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集萃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今日建行 >> 媒體集萃

《中國金融》雜誌:王祖繼:銀行業助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發佈時間:2017-01-19

2017年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作為國有大型商業銀行,建設銀行將主動適應經濟升級和金融業態發展趨勢,通過自身轉型創新,不斷提升服務實體經濟和風險防範能力,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重要助力。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具有極強的現實針對性和長遠戰略意義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綜合分析世界經濟長週期和我國發展階段性特徵及其相互作用的基礎上,集中全黨和全國人民智慧,從理論到實踐不斷探索的結晶。我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既是解決當前諸多現實問題的必然選擇,又是對長遠發展的戰略安排。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支撐未來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戰略保障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為應對經濟低迷的形勢,很多國家採取了大規模刺激經濟的需求管理政策。事實證明,需求刺激政策效果並不理想。我國也存在類似的情況,表明當前經濟矛盾已經不是短期的、週期性的、外部的衝擊,而是中長期的、結構性的、內生性的問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著眼于優化經濟結構、促進技術進步、提高全要素生産率、進一步解放生産力等中長期的一系列優化改進措施,換言之,就是為了解決中長期的、結構性的、內生性的問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五大發展理念的引領下,結構調整取得積極進展,高新技術産業發展迅速,服務業持續較快增長,金融市場加速發育,改革開放不斷深化,綠色發展成效顯現,城鎮新增就業好于預期,城鄉居民收入和社會發展保持協調穩定。同時,工業內部結構升級,低端製造業、高污染、高能耗工業佔比降低,高技術、高端裝備、清潔工業的佔比提升。其中高新技術製造業和裝備製造業表現搶眼,以高鐵、核電和衛星等為代表的中國高端科技産品深受亞洲各國的歡迎。網際網路催生商業模式革命,新經濟快速成長,新業態突飛猛進。

總之,中國經濟要解決長期積累的結構性矛盾,順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並實現後工業經濟時代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帶動經濟轉型升級,最終實現新經濟結構和技術平臺的可持續發展。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可以從根本上保障金融與實體經濟之間的良性互動

金融作為現代經濟的核心,作用體現在通過金融機制引導社會資本與資金的優化配置,這正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解決的問題。金融業充分利用市場手段引導資源從過剩産能、落後産能的企業和項目退出,將更多資源配置到高科技、高附加值的新興産業和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上來,在實現金融結構優化的同時,提高社會資源配置效率,促進實體經濟結構轉型,實現補經濟結構短板、補科技創新進步短板、補基礎設施建設短板的目標。

實體經濟結構優化,必然催生一系列新産業、新技術、新業態和新商業模式,要求金融行業健全金融服務體系,建立相應的服務能力。一是提升對不同生命週期企業的針對性服務能力。對於初創期的企業,要重點加強風險投資機構的培育;對於成長期、成熟期的企業,重在幫助企業開展多元化、多層次資本市場融資;對於衰退期的企業,提供並購、重組、轉型的整體解決方案。二是提升對科技、文創、民營、服務業、製造業小微企業的服務能力。將支援方式從銀行信貸向諮詢顧問、風險管控、拓展市場、改善管理等全方位服務延伸。三是提升普惠金融服務能力、新型電子支付服務能力、民生金融服務能力等,在提升金融服務品質的同時優化金融資源的配置,進一步推動實體經濟供給結構升級。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突破金融危機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困境、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的必然選擇

當前主要經濟矛盾之一就是供給結構跟不上需求的變化。我國一些行業和産業的産能嚴重過剩,同時大量關鍵裝備、核心技術、高端産品還依賴進口,供需結構不匹配矛盾日益突出。2015年我國每人平均GDP超過8000美元,居民消費需求結構與檔次逐步接近發達國家水準,尤其是在一線城市、東部沿海地區不斷壯大起來的中産階層,對生活品質要求迅速提高,但是消費品供給結構與檔次的調整升級緩慢,難以滿足消費需求,出現中國居民在海外大量購買馬桶蓋、嬰兒奶粉等現象。

