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集萃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今日建行 >> 媒體集萃

《中國金融家》:龐秀生:“要租房到建行”

發佈時間:2018-04-25

房價居高不下,有限薪水遇上頻繁上漲的租金、仲介不按合同辦事……城市中的你我,在安居過程中都曾面臨各種各樣的困擾和尷尬。安居樂居,是每個國人心中的美好願景,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並舉的住房制度,是十九大報告擘畫出的住房改革發展藍圖。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建行積極承擔國有大行使命,在“要買房,到建行”的歷史積澱基礎上,再啟“要租房,到建行”的新篇章,主攻租房不能安居的痛點,助推“長租即長住,長住即安家”的新生活。2017年11月初,建設銀行率先在廣東佛山、深圳等國家住房租賃試點城市推出住房租賃金融業務,成為首家進軍住房租賃市場的國有大型銀行,取得了良好的市場和社會反響。

建設銀行的住房租賃新金融模式都有哪些內涵?目前在推進租購並舉實踐中取得了哪些成效?又有哪些可推而廣之的經驗?就上述問題,建設銀行副行長龐秀生在接受本刊記者採訪時,作出了詳細解答。

搭建新系統 租賃平臺助推租購並舉

“助人民安居、解百姓之痛,就要立足服務整個社會角度,吸引社會力量廣泛參與,構建涵蓋房屋租售、社區服務、金融服務以及其他創新模組的一站式住房租賃金融生態圈,為政府機構、租賃企業、租客、房東等住房租賃相關主體提供‘全鏈條’産品和服務。建立資訊透明、流程規範的租賃市場基礎設施,用開放共用的胸懷使市場各方獲益共贏,打造住房租賃新生態。”龐秀生這樣告訴記者。

龐秀生介紹,建行依託技術優勢,搭建了集監管服務、企業租賃、共用應用、公租房監測分析等五大共用系統為一體的網際網路住房租賃服務平臺,該平臺整合了供房、承租、撮合、融資、服務五大流程,聚焦服務監管機構、房地産企業、專業化住房租賃機構、房地産仲介、個人等五類主體。同時,還推出身份認證、房源驗真、租客信商評價、住房價格指數、租賃指數等五項數字化産品。他進一步解釋,該平臺將共用經濟和金融科技相結合,根據客戶需求靈活定制,解決各地政府、各類企業各自建平臺、投入大、資源分散、標準不統一、重復建設的問題。

從落地實施的效果看,截至2018年2月末,建設銀行已與超過300個地級及以上行政區簽訂合作協議。其中,在武漢、福州等180個地級及以上行政區與地方政府搭建了住房租賃監管服務系統,為政府監管規範租賃市場提供了保障,提升了監管能力;在北京、深圳等200多個地級及以上行政區為企業、個人搭建了住房租賃交易服務系統,通過市場化運作,實現供需雙方資訊的高效精準對接,為企業、個人提供規範高效共用的服務系統和保障性支援,初步達到了預期目標。

龐秀生透露,目前建設銀行住房租賃平臺已累計上線房源12萬套,已出租超過2.6萬套。市場作用及政府管理有機統一的住房租賃服務體系架構正逐步形成。

重塑新生態 “存房”模式 拓寬房源供給

長期以來,租住權益難保障、長租房源緊缺、租賃資訊不對稱、管理不規範等成為困擾住房租賃市場發展的痛點問題。龐秀生告訴記者,建行作為住房租賃領域的金融力量,利用創新手段為切入點,積極疏通房地産市場迴圈不暢的梗阻,促進形成金融和房地産良性迴圈。

“當前住房租賃市場建設,更緊缺的是服務。”龐秀生坦言,為此,建行立足輕資産、輕資本,以傳統銀行的身份開展著不傳統的業務。如發起設立不動産並購基金、證券化等,將金融服務前置,推動更多長租公寓入市,立足穩定長租關係,平抑租金市場價格波動,同時為租客提供安居貸産品,解決租客的燃眉之急;推動市場批量待售房源,由售轉租。

他介紹,針對長租市場問題,2018年1月,建設銀行在廣東地區國內首創推出了“家庭不動産財富管理”業務,即“存房”業務,著力整合社會資源,盤活家庭閒置住房,進一步創新了長租房源供給模式。目前“存房”業務已由建行旗下專業子公司在廣東試點運營。今年兩會期間,住建部領導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對建行開展的這一創新的住房租賃業務給予了充分肯定。

在“存房”業務中,建行積極充當資源整合者和金融服務者的角色,房主只需向建行下轄的住房金融服務中心申請辦理,建行即可為其提供房産長租收益評估服務,並撮合房主與專業租賃機構達成3-10年的住房長租權交易,租賃機構向房主一次性或分期支付未來的長租收益,然後向租客出租並負責租後管理。

