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金融家:為國家試製度 為百姓謀福利--中德住房儲蓄銀行的“天津模式”
在第十屆中國企業國際融資洽談會的12 個平行論壇中,“住房儲蓄論壇”早早吸引了記者的注意力。5 月31 日上午,論壇即將開始,其背景幕墻上打出了“普惠金融服務大眾、銀政合力保障民生”、推廣“天津模式”以及讓“住房儲蓄”走向全國的醒目標題。它意味著在這個改革創新先行先試的城市,又一個金融服務模式歷練成熟,將造福更廣大人群。
論壇開始了,伴隨嘉賓們的發言和討論一起絡繹展開的,是一幅銀政合作、普惠民生的住房金融創新畫卷與未來藍圖。
作為天津市金融創新示範的重要金融業態之一,住房儲蓄制度從歐洲漂洋過海來到中國、落戶天津,已有12 年曆史,如今形成了成熟的“天津模式”。這是一種政策性與商業性相結合、具有社會保障性質的住房融資制度,天津市已將該做法納入住房政策體系和住房金融體系。政府與銀行的共同努力,彰顯了普惠政策和民生保障意圖,廣大市民居住條件也因此而逐步改善。
住房儲蓄在天津的發展經驗得到國務院及相關部委的高度重視和關注。2015 年初,國務院批復支援將中德住房儲蓄銀行納入我國多層次住房政策體系,同意該行向全國推廣住房儲蓄及相關業務。落實國務院的批復精神,探討通過何種路徑將住房儲蓄納入全國多層次住房政策體系,促進住房儲蓄理念和住房儲蓄業務有計劃、有步驟地向全國推廣,成為本屆融洽會關注的重要內容。
推廣 “天津模式”走向全國
在“住房儲蓄分論壇”上,曾擔任銀監會領導職務的天津市副市長閻慶民,從金融業和地方政府的雙重視角對住房儲蓄金融體系給予了高度評價,深入淺出地講述了住房儲蓄在住房政策體系和住房金融體系中的作用機理。他指出,住房儲蓄這種制度讓“政府看得見的手和市場看不見的手”同時發力,住房政策體系與住房金融體系良性互動。從德國住房發展歷史來看,在不同的時期,面對不同的形勢,政府通過財政補貼政策支援力度的變化及補貼結構的差異化調整,高效調動了社會力量,有效解決了住房矛盾,確保了房地産市場價格長期穩定,實現了住房和金融兩個市場的同步健康、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高度和諧。
在論壇上,閻慶民表達了支援住房儲蓄髮展的堅定態度。他表示,支援好中德銀行和住房儲蓄的發展、落實國務院批復,是天津市政府和天津社會各界的共識,也是改善本市住房民生的現實需要。他認為,借助住房儲蓄這一金融工具,深入開展銀政合作,通過住房公共資金來積累低息貸款權利,再分配給需要解決住房問題的市民,從而促進民生改善。
閻慶民認為,這種“住房儲蓄+住房保障”創新經驗,在過去的12 年當中,為國家試製度、為地方謀發展、為中低收入者解決了最實際的問題,對我國社會發展、住房保障有著很大的現實意義,也有向全國推廣的必要性、可行性。
對於住房儲蓄在我國住房金融體系中的定位問題,中國建設銀行董事長兼中德住房儲蓄銀行董事長王洪章在致辭中指出,中國是當今世界上唯一擁有三大主流住房金融體系的國家,住房按揭體系滿足了中高端人群的住房融資需求、公積金體系實現了城鎮在職職工的住房夢想,住房儲蓄體系通過政策性和商業性的有機結合,未來將可能承擔起滿足社會夾心層和中低收入群體購房融資的職能。
王洪章認為,在民生保障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的新形勢下,如何解決房地産去庫存與社會“夾心層”和中低收入群體旺盛的住房需求之間的矛盾,如何將供給側改革理念引入房地産領域、有效激發人們的自購房需求,如何通過政府和商業銀行在公共服務共建領域的創新性合作、滿足目標人群的購房融資需求等問題是一個巨大的挑戰,需要進行制度性創新、需要住房儲蓄參與並充分發揮作用。
