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打響金融科技翻身仗 首家大行金科公司設立
繼住房租賃金融後,建設銀行又在金融科技方面頻出“大招”。4月18日,建信金融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在上海掛牌成立,建行也成為國有大行中第一家設立金融科技公司的銀行。金融科技公司的落地,是建行實施金融科技戰略的重要一步,目前建行集團內部正推行科技體制改革,重構科技創新治理結構。
實際上,不只是建行意識到金融科技的發展趨勢並開始行動,越來越多的銀行都將金融科技列為公司重要的發展戰略,金融科技不再是大型網際網路公司的“專利”,傳統銀行奮起追趕的勢頭同樣迅猛。
3000多名行內科研人員整體市場化
建信金融科技公司是建行旗下的全資子公司,註冊資本16億元,經營範圍為金融資訊科技、平臺運營和金融資訊服務等,建行副行長龐秀生擔任公司法定代表人,建行資訊技術管理部總經理朱玉紅任公司副董事長,註冊地在上海自貿區。
今年3月,建行董事長田國立就透露,建行將打造完全市場化的金融科技力量,為同業、企業和戰略夥伴提供領先的金融級IT服務。建信金融科技公司的成立,意味著國有大行中第一家金融科技公司誕生,這同時也是國內商業銀行內部科研力量整體市場化運作的第一家。朱玉紅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公司創立初期的工作人員,全部由原建行總行直屬七個開發中心與一個研發中心3000多名員工整體轉制而來,公司建立初期的服務對象主要是建行集團及其子公司。
“上述3000多名研發人員都是參與過建行‘新一代’系統研發的科技人員,是金融和科研領域複合型人才,通過將銀行內部科研力量的整體市場化運作,並建立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能激發銀行更大的創新潛力。”朱玉紅説。
朱玉紅表示,目前建行集團內部正搭建全新的科技創新治理結構,為全面提升科技創新工作的企業級管控能力,建行總行層面整合原有的産品創新委員會、資訊技術委員會和大數據管理委員會,三個委員會合併為一個委員會,新委員會由行長親自帶隊;委員會下設專門的辦公室,負責委員會決策的科技創新戰略和業務的具體落地協調、集團內部相關資源的統一調配和需求整合,而建信金融科技公司、總行相關部門和各地分行則在委員會辦公室的協調調度下,進行具體業務和技術支撐力量的落地。
“新技術的推廣要研究如何和金融場景應用在一起,建信金融科技將發揮市場化創新優勢,通過成立不同的創新實驗室,加大對科技和場景應用的前瞻性研究。”朱玉紅説。
在金融科技公司成立的同時,作為“科技+金融場景應用”的重要成果,建行刷臉創新全渠道應用也正式亮相。刷臉應用到支付、取現、售貨、開戶、理財等多個場景。記者實地走訪建行位於上海九江路的業內首家“無人銀行”,網點裏就有不少客戶在ATM機前體驗刷臉取款。開通了刷臉取款功能的建行銀行卡持卡人,以後無需隨身帶卡,只要在AMT機上輸入銀行卡綁定的手機號,ATM機根據識別核對持卡人的臉部資訊,就可完成取款。
除建行外,農行也于去年推出刷臉取款。據建行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建行建立的人臉數據庫已儲存8000萬張臉,每天新增40萬張左右,預計將存儲6億張。
科研投入仍需加強
實際上,不僅是建行,在金融科技大潮流面前,其他國有大行也不再保守。工行董事長易會滿近日就透露,該行已成立包括人工智慧、雲計算、區塊鏈、生物識別等七大創新實驗室,共計500人左右,進行前沿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同時,工行也在進一步調整和完善IT結構,構建更開放、更靈活、功能更強大的技術架構。
“隨著金融科技的發展,包括大數據、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新技術的運用,對銀行業傳統的科技帶來非常大的挑戰。在一個變化的年代,如果不能充分把握髮展趨勢,銀行的發展和競爭就會處於非常被動的地位。”易會滿説。
中行董事長陳四清也表示,今年中行將繼續大力發展科技引領,為打造數字化銀行,將確保每年對科技創新的投入不少於集團營收的1%,同時要加快人才隊伍建設,在3~5年內將集團內科技背景人才佔比提升到10%,重點培養産品經理、數據分析師、客戶體驗師、網際網路安全專家等數字化人才。
“我們現在把科技引領擺在戰略發展的首位,目標是三年見成效,五年形成勢,將中行打造成金融科技公司。金融科技不應是獨角獸企業的專利品,傳統銀行一定會在科技領域打一個翻身仗。”陳四清表示。
此外,包括招行、光大銀行在內的股份制銀行也紛紛宣佈每年要投入營收或凈利潤1%~2%的資金用於科研投入。但即便如此,這一投入規模相比于國外銀行和國內大型網際網路公司仍較少。
有分析指出,除了研發投入有待加強外,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勵機制同樣關鍵。建信金融科技相關負責人對記者透露,公司對員工持股計劃有訴求,這有利於激發員工的創新能力和工作熱情,但能否落地還要看相關政策可否放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