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精準扶貧在路上:建設銀行扶貧貸款餘額年增長達22.35%
“我最牽掛的還是困難群眾。”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一直是習近平總書記的牽掛。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時代發展和戰略全局的高度,針對實際形勢變化,提出了精準扶貧的基本方略。
在減貧脫貧的長期實踐中,各行各業紛紛探索扶貧新形式。其中,銀行業響應國家“精準扶貧”的號召,立足自身優勢,依託其信貸資金實力,以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為引領,切實履行社會責任,在助力貧困地區發展方面初顯成效。
值得肯定的是,中國建設銀行以國有大行姿態,積極承擔起扶貧攻堅的重任。據統計,截至2016年末,建設銀行金融精準扶貧貸款餘額高達948.24億元,比年初增長173.24億元,增速22.35%。
對於建設銀行在精準扶貧工作上的支援力度,建設銀行相關負責人表示,“建設銀行加大資源配置力度,提供信貸資源支援、服務價格支援、財務資源支援、扶貧捐贈支援,為金融扶貧工作保駕護航。”
精準扶貧落地 造血致富上路
其實早在2013年11月,習總書記在湖南湘西考察時,就首次提出了“精準扶貧”概念:扶貧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切忌喊口號,也不要定好高騖遠的目標。
據了解,建設銀行的精準扶貧工作也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開展。在建設銀行總行的統一部署下,各分行也充分考慮本地實際情況,因時因地切實將“精準扶貧”政策落地。
例如,內蒙古準格爾旗東部的雜糧知名品牌“農鄉豐”就得到建設銀行“善融商務”電商平臺的幫助。“農鄉豐”採用“公司+基地+農戶+商場”的經營模式,各類精品雜糧均直接來自農民,經過挑選後進入當地市場。自“農鄉豐”成立以來,當地的雜糧再也不愁沒有市場,農民的收入有了顯著的提高。
然而,兩年的時間,隨著網路科技的不斷發展,“農鄉豐”的銷售業績不斷下滑,企業生産規模停滯不前,農民的收入也失去了保障。就在企業和農民一籌莫展的時候,建設銀行準格爾旗分行做出敏銳的反應,針對當地情況和企業特點,提出了“龍頭企業+農民+建設銀行”的電商扶貧策略。
在這場攻堅戰中,建設銀行不僅為“農鄉豐”和農民提供融資、結算、貸款等服務,還整合自身優勢和資源,切實參與到電商精準扶貧工作的全過程中。原本愁于拓展銷售渠道、擴大生産規模的“農鄉豐”找到了網上銷售的路子,扭轉局面,重回盛況。
據介紹,除了內蒙古的雜糧外,海南的水果、四川的土豬等等,也都得益於建設銀行的善融商務,生意越做越好。
現階段,國家精準扶貧處在關鍵時期,“善融商務”也尚在起步階段,未來的路還有待進一步探索。建設銀行相關負責人表示,希望通過“善融商務”等平臺的建設打造一個真正以客戶為中心的金融生態系統,讓所有客戶的金融、非金融需求都能得到滿足。“善融商務“作為金融生態系統的一部分,將不斷完善和創新,根據客戶、企業、市場的變化進行調整,這種完善和創新沒有終點,永遠在路上。”
精準對接信貸融資需求
建行服務“三農”,創新推出“城鄉合”新農村建設貸款、小額農戶貸款、森林抵押貸款、農業訂單貸款、農民工特色銀行卡等系列産品,把溫暖送到田間地頭,助力農民致富、農業發展和新農村建設。
近年來,建設銀行持續加大對貧困地區信貸支援力度。在制定信貸政策時,對貧困地區因地制宜,予以優先考慮。建設銀行相關負責人表示,“建設銀行加強對扶貧相關行業領域信貸審批指引研究,優化審批授信流程,建立綠色通道,優先安排貧困地區項目授信審批工作。創新信貸扶貧産品和業務服務模式,精準對接重點領域業務需求。”
據了解,面對“新常態”與網際網路浪潮,建設銀行在銀行業間首創“善融商務“平臺,勇開“網際網路+商業+金融”模式的先河,承擔滿足客戶商務需求的職責,發揮著金融回歸實體的串聯作用。截至2016年末,通過創新電商扶貧模式,助力貧困地區産品走出去,建設銀行善融商務企業商城貧困地區入駐商戶累計交易額超過11億元。
同時,建設銀行將信貸資金與扶貧相結合,創造性走出一條信貸扶貧的造血致富之路,充分發揮了銀行業的領頭作用。截至2016年末,建設銀行通過信貸支援貧困地區企業及個人,帶動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實現就業和增收超過8.63萬人次;通過信貸支援農田水利、生態環境改造、交通基礎設施、學校建設等項目,惠及眾多建檔立卡貧困人口。
此外,建設銀行也在持續做好公益扶貧和定點扶貧工作。自2005年上市以來,建設銀行開始有計劃地組織開展公益捐贈工作,先後捐款近9億元,實施了100多個重要公益項目,主要集中在教育扶貧、醫療扶貧、環保扶貧、定點扶貧、貧困地區災害救助等領域。
“建設銀行積極建立健全金融精準扶貧工作機制,創新金融扶貧産品和服務,加大政策及資源投入力度,紮實推進金融精準扶貧工作,有效激發了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內生動力。”建設銀行相關負責人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