動申請而是自動入選,硬性要求符合標準的銀行接受更為嚴格的金融監管。而從國際金融監管的要求來看,在國際上,如果金融監管要求不能適用於全球所有活躍性銀行,那麼則會優先適用於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
我國大型銀行已意識到更嚴監管所帶來的挑戰並做了相應的準備。對於入選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中行相關負責人曾表示,這對銀行的資本、合規成本、風險管理和應對同業競爭都提出了更高要求。農行則表示,由於監管層對系統重要性銀行公司治理的強健性以及資訊披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要求都有所提高,未來,農行將嚴格遵守國際化的監管標準,不斷強化公司治理和風險管理,進一步提高資訊披露的透明度,為國際、國內金融體系的穩定作出更大貢獻。
中行國際金融研究所研究員李佩珈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入選所帶來的影響有利有弊。不利之處是,要遵守更為嚴格的國際金融監管準則,在諸如資訊披露等方面要面對更大的國際金融監管壓力;有利的是,遵循統一的國際金融監管標準,對於銀行拓展全球化業務是重大利好,有助於我國銀行業提升市場形象、降低融資成本、促進國際化程度的提高。總體來説,利大於弊。”
據悉,FBS每年更新一次這份包括約30家頂級全球性銀行的名單,以反映大型銀行的規模、互聯性和複雜性。隨著建行的加入,我國已佔該名單四席,所佔比重持續提高。更需要看到的是,在新興市場國家中,只有我國的大型銀行進入這份名單,同時近幾年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新增成員均來自我國。
李佩珈分析,原因之一是我國銀行業金融資産規模擴大較快,跨境業務的廣泛開展也使其全球金融地位不斷提升。
從銀行公開的三季報數據來看,我國銀行業特別是大型銀行機構資産規模仍保持10%左右的快速增長,創新步伐持續加快,金融産品和工具不斷豐富,業務複雜性也在提高。與此同時,近年來,國際上大多數銀行資産規模未有明顯增加甚至出現負增長。另外,一些國家的金融監管部門採取了較為嚴格的監管手段,約束銀行的高風險、高杠桿經營行為,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銀行業務的複雜性。
加入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最先面臨的是附加資本金要求。根據媒體報道,建行需要持有1個百分點的額外資本。記者注意到,各行所執行的額外資本金標準並非統一,且隨時會有調整。如匯豐控股和摩根大通兩家銀行需要持有2.5個百分點的額外資本;英國蘇格蘭皇家銀行附加資本已由此前的1.5個百分點調整為1個百分點。
有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在附加資本的確定上,FBS主要根據銀行可能導致的全球金融風險情況進行排名,並根據排名來要求金融機構增加其資本金。目前我國銀行被要求的附加資本金均是1個百分點,這也是最低級別,不排除以後會增加。
除附加資本外,風險防控手段的提升或許是大型銀行加入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後所發生的最大變化。李佩珈説,由於處於經濟下行期,銀行體系整體風險都在上升,這就抵補了大型銀行自身風險管理優化所産生的效果,所以外在表現並不明顯。
此外,建行的入選,也讓人們對“下一家”産生強烈的好奇。李佩珈分析,從資産規模以及對全球金融系統的整體影響來看,我國中小銀行近幾年入選的可能性較低。
不過,從目前來看,我國中小銀行也應做好面對國際更嚴格監管的準備。銀監會發佈《商業銀行全球系統重要性評估指標披露指引》,要求符合一定條件的商業銀行從2014年起披露全球系統重要性評估指標。“符合一定條件”是指“上一年度被認定為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的商業銀行”或者“上一年年末調整後的表內外資産餘額為1.6萬億元人民幣的商業銀行”。據記者了解,按此標準,在全球確定的75家重點銀行中,我國已有多家中小銀行入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