結緣 “要買房到建行”更深入人心
住房儲蓄體系遵循“為自助而互助”的古老理念,在德國取得了空前成功,成為德國住房金融制度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二戰以後,住房儲蓄為德國全社會提供了超過萬億歐元的住房融資,支援了1300 萬套住房構建,在德國戰後的住房建設以及社會經濟快速恢復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20世紀90 年代初期,兩德合併,原東德地區住房問題突出,住房儲蓄又一次借助制度特色為德國統一後的區域平衡發展做出了貢獻。目前,每3 個德國人中就有一個住房儲蓄合同持有者,住房儲蓄一直都是德國民眾住房融資的首選。
幾經輾轉,住房儲蓄來到中國。我國當時引進這一制度的根本目的,是建立多層次的住房政策體系和金融體系、促進住房制度改革,因此中德住房儲蓄銀行的發展一直受到國務院、相關部委、天津市委和市政府的充分重視和關注。中德銀行的成立是中、德兩國政府合作的産物,中德兩國、兩屆政府總理分別進行了推動和見證。
時間還要回溯到1998 年,那年12 月,德國駐華大使專門就施豪銀行在中國開展業務的打算致函時任中國總理朱鎔基,根據朱鎔基總理批示精神,1999 年4 月,建設銀行組成課題組,著手對在中國成立合資住房儲蓄銀行的可行性進行研究。可以説,建設銀行的參與並非偶然,“要買房到建行”的品牌深入人心,作為中國住房金融領域的領軍銀行,建設銀行毫無疑問要積極擔當重任。2001 年,中德兩國總理多次商談並達成共識,決定將住房儲蓄制度引入中國。就這樣,住房儲蓄與商業按揭、公積金共同構成了我國住房金融制度的頂層設計。
2003 年12 月1 日,建設銀行與歐洲最大的住房儲蓄銀行德國施威比豪爾住房儲蓄銀行共同簽署了《中德住房儲蓄銀行章程》,投資組建成立中德住房儲蓄銀行。一個歷史性的時刻就此定格。住房儲蓄來到中國,落戶天津。
一切都在緊鑼密鼓向前推進,2004 年2 月15 日,中德住房儲蓄銀行宣佈開業。在2011 年末,這家銀行又獲准將試點區域擴展至重慶市。
自中德住房儲蓄銀行成立開始,母公司建設銀行即利用其網點和渠道優勢,大力支援住房儲蓄理念的推廣和産品的銷售。王洪章介紹,近期建設銀行將充分發揮住房信貸領域的專業優勢,與中德銀行密切協同,實現母子公司深度融合,打造低成本、高效率的業務發展模式,在銷售體系、渠道資源、資訊系統、隊伍建設等諸多方面為中德銀行提供全面的支撐。建設銀行要與中德銀行共同打造“要買房到建行,中德銀行再幫忙”的服務品牌。
實踐 12年磨一劍
中德住房儲蓄銀行矗立在天津市中心的商業繁華地帶,這棟大樓于2010 年8 月正式啟用。而在此前,該行並沒有自己的營業場所,其總部則位於天津市南京路的中國建設銀行天津分行大樓27 層,所有的業務都是通過建設銀行網點代理。
籌備兩年後,中德住房儲蓄銀行于2006 年4 月成功向客戶發放了第一筆住房儲蓄貸款,該客戶用從中德銀行獲得的住房融資償還了其他商業銀行高利率的按揭貸款,並當場簽訂了第二份住房儲蓄合同。這標誌著住房儲蓄在我國由一種理念化為一種載體,實實在在開始為老百姓購房帶來實惠。
2006 年11 月16 日, 中德住房儲蓄銀行與建設銀行天津市分行簽署了住房儲蓄與建行個人住房按揭組合貸款協議。住房儲蓄與住房公積金、個人住房按揭組合貸款的推出,進一步提高了住房儲蓄産品的使用價值,而其原有的低息優勢與多元化的住房金融業務相結合,使産品的功能得到更為有效的發揮,進一步擴大住房儲蓄的覆蓋範圍。
