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集萃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今日建行 >> 媒體集萃

21世紀經濟報道:建行向“雙小”戰略轉移 避免“在灰犀牛背上狂歡”

發佈時間:2018-05-04

曾經專注于服務“大行業、大企業”的建設銀行,5月2日在京宣佈,將全面推進普惠金融戰略實施,即主要服務小行業和小企業的“雙小”戰略。

建行董事長田國立在發佈會上表示,在新興金融科技的支援下,傳統的“二八”定律正在被顛覆,未來的金融,必將是“得草根者得天下”,要看到時代發展的大勢。向“雙小”轉移是戰略側重點的轉移,而並非放棄“雙大”優勢,而是西瓜芝麻一起撿。

這一轉移,一方面是為順應國家經濟發展大勢的主動變革,另一方面也有些銀行業面臨激烈競爭的不得已為之。

田國立坦言:“應該認識到,大趨勢有時是很殘酷的。我們做大的業務已經習慣了,當大的風險向我們投放了陰影,當一場危機正一步步走來,毫不誇張地説,我們可能還在灰犀牛背上狂歡。今天,必須要有強烈的危機意識,一定要認識到我們正站在發展和衰落的關口,面臨著艱難的選擇。”

“消失的銀行”非危言聳聽

田國立表示,目前國際國內經濟形勢已發生了巨大變化,經濟金融格局也不斷改變。新的市場業態加速呈現。與此同時,一些傳統領域産能過剩日益嚴重,風險壓力正在積聚。在此背景之下,銀行的傳統優勢正在被蠶食或消失。

比如,伴隨著投資拉動的動能衰減和消費時代的到來,建行依賴的傳統大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明顯減少,且持續産生的增量有限,房地産業也已發展到一定地步,餘地可判。加上財政部出臺了23號文,規範金融企業對地方政府和國有企業投融資行為,商業銀行傳統的政府信用業務再次受到較大衝擊。

他還表示,金融新生業態在網際網路技術的催生下快速誕生與迭代,新業態新模式對傳統銀行業務的衝擊很大,對我們來説“消失的銀行”絕不是危言聳聽。

此外,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關係出現嚴重偏差。黃金比例關係是16.7比1,現狀是30:1左右。而虛擬經濟主要包括房地産和金融,在國民經濟校正過程中,實體經濟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必然減負,呈現生機,而雙小戰略是支援實體的金融服務,正逢其時。

田國立舉例稱,很多靠重工業發展起來的城市,大項目居多,大企業聚集,不少城市都因為一兩個大型企業而興,但是多年過去了,現在再靠這個“大”字,結構調整機遇丟掉了,産業升級的感覺沒有找好,市場培育無法充分。當市場深度開放,面對新的經濟形態和高品質發展的考驗,就無法適應,無力承接。

他認為,未來是“得草根者得天下”。為此建行提出普惠金融戰略行動計劃——即迅速實施“雙小”戰略。用“雙小”與“住房租賃”、“金融科技”相互形成戰略支援。用“雙小”連接和承接“雙大”,用住房租賃連接和承接住房按揭,用金融科技連接和承接對公對私業務。

他進一步解釋,“雙小”戰略指小行業、小企業。小行業,是指行業細分行業裏的小行業,並不是説是容量小的行業,因此並不代表小眾市場,而是大眾市場;而小企業,是指海量的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等市場主體。

風控不能“穿新鞋走老路”

“發展普惠金融(雙小)業務不是靠良好的願望,而是要靠能力。”田國立表示,金融科技戰略為普惠金融戰略提供了技術支撐,特別是該行業內領先的“新一代”系統竣工投産,賦予建設銀行更好支援普惠金融客戶的能力。

田國立稱:“通過傳統模式服務中小微企業的不良率是7%-8%,通過大數據能夠篩選出優秀的中小企業。”

他還表示,風險控制是銀行的生命線,做好風控工作,需要換一種打法,過去傳統的那套小企業信貸風險管理方式,實踐證明是控制不了風險的,絕不能再穿新鞋走老路,要建立新的控險模式。

銀行傳統的信貸風險管理方式——貸前審查和貸中管理,一直存在不能有效實施的難題。“雙小”戰略面對成千上萬的客戶,沒有大數據技術及新一代系統應用就是一句空話。大數據和網際網路、智慧技術提供了零售業務新的風控技術的條件。

他還告誡建行各分行:“普惠金融不是普惠七大姑八大姨。是對系統的信任。新的時代,要樹立新的銀行人的形象和格局,切記道德風險。”

2017年4月,建行在大型銀行中率先成立普惠金融發展委員會,組建普惠金融事業部。持續將普惠金融服務機構向一、二級分行以及縣域、鄉鎮延伸,已形成總行、分行、支行“三級”普惠金融垂直組織架構。

在貸款額度上,田國立強調:“規模很重要。針對普惠金融業務快速增長需要,必須專項配置普惠金融貸款規模,各行不得擠佔挪用,對超出分行規模部分,總行要統一調度,有效配置,要強化考核約束,按季對用不完的規模及時收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