龐秀生透露,“存房”業務為社會提供了住房租賃綜合金融解決方案,包括幫助房主家庭提前實現閒置住房的長租收益權,提供專業化、個性化的財富管理服務和延伸金融服務,提高了房主“存房”的積極性,將社會閒置分散的存量住房轉化為集中且穩定的長租房源,增加市場有效房源供給。

國有大行的介入,一方面保障了租住雙方的合法權益,有助於解決房主租得不放心、租客住得不安心等租住痛點問題,還增強了家庭不動産的流動性,創新了傳統的家庭財富管理業務模式,更讓專業化租賃企業獲得更多支援,實現多方共贏。龐秀生向記者表示,“要存房,到建行”,開啟了國有金融機構服務住房租賃的嶄新模式。

以建行廣東省分行為例,“家庭不動産財富管理”試點兩個月來,該行已累計受理業務申請394筆,還儲備614套房源。建行旗下住房租賃專業公司已與47名業主簽訂《住房長租權轉讓協議書》,向其中2位業主支付了住房長租收益。

依託大數據 建行指數服務住房市場

健康的住房租賃市場需要住房租賃指數發揮風向標作用。針對市場需求,建設銀行還推出了中國建設銀行住房指數。龐秀生闡釋,該指數由住房價格指數和住房租賃指數兩大體系構成,以建設銀行自身海量、高質的住房交易數據為基礎,整合優質資源,引入國際先進方法和精細化模型編制而成。這也是國內首次由商業銀行編制發佈的住房市場分析監測指標體系。

目前,建設銀行依託自身樓盤大數據,創新編制住房租賃價格指數,已經在北京、上海、深圳等18個城市發佈,為政府提供租金走勢監測,支援政府決策及精細化管理,為市場提供價格預期,為專業化管理和承租人個性化需求提供支撐。

龐秀生介紹,建設銀行作為國內最大的個人住房按揭貸款銀行,擁有海量住房交易數據,確保了建行住房指數的可靠性和高品質。該指數面向社會開放共用,將為各市場主體以及監管部門提供獨立、客觀的資訊服務。

培育新理念 “長租即長住”引領住房潮流

建設銀行一直以來注重對長租文化的引領和培育,傳承和發揮品牌基因優勢,在“要買房,到建行”基礎上推出“要租房,到建行”品牌,積極倡導“長租即長住,長住即安家”等住房新理念,讓租房逐漸成為居民享受美好生活新的選擇。

龐秀生告訴記者,為推動這一理念落地生根,建設銀行積極加強與政府、企業合作,整合房源供給,著力打造了“CCB建融家園”品牌社區,保證房源穩定長租,提高居住品質,提升租戶幸福指數。他透露,目前“CCB建融家園”社區已在廣州、深圳、北京等城市落地,市場反響良好;通過建行平臺出租的房源以三年期租約為主,佔到總量的七成。

他表示,建設銀行在住房租賃領域的精準發力,源自建設銀行在住房金融服務領域有30餘年的深厚沉澱,有對國家住房制度改革深刻的理解,因此形成了住房金融服務的獨特優勢。作為國內最早開辦個人住房貸款業務和承辦住房公積金業務的商業銀行,建設銀行見證並參與了中國住房制度改革的全過程。

龐秀生對此進行了詳細梳理。他介紹説,改革開放40年以來,建設銀行在住房金融領域塑造了多個第一:1985年,在國內率先推出個人住房貸款業務,在深圳發放國內第一筆“按揭貸”,開啟了商業銀行服務支援國家住房制度改革的宏偉篇章;1992年,發放全國第一筆公積金個人住房貸款業務;1995年,首家推出個人住房公積金與商業性組合貸款;2004年,與德國施豪銀行合資成立國內首家住房儲蓄銀行——中德住房儲蓄銀行,在全國率先引入住房儲蓄制度;2005年,首家成功試點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業務;2006年,率先在全國推出以個貸中心為主體的專業化、集約化經營模式;2010年,發放全國第一筆公積金支援的保障性住房建設項目貸款。2013年、2016年、2017年,建設銀行個人住房貸款餘額率先在同業陸續突破2萬億元、3萬億元、4萬億元;2017年,業內首家推出住房租賃綜合解決方案。

記者了解到,截至目前,建設銀行累計幫助2400萬客戶解決了住房問題,發放4萬億元按揭貸款;累計受託發放公積金個人住房貸款餘額2萬億元,幫助1000萬戶公積金繳交客戶實現安居夢想。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租客盡開顏。龐秀生表示,新時代,新使命。建行將積極貫徹中央要求,繼續加快推動租購並舉實踐,從住房供給側入手,在平臺建設、産品創新、制度建設等方面持續發力,運用金融力量探索多渠道、市場化手段發展住房租賃業務,全方位打造住房租賃綜合服務方案,積極向社會傳導住房租賃新理念,推動住房租賃市場健康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