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建設銀行不良資産證券化成效顯著 助力實體經濟轉型發展
2016年12月20日,建設銀行在全國銀行間債券市場成功發行建鑫2016年第三期不良資産支援證券,標誌著建設銀行2016年不良資産支援證券發行工作圓滿完成。不良資産證券化試點開展以來,在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的大力支援和指導下,建設銀行積極開展不良資産證券化業務,拓寬不良貸款處置新通道,緩解經營壓力,取得了顯著成效,證券發行得到市場與投資者的廣泛認可。
建設銀行分別於2016年9月20日、9月23日和12月20日成功發行三期不良資産支援證券,對應基礎資産分別為245筆對公不良貸款、7,980筆不良個人住房抵押貸款和122,157筆信用卡不良債權,發行規模總計共27.36億元,實現不良處置73.62億元。其中建鑫2016年第二期不良資産支援證券為首單以個人住房抵押貸款為基礎資産的不良資産支援證券。在上述交易中建設銀行均擔任了資産服務機構,繼續負責資産包的管理和處置。産品發行後,受到市場廣泛關注和肯定,次級檔溢價達10%左右。
在當前經濟轉型和産業結構調整,信用風險不斷暴露的背景下,商業銀行開展不良資産證券化工作,對化解金融風險,有效服務實體經濟具有明顯的現實意義。
一是拓寬不良資産處置渠道,降低商業銀行不良資産管理壓力。通過不良資産證券化的方式,商業銀行解決了部分信貸資産傳統處置方式通道狹窄、手段匱乏等問題,提高不良資産處置的效率,優化信貸資産結構,釋放經濟資本,資産負債管理水準得到有效提升。
二是實現資産證券化業務再創新,推動資産證券化市場持續發展。作為資産證券化領域的前沿,不良資産證券化在基礎資産估值、回收預測模型、發行定價等方面都面臨較大挑戰,建設銀行等試點機構通過積極嘗試不同類型基礎資産,逐步建立了不良資産證券化估值思路和定價體系,為資産證券化市場繁榮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三是開闢不良資産的市場化處置途徑,培育多元化買方市場。相較于其他不良資産處置方式,不良資産證券化資訊披露更為真實、準確、完整,通過公開發行方式,打通了銀行信貸資産和資本市場的聯繫,擴大了買方市場。優先檔證券的投資者以低風險偏好的金融機構為主,包括貨幣基金、信託和商業銀行等;次級檔證券的投資者除自身具有豐富處置經驗的資産管理公司外,還包括具有較高風險承受能力的私募投資基金、優質民營企業等,投資主體持續豐富,不良資産處置市場不斷擴容。
四是完善不良資産價值發現機制,促進市場配置合理性。不良資産證券化通過充分的資訊披露,提升了市場對商業銀行不良資産的認知度,主要體現在整體風險可控、回收數據表現良好。此外,不良資産支援證券通過將預期現金流進行結構化分層,豐富資本市場配置標的,實現不良資産價值發現,促進社會資源的合理有效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