12 年來,中德住房儲蓄銀行歷經多次轉型,不斷創新産品,拓展新的住房信貸業務模式,專業于住房金融,專注于住房儲蓄,積極尋找與建設銀行錯位經營的道路,以住房儲蓄業務為核心,加強與建設銀行的戰略協同,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抓住時機,圍繞住房儲蓄開展相關業務,以其他業務帶動住房儲蓄業務的發展,從而實現了快速發展,在住房金融領域成為有絕對競爭力的銀行。正如德國施威比豪爾住房儲蓄銀行行長兼中德住房儲蓄銀行副董事長柯萊恩所説的那樣,在中國的投資尤其值得他們驕傲。
王雲于2013 年出任中德住房儲蓄銀行行長。採訪中,他坦言,作為中德銀行管理層,作為我國住房儲蓄理念的踐行者和推廣者,他深感責任重大。在實踐中,他體會也非常深:“從國民經濟和住房金融市場的視角,住房儲蓄制度有著很多獨特的價值。”他認為,住房儲蓄要求居民積累一定數量的自有資金,一般為住房消費總額的50%,再去進行住房消費, 抑制了沒有一定積累情況下的高杠桿融資,這種模式具有顯著的低杠桿特徵,有利於“去杠桿”。
住房儲蓄體系能對住房融資的社會需求形成一個穩定的預期。一方面居民與住房儲蓄銀行簽訂住房儲蓄合同,使居民個人獲得了穩定的融資預期;另一方面,住房儲蓄體系內所有居民的住房融資需求,形成了穩定的社會整體預期, 有效傳導給供給端後,可以促進“供給側”結構改革,避免房地産市場的大起大落。
住房儲蓄強調住房消費的計劃性,實行以存定貸。這种先存後貸的機制可以抑制住房消費的盲目性,引導居民量入為出,循序漸進地改善居住條件,可以促進居民有效需求的增加,實現“去庫存”並緩解短期市場壓力。
住房儲蓄豐富了人們的融資工具,提升了居民的融資能力和住房消費能力,特別是對購買力有限、信用記錄不完整、公積金未覆蓋的中低收入者和社會夾心層而言,住房儲蓄是其最理想的選擇,能有效“補短板”。從這個角度而言,客戶的存款行為不僅是簡單的儲蓄過程, 更是信用的積累過程, 信用的積累增強了融資能力。另一方面,貸款固定低息,不僅大幅降低了融資成本,減輕了購房者的生活壓力,還可有效遮罩購房者的利率波動風險、貸款額度調整風險。
應該講,住房儲蓄體系是一套封閉運作、專款專用的互助性住房融資體系。具體而言,擁有中遠期住房融資需求的居民以簽訂合同的形式自願加入該體系,進行專項儲蓄並達到一定時間和金額後,可以自該體系獲得應有的回報,即獲得相應額度的低利率住房消費貸款。王雲介紹:“住房儲蓄體系對資金和參與者均實行封閉運作,隔離了體系外的各類風險因素,保證了體系的安全穩定和長期可持續。因此這一體系具有封閉運作、專款專用,合同約束、先存後貸,低存低貸、利率固定,自願加入、政府獎勵等顯著特點。”
“這一獨特的住房保障政策安排,讓天津市的住房保障創新走在全國前列。極大地解決了困難市民的住房問題。”記者了解到,截至2015 年底,該行資産總額278.05 億元,累計簽訂住房儲蓄合同775 億元,惠及18 萬個家庭,已向住房消費市場提供了250億元住房儲蓄融資(包括存款與貸款)。個人按揭貸款餘額為122.11 億元,個人住房公積金貸款餘額為12.80 億元。
對於住房儲蓄的未來,王洪章頗有信心。“這一制度安排應用前景也非常廣闊。”他認為,在新型城鎮化轉移人口、區域一體化外來職工、中心城市吸引和留住人才等方面,住房儲蓄還有很大的應用空間。”
扶持 政策補貼“授人以漁”
住房儲蓄是一套政策性與商業性相結合的住房融資體系,由政府、住房儲蓄銀行和居民三方共同努力改善居住條件。首先需要政府以補貼的形式鼓勵和引導人們加入,變大額、直接補貼為小額補貼、間接引導,能發揮財政資金的金融杠桿撬動作用,放大其運用效能,減輕政府籌措資金的壓力,體現住房保障政策的效率和公平。
