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每日電訊:建行啟動普惠金融戰略
5月2日,建設銀行召開普惠金融戰略啟動大會,其舉措讓人思考。
思考一:做大而有責任的銀行
普惠金融這一概念由聯合國在2005年提出,是指以可負擔的成本為有金融服務需求的社會各階層和群體提供適當、有效的金融服務,小微企業、農民、城鎮低收入人群等是其重點服務對象。
現在世界上流行構建小而美的銀行,而建設銀行始終牢記自已的使命和責任。
建行董事長田國立表示,普惠金融業務是服務國家戰略、服務社會民生的責任擔當,是建行的重大戰略選擇,是贏得未來市場的重要戰略調整安排。普惠金融涉及小微、雙創、扶貧、涉農等領域,涵蓋範圍廣泛,關係國民經濟品質和效益,關係就業和民生改善,是解決新時代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社會主要矛盾、實施鄉村振興、打好脫貧攻堅戰、支援實體經濟補短板、降低社會融資成本,推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需要,是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新發展理念的戰略領域。
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商業銀行發展普惠金融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政策機遇和良好的生態環境。通過發展普惠金融,為國家實實在在解決一些社會痛點、民生難點問題。源於社會、回饋于社會,是建行一直堅持的優良傳統和家國情懷,也是理應主動承擔的社會責任和使命。
近年來,建行持續完善體制機制,發展金融科技,拓寬服務網路,創新産品服務,提升風險防控能力,為做好普惠金融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主動以戰略姿態進入普惠金融領域,發揮資金實力雄厚、資金成本低的優勢,為市場帶來積極的變化,從根本上解決小微企業金融服務問題,特別是緩解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堅持金融回歸本源、服務實體經濟,加強頂層設計佈局,打造普惠金融新體系,組建普惠金融事業部,搭建“三級”垂直組織架構,落實“五專”機制。
田國立表示,尤其在服務實體經濟、支援産業轉型升級、助力民生領域發展、破解社會難點痛點問題等方面,國有大行要想著怎麼出大力,而不能只是想著怎麼賺大錢,要想著怎麼為國為民分憂,而不是與國與民爭利。
思考二:金融科技是普惠金融抓手
破解小微貸款風險管控難、運營成本高等問題,金融科技是其抓手。
金融科技不是把銀行單純地變成網上銀行或者手機銀行,其根本之處在於識別和判斷地普惠金融的客戶在哪,普惠金融市場在哪,從而驅動銀行找到工作的方向,併合理規避金融風險。
建行以客戶為中心,以科技為支撐,積極借助大數據和“網際網路+”等新技術新手段,開展産品與服務模式創新,不斷豐富和完善普惠金融體系産品,積極支援實體經濟發展。
構建客戶篩選模型,提升精準化行銷能力。建行開展了“小企業、大數據”客戶精準篩選項目,針對建行280多萬小微企業存量結算客戶,從海量數據中挖掘對無貸戶轉化為有貸戶變化最敏感的關鍵變數,構建客戶篩選模型,預測潛在目標客戶,由客戶經理進行針對性行銷,實現精準服務。
依託“新一代”優勢,運用大數據技術,整合小微企業和企業主在建行的資金結算、交易流水、存款投資等各類資訊,並積極對接政府相關數據平臺,利用人行徵信、稅務、工商、海關等公共資訊,實現精準“畫像”、提前授信,並基於相關資訊對企業貸後經營情況進行實時監控,做到風險早識別、早預警、早發現,切實提高服務能力。
推出“小微快貸”模式,實現從貸款申請、審批、簽約到支用,全流程網路化、自助化操作,在客戶資訊完整的情況下,只需幾分鐘即可完成貸款全流程。同時,客戶可自主支用、隨借隨還,進一步降低企業融資成本。截至2018年4月底,“小微快貸”累計為27萬戶小微企業提供2600多億元貸款支援。
綜合金融服務助力“雙創”,依託科技創新中心、創業創新金融中心等專業平臺,整合政府、産學研及各類金融機構的資源和力量,為客戶推送有針對性的産品服務。
研發産品惠及縣域農村,創新涉農業務擔保方式,穩步推進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農民住房財産權抵押貸款。創新模式推動精準扶貧,重點支援農戶扶貧小額信貸投向建檔立卡貧困農戶。
這些舉措的背後,就是金融科技的力量和底氣。
思考三:普惠金融背後的人文關懷
從建設銀行啟動普惠金融戰略背後,也能體會到建行的人文關懷。
最大的財富不是物質而是激勵。建行的普惠金融戰略給了普惠金融受眾以正向激勵,而引起他們的共鳴與振奮。
對於建設銀行來講,作為發展中國家銀行,既要面對國際銀行業的高水準競技,又要立足於本國國情,為小微企業、農民、城鎮低收入人群等弱勢群體提供優質、高效銀行服務,建設銀行做了一系列的調整和變革。
