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時報》:十九大精英説--黃志淩:新時代要求商業銀行提升服務國家戰略能力
習近平總書記所作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
金融該如何適應新時代要求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日前就此採訪了中國建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黃志淩。
日益增長的金融服務需求亟待滿足
黃志淩表示,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我們要在繼續推動發展的基礎上,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大力提升發展品質和效益,更好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
“在日益增長的需求與不平衡當中,就包括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金融需求,以及在産業結構、需求結構、增長動力以及區域和城鄉的不平衡上。”黃志淩説,要解決這些問題,落實到金融上,就必須做好普惠金融服務以及加大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服務力度,最大限度地解決不平衡問題。
發展普惠金融,目的就是要提升金融服務的覆蓋率、可得性、滿意度,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金融需求,特別是要讓農民、小微企業、城鎮低收入人群、貧困人群和殘疾人、老年人等及時獲取價格合理、便捷安全的金融服務。
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就需要在支援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金融服務“三農”發展和支援小微企業發展、降低企業融資成本等方面作出一系列針對性部署,從而達到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的目的。
新時代考驗銀行選擇能力
黃志淩分析,目前,中國經濟增速軌道已發生明顯轉換,從連續上升、大幅波動進入較為穩定的中高速增長區間。
黃志淩説,中國擁有超過13億人口,每人平均GDP超過8000美元的龐大消費市場,基礎消費與升級消費對工業品形成了龐大而穩定的需求,進一步推動中國工業成為全球門類最齊全,擁有全球最完善供應鏈的經濟體,形成了全球最大而且是獨一無二的,與經濟週期幾乎不相關的“工業迴圈死庫容”。與此同時,工業構成中的行業結構也出現明顯分化走勢。與日常消費相關的行業,如電力熱力及水生産的週期波動較低,以電腦、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為代表的高技術製造業快速發展,從2013年至2016年,高技術産業增加值佔工業的比重上升3個百分點,而以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為代表的六大高耗能行業下降1.5個百分點,採礦業下降6.7個百分點,顯示工業結構不斷升級,對經濟增長形成積極支撐。
黃志淩提醒,經濟觀察不能只滿足於揭示“不確定性”,而應該透過“不確定性”來判斷趨勢。目前我國經濟很難用“好”與“壞”來概括,“好”與“壞”都是存在的,而且“好”不一定是真正的好,“壞”也不一定是真正的壞,關鍵看我們期待的是否發生、趨勢是否形成。實際上,在市場力量和政府政策引導下,我國經濟不僅保持了較高增速,而且經濟升級趨勢也明顯。從趨勢上看,雖然還面臨一定的下行壓力,但下行壓力日益趨緩;與此同時,新的增長動能正在加速形成,尤其是高新技術行業的增長速度一直高於GDP平均增速,中國經濟增速始終穩定在合理區間內。有理由相信,經濟增長新通道正在形成;期盼的正在形成,不想要的正在萎縮,市場力量正在增強,政策更加理性,多年追求的經濟增長方式轉換開始顯現,這一系列有利條件支撐著中國經濟的平穩運作。
黃志淩説,中國經濟已經升級,作為中國銀行業而言,將面臨全新的經營環境,挑戰與機遇並存。
首先是處於經濟升級環境的銀行將面臨前所未有的選擇壓力,充滿機遇與挑戰。經濟動能轉換意味著中國銀行業將面臨與西方商業銀行相似的經營環境,真正的挑戰在於銀行家們可能還沒有意識到,更沒有作好技術準備。醫療與養老、休閒與體育、教育與培訓等民生領域金融服務需求巨大,但傳統銀行業的“存、放、匯”業務難以適應,理解需求與創新事關銀行的生存與發展;大型公司客戶轉向資本市場,商業銀行的公司信貸業務必須轉向公司金融業務;商業銀行的市場基礎是為中小企業和居民提供金融服務,真正意義的商業銀行需要研究真正意義上的中小企業金融服務模式。中國銀行業與最終消費支出相關的中小企業、小微企業金融服務仍然是有待破解的難題。目前,通常的做法是將服務大型企業的業務模式移植到中小企業金融服務領域,將住房按揭貸款模式移植消費金融領域,而真正的消費金融技術匱乏。開發真正的零售與消費金融産品、作好相關的戰略規劃以及相應的經營管理體制與制度安排等,對於銀行業來説任重道遠。
其次是未來經濟增長將較長時期運作在6.5%—7.5%的增長通道,銀行不良資産率預計也會在較高的水準區間波動,信貸成本、資本成本增加將不可避免,有進一步向發達市場逼近的趨勢;長期市場利率抬升概率較小,息差收窄也是必然趨勢;區域經濟分化、行業發展分化、客戶盈利分化日趨嚴重,考驗銀行的選擇能力,並將由此引發銀行業分化。實際調研也證實了這種判斷,無論是行業還是地區,甚至是相同性質的一類企業,在現實經濟生活中感覺難受還是好受、主動還是被動,取決於其是否把握住了經濟升級趨勢。長江三角洲地區、珠江三角洲地區與東北地區近年來的經濟分化現狀及其趨勢,已經充分證實了這一判斷。
在此背景下,必須培養大銀行的戰略管理能力及“週期經營能力”。黃志淩説,如果説小銀行“經營客戶”,那麼大銀行則應該靠戰略管理能力以及“經營經濟週期”能力。大銀行必須把握經濟趨勢,通過加強行業研究和明確風險偏好來篩選市場定位,並前瞻性地做好技術準備,主動調整流程,制定精細政策,使之具有可操作性,從而更好地實現商業銀行服務實體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