如住房儲蓄制度在天津生根發芽過程中,政策的支援功不可沒。自該制度引入伊始,天津市政府即出臺了住房儲蓄存款補貼政策,之後三次提高補貼標準直至住房儲蓄存款的1.5%。王雲説,這種普惠式補貼體現了政策性特徵,充分發揮了住房儲蓄在多層次住房政策體系中的民生保障作用,有效放大了財政資金的使用效能和保障效果,促進了天津市房地産市場的健康發展。至2015 年底,天津市累計支付補貼資金1.26 億元,累計超過15 萬戶天津家庭簽署了住房儲蓄合同、合同額超過500 億元,累計進行住房儲蓄存款逾百億元;中德銀行發放的住房儲蓄貸款也近百億元,累計向本市個人住房市場提供了250 億元的住房融資、支援天津市民的住房消費。自2016 年1 月起,天津市又優化了補貼政策,核心內容是對保障群體和非保障群體實行差異化補貼,重點突出對中低收入者、社會夾心層的保障功能。一石激起千層浪,新政策實施五個月以來,積極影響已經初步顯現。
不僅如此,《天津市金融改革創新三年行動計劃》中明確“研究將住房儲蓄模式納入全市多層次住房政策體系”。2015 年,天津市國土房管部門牽頭成立聯合課題組,探索“住房儲蓄+ 住房保障”制度創新,致力於完善住房保障體系。目前,該課題已經結出果實,其應用落實已被天津市國土房管局列為了2016 年度重點工作計劃、被寫入了《天津市十三五住房保障規劃》。這一創新項目運用住房儲蓄原理和機制,設計了最新的住房保障金融服務方案:由政府簽署住房儲蓄合同,利用所管理的部分公共資金作為存款,將所産生的固定、低利率貸款權利直接分配給符合條件的“住房保障群體”,如公租房群體,支援其日後購買住房。在王洪章看來,這種制度化的政策安排,不會增加政府財政負擔,管理的資金既安全又能得到保值增值,將低息貸款權無償分配給住房保障群體,凸顯了民生保障的效能,另外還增加了住房消費的有效需求,有助於促進房地産市場的去庫存和健康發展。“該體系通過政府的支援引導、銀行的商業化運作、百姓間的互幫互助,以‘授人以漁’的方式,改變人們對住房消費或是盲目追高或是消極坐等的觀念,多方努力共同實現改善民生的目標。”
願景 讓“夾心層”住者有其屋
住房儲蓄體系在中國的實踐,也是中德銀行在我國探索、發展的過程。除與政府部門深度合作、與建設銀行深度協同外,中德住房儲蓄銀行12 年來苦練內功,已經建立了相對完整的産品體系,搭建了低成本、廣覆蓋的銷售渠道,打造了自營與代理相輔相成、線上與線下互為補充的銷售格局,通過多種渠道向客戶提供便利的住房金融服務。他們還應用了住房儲蓄獨特的客戶信用評級模型,在專業領域風險識別控制能力不斷提升,不良率遠低於國內商業銀行。
住房儲蓄制度在天津探索過程中所形成的這些特點和優勢,讓天津成為我國住房政策體系最為完善的地區。因為實施住房儲蓄政府補貼,天津成為住房民生改善受益比例最大的地區。因為借助住房儲蓄豐富保障手段,天津走在了住房保障政策創新的最前沿。
在這次論壇上,柯萊恩透露,按照他們的計劃,中德住房儲蓄銀行將把業務擴展到大連和濟南。當地政府對提供獎勵一事也表現出了非常積極的態度。目前,他們正在等待允許籌建分行的正式許可。中德住房儲蓄銀行的管理層同樣致力於同其他省、市政府討論獎勵和改善民生的事宜。而在王雲看來,中德銀行的住房儲蓄業務有計劃、有步驟地走向全國的發展前景著實令人鼓舞。那麼,住房儲蓄體系和“住房儲蓄+ 住房保障”相結合的“天津模式”為何值得推廣?關鍵是該模式既能解決介於保障群體和中等以上收入群體之間的“社會夾心層”居民的“住有所居”問題,又能他説促進房地産市場的健康發展,促進社會的公平與和諧。
“住房儲蓄這一制度已經在天津市得到充分的驗證,‘天津模式’已經成熟,發展應用空間廣闊。”閻慶民在這次論壇上表示:“住房儲蓄體系在天津的發展經驗一定能給其他地區提供有益的借鑒。我也期待,該模式儘快複製到全國,盡可能地為全國房地産市場的建設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