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證券報》:建設銀行:承擔國有大行責任 開拓普惠金融新路
近日,中國建設銀行召開普惠金融戰略啟動大會,提出將普惠金融業務打造為建設銀行在新時代背景下應對市場新形勢、新變化的戰略支點,全面推進普惠金融戰略實施,全力提升普惠金融服務能力。
普惠金融戰略,既是建設銀行作為國有大行解決社會難點和民生痛點的新擔當,又是新形勢、新變化下由市場力量推動確立的新戰略。正如建設銀行董事長田國立所言,普惠金融正是一個對社會事業和人民生活具有重大意義和深遠影響的事業。
普惠金融戰略,功在當下、利在韆鞦。而踐行普惠金融戰略,更不能缺少以建設銀行為代表的國有大行全力參與。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振興,就必須在歷史前進的邏輯中前進、在時代發展的潮流中發展。實施普惠金融戰略既是國有大行勇於擔當的戰略決策,也是順應經濟發展大勢的適時選擇,更是自身業務拓展的必然需要。
60多年來,建設銀行在新中國經濟建設的洪流中應運而生、砥礪奮進,在國家經濟發展和改革開放大潮中應勢而起、發展壯大,走出了一條具有鮮明特色的國有大型銀行興行強國之路。
田國立強調,在服務實體經濟、支援産業轉型升級、助力民生領域發展、破解社會難點痛點問題等方面,國有大行要想著怎麼出大力,而不能只是想著怎麼賺大錢,要想著怎麼為國為民分憂,而不是與國與民爭利。
發展普惠金融既是重要的政治任務、社會責任,也有著潛力巨大的藍海市場。數據顯示,小微企業貢獻了60%的GDP,80%的就業,50%的稅收和70%的創新,不僅是吸納就業的“主力軍”,更是激勵創新、帶動投資、促進消費的“生力軍”,是中國經濟的新引擎、新動能。
作為一家商業銀行,建設銀行順應國家戰略導向和經濟發展大勢,在堅持商業可持續原則的同時,踐行普惠金融戰略,拓展戰略腹地與闊地;提出住房租賃戰略,與普惠金融戰略一道,形成戰略縱深;提出金融科技戰略,形成戰略支援。三大戰略融合原有優勢,聯接外部市場,服務社會民生,體現了大國金融重器的使命與擔當。
面向小微、雙創、扶貧、涉農等普惠金融群體,聚合運用全行資源,以金融科技為支撐,打造綜合化、整合化、生態化服務平臺,加大信貸等各類資源投入,破解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提高金融便利性、可獲得性,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把普惠金融打造成建設銀行的戰略高地和業務增長極。
不難發現,建設銀行普惠金融戰略是基於良好的業務發展基礎提出的。近年來,建設銀行全面發力普惠金融,在經營體制機制建設、産品服務創新、系統科技運用、服務網路搭建等方面持續創新,成效顯著,具備了普惠金融戰略化發展的條件。
一是建立了垂直組織管理模式。2017年4月,建設銀行在大型銀行中率先成立普惠金融發展委員會,組建普惠金融事業部。持續將普惠金融服務機構向一、二級分行以及縣域、鄉鎮延伸,已形成總行、分行、支行“三級”普惠金融垂直組織架構。
二是探索出金融科技支援發展的業務模式。針對普惠金融客戶“缺資訊”、“缺信用”等特點,建設銀行借助模型設計、數據積累與系統開發,創新建立起有別於銀行傳統業務的“數據化、智慧化、網路化”服務新模式:首創小微企業評分卡,突破小微企業融資服務中的資訊、信用“瓶頸”;依託“新一代”優勢,率先實現數據資訊整合,精準“畫像”;首推“小微快貸”全流程線上融資,截至2018年4月末,累計為28萬小微企業提供2800多億元貸款支援,贏得廣泛認可。
三是形成了特色化的産品體系。針對雙創、扶貧、涉農等銀行傳統模式下較難惠及的“長尾”客戶,建設銀行持續探索創新,逐步形成特色化的普惠金融産品體系:依託科技創新中心、創業創新金融中心等專業平臺,整合政府、産學研及各類金融機構的資源和力量,創新“FITO·飛拓”等綜合服務,助力雙創;依託農業龍頭為上下游經銷商、農戶提供信貸支援,依託“善融商務”創新電商扶貧模式,多措並舉推動精準扶貧;創新涉農業務擔保方式,穩步推進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農民住房財産權抵押貸款,推出“裕農易貸”、“供銷支農貸”等創新産品,破解縣域農戶、小微企業融資難題。