同時,多年的低水準重復建設使得第二産業落後産能幾乎全部過剩,不僅消耗了大量寶貴資源,而且過剩産能導致的高庫存引發企業資金鏈緊張,削弱了投資前景和投資意願,增大企業債務負擔和金融風險。要破解國內供需結構錯位的問題,必須從供給側入手,從體制機制、市場主體、産業轉型等多個維度推進改革,通過改革淘汰過剩産能,促進供給結構轉型升級,推動經濟提質增效。

建設銀行助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積極成效

近年來,建設銀行認真履行國有大型銀行職責,把服務國家戰略、支援實體經濟發展放在首位,特別是在助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以綜合性、多功能轉型助推“去産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

一是充分發揮多功能金融優勢,幫助地方政府和企業去産能、去庫存。支援煤炭、鋼鐵、水泥等傳統産業的重組,2016年建設銀行發放並購貸款300多億元;全面壓縮過剩産業的信貸投放,過剩行業的信貸餘額逐年降低,2016年僅從鋼鐵和煤炭行業的147戶企業就退出貸款68億元;發揮住房金融的優勢,大力支援三線、四線城市居民住房剛性需求,2016年新發放的住房按揭貸款平均每筆金額49萬元,對應平均房屋單價每平方米7500元,超過七成貸款所購房屋面積在120平方米以下。

二是充分發揮專業化金融優勢,服務企業市場化債轉股去杠桿。積極探索開展市場化法制化債轉股試點,2016年10月份國務院發佈《關於市場化銀行債權轉股權的指導意見》後,建設銀行率先行動,與武鋼、雲南錫業等成功實施債轉股方案,示範效應非常明顯。目前已與煤炭、鋼鐵、有色、建築工程、交通運輸業中資産負債率偏高但是發展前景好的7家企業,自主協商達成市場化、法制化債轉股協議金額近千億元,可以實現降低企業資産負債率5-15個百分點,大幅度減少轉股企業當前財務支出,更重要的是推動了企業股權結構多元化,促進企業改組改制,完善現代企業制度,提升公司管理水準。

三是積極發揮集團綜合金融服務優勢,優化企業財務結構。近年來,建設銀行發揮集團優勢,滿足了企業多元化融資需求,除了信貸融資外,通過理財、委託貸款、信託、債券承銷以及IPO等非信貸綜合投融資服務,幫助客戶累計融資超過4.6萬億元。

四是提升金融服務水準,努力降低社會融資成本。2016年1-9月,新發放人民幣非貼公司類貸款加權平均利率同比下降92個基點;9月小微企業貸款利率已下降至5.15%。積極認購地方債和參與地方債置換,為地方政府每年節省利息支出約730多億元。在提升服務品質的同時,實施一系列收費減免措施。2010-2014年累計給企業、個人客戶讓利600多億元。

以創新型和智慧型銀行建設助推“補短板”

一是以“融智+融資”創新服務模式,幫助地方政府補公共服務短板。發揮在基礎設施領域的優勢,率先在業內推出PPP模式系列貸款、PPP基金業務方案、PPP專項財務顧問方案和政府購買服務貸款,助力政府提高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領域供給水準和效率。目前已儲備PPP項目貸款需求800多億元;發起設立的PPP類基金總規模超千億元。建設銀行還購買政府債券2.4萬億元,為各級政府提供融資支援。

二是創新小企業信貸産品,積極補足小企業融資難短板。借助大數據分析技術和公共資訊,拓寬小微企業徵信渠道,減少小微企業信貸對財務資訊和抵押擔保等環節的依賴,量身定制“五貸一透”等金融産品和服務。截至2016年9月末,小微企業貸款餘額1.38萬億元,同比增長1500多億元,申貸獲得率93.36%,同比提高9.23個百分點。連續五年滿足“三個不低於”監管要求,更好地幫助小微企業破解融資難題,支援其創業發展。

