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勞模匯聚力量 創新引領發展--建設銀行勞模創新工作室助力轉型發展
近日,中國建設銀行舉辦勞模(優秀技能人才)創新工作室媒體推介會,建設銀行相關負責人表示:“在當前全行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建設銀行用勞模隊伍中蘊藏的巨大創造潛能激發全行的創新活力,有利於凝聚全行員工智慧,加強“三個能力”建設,助力全行轉型發展。”
按照全國總工會“在開展勞動競賽的企業中普遍建立勞模創新工作室”的精神,2015年12月底,中國金融工會在中國建設銀行啟動了“全國金融系統勞模(優秀技能人才)創新工作室”創建命名活動。建設銀行通過制度安排、機制創新,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工匠精神,激發創新活力,營造爭先創優的氛圍,在促進轉型、優化管理、改善服務、創造價值、員工發展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截止目前,建行已有5家勞模創新工作室先後獲得中國金融工會命名,已經形成了集聚效應、輻射效應和品牌效應,贏得了廣大客戶和社會各界的讚譽。
以勞模先進精神凝聚全行員工智慧
建設銀行認為,企業創新的堅實基礎和最根本的力量在基層,廣大員工中蘊藏著無窮的創造潛力。組織開展以勞模先進、優秀技能人才為引領,以群眾性創新為主旋律的勞模創新工作室創建工作,有利於弘揚新時期勞模精神,凝聚起促進轉型發展的強大正能量;有利於拓展勞模先進、優秀技能人才施展才華的廣闊舞臺;有利於激發員工的創新活力,強化員工創新主體地位,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有利於發揮勞模先進、技能人才的示範帶動作用。
勞模(優秀技能人才)創新工作室以1名在服務、技能和管理等方面有專長,有一定理論水準、工作經驗和創新能力的全國金融五一勞動獎章(含)以上級別榮譽稱號的勞模為負責人,並以勞模名字命名,由勞模和若干名職工組成創新團隊開展創新工作,也可由若干名勞模組成。勞模創新工作室把越來越多的職工聚集到勞模周圍,學習技術、切磋技藝、提高技能、創新創造,以勞模的先進思想、崇高品質引領職工,以勞模的模範行為凝聚創新團隊,以勞動的創新精神感召職工,引導帶領廣大職工立足本職、建功立業,促進轉型發展,為廣大客戶和社會各界提供更便捷、更優質的服務。
5家勞模創新工作室在金融系統數量領先
建行獲得中國金融工會命名的5家勞模創新工作室分別是:北京分行“劉艷快線”、新疆分行“向黨工作站”、安徽分行“瑞琴熱線”、浙江分行“天龍線上”、廣東分行“凱珊理財室”。他們的創新成果、先進事跡、優質服務故事案例正在被越來越廣泛地傳播著。
北京市分行“劉艷快線”創新工作室,以全國勞動模範、全國十佳最美軍嫂、黨的十八大代表劉艷同志名字命名,依託北京分行營業部,將移動創新工作室與實體創新工作室相結合,以訂閱號實現微傳播,以服務號實現移動辦公與微服務,在黨建創新、産品創新、管理創新、服務創新等方面實現多項微創新。
浙江省分行“天龍線上”創新工作室,以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高級工程師王天龍同志名字命名,依託省分行資訊技術部,為建行及重要客戶提供IT技術支援和保障,通過多年經驗總結,逐步積累形成以“精”、“勤”、“穩”為特色的IT服務操作法。工作室研發“招投標銀保通”等金融服務類創新項目10余個,完成分行特色産品優化百餘項,有力支援了分行業務發展。
安徽省分行桐城支行“瑞琴熱線”創新工作室,由“全國金融五一勞動獎章”、總行“最美建行人”獲得者 王瑞琴和她的八位同事組成,是唯一來自基層支行的創新工作室。團隊成員在實踐中摸索出:“三永遠”創新內涵、“三全”創新做法、“三引領”創新示範。同時創新推出“全天候值守”、“五到”服務法、“三美三心”服務法。有呼必應、有應必幫 、有幫必果。他們,堅守信念,創新引領,用勞模精神感召人、用骨幹力量帶動人、用組織支援凝聚人、實現品牌服務不斷提升。
廣東省分行“凱珊理財室”創新工作室,以中國青年五四獎章、全國金融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鄭凱珊同志名字命名,依託中山市分行私人銀行中心,將“凱珊服務五法”和“私人銀行+”經營模式推廣應用到個人業務拓展和高端客戶維護等行銷服務中,形成了“凱珊私人銀行”服務文化品牌。同時,以鄭凱珊為服務標桿,加大人才隊伍的培養,不斷提升客戶服務品質,塑造了良好的品牌形象。
新疆區分行“向黨工作站”創新工作室,以全國勞動模範、全國優秀共産黨員、黨的十六大代表李向黨的名字命名。17年來,“向黨工作站”的發展經歷了從個體典型到群體典型的轉變,經歷了從手把手傳幫帶,到量化考核評價標準的“向黨工作站”服務品牌創建,先進典型不斷涌現,群體創新意識和能力不斷提高,促使“向黨工作站”服務品牌內涵不斷豐富,服務水準不斷提升,社會知名度、影響力和輻射力不斷擴大。
建設銀行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建設銀行將進一步總結推廣經驗,持續改進優化,努力實現勞模創新工作室的規範化、制度化、標準化發展,充分發揮勞模創新工作室引領示範、人才聚集、創新攻關、培育傳承等功能,發動更多員工積極投身創新事業,吸引更多人才加入工作室,不斷壯大實力,提升核心競爭力和創造價值力,産生更多的具有經濟效益和社會影響的創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