四是搭建了線上線下全覆蓋的服務網路。針對基礎金融服務的薄弱領域,建設銀行進一步拓展普惠金融服務渠道,搭建線上線下、快捷便利的“智慧銀行”生態網路:將普惠金融服務下沉到基層,挖掘網點潛能提升服務能力,進一步延伸服務觸角;打造“裕農通”服務品牌,在銀行網點尚未覆蓋的縣域,通過“移動金融+村級供銷服務社”,在行政村建設“村口銀行”,打通普惠金融服務最後一公里,截至目前,已在全國設立近9萬個“裕農通”服務點;實施“移動優先”戰略,不斷拓展手機銀行渠道服務功能,提高普惠金融服務覆蓋面和效率。
站在歷史轉捩點上的建設銀行,已將普惠金融上升到戰略級高度。展望未來,建設銀行必將不斷創新思維,配置戰略資源,形成發展合力,開拓普惠金融新路。
一是深入把握普惠金融戰略的科技屬性,以金融科技為支撐,由單一提供金融産品到搭建外部交互開放、內部充分整合的平臺,進而為市場和客戶服務,增強客戶粘性和認同,産生流量和交易,拓廣拓深經營空間和未來市場。
田國立介紹,網際網路思維的核心特點是大數據、零距離、透明、分享、易操作,實施方式即平臺經營。“這個平臺一定是開放的,要走出去、引進來,將普惠客群、銀行同業、地方政府、核心企業、第三方服務機構等均遷入到普惠金融平臺上來,‘多位一體’,實時交互。要融入客戶生産生活場景,與住房、購車、餐飲、出行等服務應用連接,挖掘潛在商機。精準定標客群,解決痛點,實現‘大片’客戶的快速接入,引導和創造客戶需求。”普惠金融平臺,面對客戶的是金融産品、交易服務、綜合服務等。可搭建基於客戶視角的金融産品超市,形成供應齊全、優勢突出、組合多元的産品體系,一站式滿足客戶信貸融資、資金結算、投資理財、線上ERP、融資與融智、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金融需求。運用區塊鏈技術,促進傳統貿易融資向依託産業鏈的“交易金融”模式跨越,實現資金流、資訊流和物流“三流閉環”,持續開展數據挖掘利用,擴大客戶服務範圍。還可以提供全生命週期管理服務,包括孵化服務、諮詢服務與成長型服務等。
二是抓緊佈局,推進普惠金融戰略的實施。田國立説,未來建設銀行普惠金融客戶將形成可觀量級,這對目前的經營體制帶來不小的挑戰。“我們要著力推進一體化經營、綜合化服務和系統化管理。對市場聯繫緊密、經營及風險特徵相似的客戶群體相對集中經營。加強與普惠各類市場客戶的銜接,強化中後臺支援保障,深化客戶關係管理。”目前,建設銀行總行、分行、支行“三級”普惠金融垂直組織架構已經形成。未來建設銀行行還將建立産學研結合的普惠金融研究智庫,並加強應用,形成建設銀行的普惠金融聲音,成為國內乃至國際普惠金融研究的領先者、推動者和影響者。
針對普惠金融業務快速增長需要,建設銀行將建立起符合普惠金融業務特點的專項績效考核制度,完善差異化考核指標體系。戰略確定後,人才隊伍建設是實現普惠金融業務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和重要保障。據悉,未來建設銀行將在租賃平臺、金融科技公司和普惠金融平臺上培養一大批擁有創新精神和技術能力的人才,承擔起下一個二十年建設銀行發展的重任。
另外,在大力推動普惠金融的同時,建設銀行始終沒有放鬆風險管理。
正如田國立所説,風險控制是銀行的生命線,做好風控工作,需要換一種打法,過去傳統的那套小企業信貸風險管理方式實踐證明是控制不了風險的,絕不能再穿新鞋走老路,要建立新的控險模式。銀行傳統的信貸風險管理方式——貸前審查和貸中管理,一直是不能有效實施的難題。“雙小”戰略面對成千上萬的客戶,沒有大數據技術及新一代系統應用就是一句空話。
大數據和網際網路、智慧技術提供了零售業務新的風控技術的條件。據悉,建設銀行將與“信用中國”等內外部資訊平臺對接,在場景服務中全面收集各類資訊,做到真正“了解客戶”,強化大數據應用,按照“全面管、主動管”的原則,以“釘釘子”的精神,實施全流程主動管控,提升風險識別的敏感性和準確性,做到能看得見、理得清、控得住。
建行通過邀請客戶召開産品發佈會,並現場體驗産品的方式對“小微快貸”産品進行行銷,取得良好反響建設銀行召開普惠金融戰略啟動大會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