三是創新消費金融産品,助力消費轉型升級。前瞻性地研究消費升級趨勢,積極滿足居民消費需求。截至2016年9月末,個人消費貸款和信用卡貸款餘額5400多億元,2016年以來累計發放消費及信用卡貸款超過兩萬億元,同比增速10%。1-11月累計發放服務業貸款2.1萬億元,同比多發放超過3000億元。加大對百姓安居的金融支援力度,優先支援居民購買普通住房,普通住房貸款筆數達到92% ,滿足242萬戶居民實現安居夢。

四是依託技術進步,推進普惠金融。建設銀行立足開放合作、互惠共贏、長尾效應、體驗為王的“網際網路+”理念,正視網際網路企業跨界競爭,積極推動網際網路創新成果、大數據分析技術與銀行業務深度融合,加快打造以建設銀行、第三方金融服務商和客戶為主體的、線上線下融合發展的網路金融生態系統。堅持“移動優先”策略,搭建一流的網際網路渠道和平臺,網上銀行、手機銀行、微信銀行的用戶數分別達到2.3億、2.14億、3300萬個,連續三年保持同業第一。首創全流程線上的網路銀行業務模式,與金銀島、全國棉花交易市場等百餘家優質核心平臺建立合作,累計發放網路貸款2300多億元。建設銀行通過“善融商務”電商平臺,為6萬戶企業免費開闢了新的網上銷售渠道。

創新産品和服務模式,促進經濟新動能發展壯大

一方面,明確把戰略性新興産業、資訊技術産業、高端裝備製造業等作為優先支援領域,特別是對清潔能源和交通、節能減排、治理污染等具有低碳環保特徵的綠色領域加大金融支援力度。2016年上半年,建設銀行對綠色交通、綠色建築、節能環保等産業基金投放400億元,新增綠色資産配置超過50%。另一方面,發展科技金融,大力支援“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成立科技金融創新中心、投貸聯金融中心,全面構建服務“雙創”綜合金融服務大平臺。為科技型企業打造集“融信、融創、融資、融智、融惠、融通”為一體的綜合金融服務,探索對科技企業的專屬産品與服務模式。連續冠名贊助“建行杯”中國“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與教育部門共同推動賽事成果轉化和産學研用結合。自2015年至2016年6月末,累計為1.8萬戶創業創新型小微企業發放貸款1100多億元。

不斷提升全面風險管理水準,助力實體經濟持續穩健發展

“打鐵還須自身硬”。為提高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建設銀行不斷加強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建設,完善政策制度體系,健全風險管理流程,強化授信審批及貸款投放管理,開發風險計量模型,提升監測及預警能力,實施數據大集中並推動企業級的IT系統架構建設。2014年成為國內首批獲准實施資本管理高級方法的銀行之一。

隨著風險管控能力的提升,建設銀行的資産品質逐年向好,2016年實現了不良率逐季下降,9月末不良率比2015年末下降0.02個百分點,當年新暴露不良比2015年減少了121億元。與此同時,建設銀行還幫助兩千多個客戶優化融資方案,通過機控系統對風險的實時監測和預警,防範和化解風險550億元。對當前遇到困難,處在行業重要地位又有發展前景的9500余戶企業提供近3000億元再融資支援,幫助它們渡過難關,調整結構,實現可持續發展。

在助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同時,建設銀行也實現了自身的發展,取得了較好的經營業績。2016年9月末,建設銀行的ROA、ROE和資本充足率分別達到1.34%、17.16%和15.36%,均居國內同業前列。隨著自身能力增強,服務實體經濟的水準和效率大幅度提升,通過信託、債券、理財等方式為客戶融資超過9000億元;為小微企業提供的融資,發放的個人住房貸款、個人消費類貸款和綠色信貸,都比2015年同期大幅度提升。

推進轉型發展,進一步提升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能力

當前實體經濟的轉型升級對銀行業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銀行業只有加快轉型發展,才能滿足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需要。