2017年,建行率先啟航普惠金融,完善頂層設計,建立組織架構,積極探索“大銀行服務小企業”的有效模式,推動普惠金融業務健康快速發展。成立普惠金融事業部,搭建“三級”垂直組織架構,落實“五專”機制,將普惠金融服務機構向一、二級分行以及縣域、鄉鎮延伸,全部37家一級分行、超過120家二級分行設立普惠金融事業部,110家網點升級成為普惠金融特色支行。
在體制機制方面,針對小微企業特點,持續優化業務流程,創新産品服務,搭建全流程小微企業資訊技術系統,建設專業的人才隊伍。在服務模式方面,同業首創信貸工廠模式,在大銀行中率先試行評分卡方式,並建立了“一圈一鏈一平臺”的集群服務模式。在資源保障方面,始終堅持配置單獨的信貸資源、人力與財務資源、對小微企業單獨客戶認定與信貸評審、單獨會計核算等。在産品體系上,堅持創新變革,使産品切實滿足客戶需求。經過多年培育和發展,建行已形成了包括“成長之路”、“速貸通”、“大數據産品”、“小微快貸”、“裕農通”等産品體系,覆蓋了小微企業客戶各類信貸需求和風險緩釋方式。
再以金融産品為例:
“小微快貸”産品具有六大優勢:一是全流程網上辦理,建行“小微快貸”的申請、放款、支用、還款,企業通過網銀、手機銀行自助辦理, 7×24小時全天候服務,大大減輕了企業融資的時間成本和精力成本。二是手續簡便,只要在建行開立對公賬戶,簽約對公網銀,系統將自動計算企業貸款額度,不再需要提供財務報表、銀行流水等資料。三是組合定額,逐步提升。建行將根據企業及企業主在建行累積的金融資産等數據,通過系統自動評估,計算企業貸款額度,並且隨著累計金融資産增加,貸款額度會逐步提升。四是擔保靈活,企業根據自身需求,自主選擇信用、質押、抵押等方式,獲取貸款額度。五是放款快,按天計息。僅需用3分鐘左右就可實現從申請到審批到支用,最短時間內獲得融資,滿足企業經營週轉需求。六是用款還款靈活,企業可在網上隨借隨還,有資金需求時申請貸款並開始支付利息,有空余資金時可隨時償還貸款不再承擔利息支出,這將與企業生産週期、資金週轉的實際情況做到無縫對接。
這樣快捷的金融産品和服務,試想對普惠金融受眾而言,是多大的關心和幫助。
思考四:進一步明確未來前進的方向
思考近些年來金融市場的發展和變革,最大的財富不在過去而在未來。
田國立表示,建行的“雙小”戰略指為小行業、小企業提供金融服務。這個小行業,是指行業細分行業演進狀態下的小行業,是細分市場基礎上的小行業,這是專業化精細化的結果,並不是説是容量小的行業,因此並不代表小眾市場,而是大眾市場。而小企業,是指海量的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等市場主體,這裡面既有與大眾生活息息相關的,也有代表未來社會發展趨勢創新的,還有圍繞鄉村振興戰略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這些目前相對弱勢的企業是沒有被金融滿足的領域,但這些是國計民生,是未來發展,這裡面商機巨大!
從某種程度上講,銀行可以説是一種媒介或者是一座橋梁,是把資金方、資金需求方,甚至各個方面都聯結起來。辦銀行其實就是組社群,銀行就是把這個社群用金融科技的方式組起來,讓大家可以相通,共同為普惠金融貢獻力量。
普惠金融因為業務量大且極為分散,且依靠原有的方式,會造成成本大於收益而難以為繼,必須努力做到與政府、社會一道共同努力。
建行以平臺經營模式做實普惠金融戰略,即由建行搭臺,各方唱戲,與各類用戶、各種場景深入連接,多方融入、共用交互,集聚客群,經營“內容”,生成“流量”,從而實現數據的積累,再把數據作為一種資産來經營,創造更豐富的內容,進一步增強客戶粘性,産生更多的流量,實現良性迴圈。
從國外小微企業發展來看,在扶持小微企業方面,離不開政府的合理介入。一方面是引入政府增信,即銀行通過政府提供企業納稅、採購訂單等資訊,了解企業歷史信用及經營情況,緩解銀企間資訊不對稱。另一方面,是風險共擔,即政府提供一部分風險補償資金,銀行據此放大授信,一旦貸款企業發生違約,由銀行和政府按約定比例共擔風險和損失,提高小微企業的融資可獲得性。
建行積極推進銀政合作,共同扶持小微企業,踐行普惠金融。一是深化與工信系統的合作,大力推進“助保貸”業務模式。以政府提供的風險補償資金作為貸款增信手段,幫助小微企業解決抵押不足、融資成本高的問題,批量拓展優質客戶。
二是密切與各級稅務機構的合作,推廣“雲稅貸”産品,根據企業的納稅記錄對企業的經營能力及信用水準進行判斷,只要滿足一定的納稅條件,無需抵質押擔保,即可為小微企業提供信用貸款。
三是與人民銀行徵信中心簽署合作備忘錄,運用大數據技術,通過對企業在應收賬款融資公共服務平臺上融資産生的數據進行分析和挖掘,批量拓展信用記錄良好的小微企業客戶。
四是積極與科技部、國家智慧財産權局對接。契合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探索在風險補償、智慧財産權質押、投貸聯動等方面的合作,搭建科技金融資源平臺,打造科技金融專屬服務品牌,扶持科技型創業創新企業。
五是利用政府採購活動向中小企業供應商傾斜的政策,推出“政府採購貸”,為簽訂政府採購合同的小微企業提供融資服務,緩解中小企業供應商備貨期間的資金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