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集萃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今日建行 >> 媒體集萃

每經網:創新普惠金融將助推“住有所居”

發佈時間:2017-11-09

十九大報告再次明確住房要回歸居住屬性,並提出了“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並舉的住房制度,讓全體人民住有所居”,這將成為未來我國房地産和住房制度的頂層架構。

強調住房的公共産品屬性,強調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不能撇開金融制度的創新和跟進。

近期,建行、中行等國有大銀行開始介入租賃行業,信託投資基金(REITs)也開始“落地”。進一步講,切入社會保障體系的住房新制度中,住房金融是應有之義,是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具體來説,就是要壯大和發展住房普惠金融,讓普惠金融成為住房新制度的配套。

現實中,由於金融機構的各種條件或金融知識匱乏,很多普通人群、創業群體,特別是低收入、弱勢群體、中小微企業等,被排斥在金融服務之外。

如果普惠金融缺失,對經濟金融、生産生活的影響是全方位的。首先,融資被迫轉向高利率,超高利率助長食利氛圍和高風險投機,影響金融穩定;其次,普通民眾、中小企業無法通過金融手段解決合理融資需求,生産和生活受到影響。

目前,我國個人金融準入門檻不算很高,但有無抵押物直接決定融資規模和利率水準。以住房為例,對廣大已經在城市長期居住的新市民來説,由於不具備合格抵押物,導致金融排斥。

根據國家衛計委發佈的《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2016》,2015年務工經商勞動年齡的流動人口中,1980年及以後出生的新生代的比例達到51.1%。青年人的住房問題是全球問題,我國的問題更嚴重,即高房價疊加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年輕人住房門檻高,租賃也不易。

首先,自2011年以來,大城市住房租金已經連續上漲了5-6年。2010年,深圳商品住房租金為40.3元/平米/月,2016年上升至68.3元/平米/月。據筆者調研,即便在深圳城中村租住,一室一廳住房每月租金也高達2000~3000元。但是,2016年,深圳常住人口每人平均月可支配收入僅4057元。據易居研究院統計,全國50大城市租金收入比超過30%(租金收入警戒線)的有26個,京滬深在50%左右。

其次,代理仲介要收取1-2個月的租金作為代理費,“押二付一”或“押一付二”是常規的押金或租金給付形式。對於85後和90後等租賃主體來説,壓力很大。

近年來,針對青年人群、中等收入人群的普惠金融創新層出不窮,如公積金擴展到非戶籍、公積金用於租房,各種創業融資等。

汽車貸、消費和信用貸、創業貸、“以房養老”等個人金融業務快速崛起,成為金融機構業務的重點。這些具有普惠金融特色的産品,其作用就是幫助我們盡可能把一輩子的收入在不同年齡段之間拉平,讓個人一生消費更趨合理、總福利水準最大化,以免錢少時抑制消費能力,錢多時消費能力不足。這也是發揮消費對經濟的基礎性作用,構建內需社會的保障。發達國家內需強大,消費融資是最大支撐。

基於住房租賃準入門檻高、租賃人群佔比高的現狀,有必要將普惠金融延伸到住房租賃領域,應創新金融産品,特別是針對中低收入、年輕人的普惠金融産品。

未來,85後、90後相繼成為社會消費的主體,消費金融將快速崛起。隨著“3個一億人”新型城鎮化落地,加上國家鼓勵租賃市場發展、構建“租售並舉”住房新制度,讓全體人民包括新市民住有所居,租賃消費金融將是各大金融機構不會缺席的領域,也是普惠金融必須介入的領域。

目前看,依靠BAT、京東、銀聯、商業銀行等覆蓋衣食住行日常生活大數據信用平臺,銀行可以識別出“誰是守信用的人”,約束不守信用的人,併發放租賃消費融資類貸款。這類貸款降低了低收入、沒有合格抵押物人群的金融準入門檻,基於信用識別和保障也降低了租賃成本,提高了租賃市場秩序,對租賃各方來説是一個多贏的結局。而建設銀行、中國銀行、中信銀行等大行已啟動租賃融資或按揭、信用評價等,這是一個好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