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時報》:銀行早已“變臉”
“三十年前我在工商銀行工作時到歐洲一個國家的商業銀行進行訪問,那家商業銀行的門口有兩個人像雕塑,其中一個人趾高氣揚地站在那裏,另外一個人則把腰彎了90度向另一個人鞠躬。當時歐洲銀行的國際部總經理問我:你看這兩個雕像中哪個代表銀行、哪個代表客戶?我説趾高氣揚的是銀行,點頭哈腰的是客戶。這位國際部總經理説:你錯了,不同時期,這兩個人像雕塑代表的身份是不一樣的。”在3月18日舉行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7年會經濟峰會“支援實體經濟的金融創新”分組會上,中國建設銀行董事長王洪章説,經過三十年後,“現在我覺得這家銀行的國際部總經理説得是對的。”
王洪章的説法得到了中國企業傢俱樂部理事長馬蔚華的呼應。馬蔚華説,中國現在的銀行行長早已經不是高高在上了,行長也要躬身來求客戶,因為沒有客戶,銀行就沒有利潤。
所以,銀行業務早就開始“變臉”,不少銀行主動進行各種業務創新,尋求新的市場、謀求新的發展。
王洪章説,在當前的經濟形勢下,中國金融機構的創新不亞於國際上任何一個國家,包括歐美國家。創新的模式、創新的速度、創新的方法,包括電子銀行系統的建設速度,在國際上並不落後。
與此同時,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以及創業創新活動的如火如荼,如何通過“網際網路+”大數據,創造更好的信用環境和企業徵信體系,給有需要的中小企業進行融資,成為當前各大金融機構急需思考的問題。“事實上,近幾年很多銀行已經開始加大這方面的創新力度。”王洪章表示。
金融創新的發展水準是衡量一個國家金融發展程度的重要標誌,中國的金融創新可謂恰逢其時。但對監管層來説,如何鼓勵銀行來更好地服務於中小企業,同時又更好和有效地防範風險,是監管層和金融機構面臨的巨大挑戰和課題。
“銀監會一直以來都在鼓勵銀行機構改善對中小企業的服務,以加快金融創新,同時也要求銀行必須把風險控制放在更為重要的位置。”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副主席王兆星説,從銀行的角度來看,對中小企業貸款的決策效率,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銀行對企業客戶的信任,而對企業客戶的信任主要取決於銀行對企業客戶資訊充分的了解。
當前的技術可以更加快速、更加廣泛地收集客戶資訊,在資訊充分對稱的基礎上,銀行需要進一步增強對客戶的信任;而在信任的基礎上,銀行也要增加對客戶服務的效率。
“所以對監管者來説,我們一方面鼓勵技術創新,以提高對小企業服務的效率;同時始終把對小企業客戶資訊的掌握、信用的分析,作為發放貸款和防範風險最重要的基礎。”王兆星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