深化綜合性經營、多功能服務、集約化發展的轉型,滿足産業轉型升級的金融需求

深化綜合性經營轉型。一是進一步拓寬金融業務領域,形成資産結構多元、金融業務門類完整、各項業務協調發展的經營體系,以滿足産業升級的多方面需求;二是在穩步發展銀行主業的同時,加速發展子公司、股權投資公司、新興業務,實現為産業升級提供多樣化的服務;三是集團內部銀行業務與非銀行業務之間、銀行內部的批發與零售等業務條線之間實現功能融合,推動戰略協同效應最大化,延長服務産業升級的鏈條;四是通過資産組合以及業務經營的多元化,實現風險分散與風險對衝,保證穩健經營,提升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

深化多功能服務轉型。一是緊跟全量客戶結構變化,以滿足客戶需求為服務導向,構建有效分類、精準識別、快速匹配的服務機制;二是整合集團和第三方機構各類資源,為客戶提供本外幣、境內外、銀行與非銀行、融資與融智相結合的多樣化金融産品和服務組合;三是實現産品、服務體系完備,品質優良,既能“一站式”滿足一個客戶的多種金融需求,又能讓各類客戶都獲得滿意的服務和産品;四是基於對客戶個性化需求的準確把握和對銀行集團産品的深入了解,通過優化標準産品或設計産品組合方案,能夠為客戶提供最匹配其需求的差異化金融服務;五是以線上線下、多樣化、智慧化的渠道或方式,及時響應客戶需求,將産品服務快速高效精準地送達客戶;六是努力為客戶創造風險調整後的最大收益,提升客戶服務體驗和滿意度。

深化集約化發展轉型。即實現銀行內部資源運用的集中、專業、高效。通過提高內部運營效率,降低運營成本,為客戶提供全面高效的技術支援,切實提升服務效率,降低客戶融資成本。

全面加快智慧型、創新型銀行建設步伐,滿足客戶創新發展需要

隨著經濟進入新常態,我國經濟發展正在從要素驅動、投資拉動轉向創新驅動,對銀行業的産品和服務創新提出了更高要求。建設銀行確定的創新型銀行內涵是指為了適應新的經營環境,主動地對集團內各種金融要素進行持續性優化組合或創造性變革,通過流程創新、産品創新、制度創新、管理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就是要在戰略思維層面,秉持創新理念,通過形成競爭新優勢,為發展提供新動能。通過創新體制機制,形成創新人才隊伍不斷壯大、創新體系日益高效、具有深厚的創新潛力基礎和強大的自主創新能力。

實現經營管理高度智慧化。通過資訊化支撐、數據化保障和渠道智慧化升級,業務經營上能靈活快速響應市場,快捷有效識客、獲客、穩客和服務客戶;內部管理上實現智慧監測業務運營、及時提供全面資訊、敏銳洞察各類風險、輔助精準高效決策。充分運用移動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雲計算等現代資訊技術改造經營管理範式,消除資訊資産的不透明和不確定性,提高客戶服務水準和經營管理效率,實現客戶經營的高效智慧和內部管理的精準精細。

全面推進內涵轉型,打造最具價值創造力的銀行

為提升服務能力和服務效率,建設銀行亟須加快內涵轉型步伐,進一步完善資源配置機制、風險定價機制和激勵約束機制。優化全額資金計價機制,建立全集團統一的資金中心,將全額資金計價機制延伸到海外機構、子公司,總行根據每筆資金來源運用的重定價期限和現金流特徵匹配轉移價格;加強轉移價格與市場利率的銜接,提高轉移價格的敏感度,發揮轉移價格“看不見的手”的作用,有效引導經營單位的經營行為。改進管理會計,擴大成本、盈利的計量維度,合理匹配不同維度對應的責任業績和成本投入,有效落實經營主體責任,提高基於價值鏈的投入産出分析能力,為決策層提供及時準確的決策資訊;全面實施經濟資本管理,將經濟資本應用於風險偏好和風險戰略、計劃預算、資源配置、風險定價、信貸決策、績效評估等經營和管理過程,提高全行資本使用效率和回報水準;健全風險定價管理體系,適應利率市場化,進一步明確定價策略,優化定價模型,強化授權約束,建立以客戶為中心、以市場為導向的風險定價管理機制和體系,提升核心競爭力;完善以經濟增加值為核心的激勵約束機制,充分體現風險約束和價值創造的經營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