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公益故事:走,扎進大山扶貧去
北京到陜西安康距離不過千里,赴山區擔任第一書記卻是我未曾想過之事。
“走,到農村扶貧去!”這是我看到總行黨委組織部轉發的《關於做好選派機關優秀幹部到村任第一書記工作的通知》的堅定想法。隨即我主動向機構部黨支部遞交了申請。幸運的是,在組織的信任和支援下,我擔起了這份重任,讓我到黨和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錘鍊自己,到廣闊的農村天地去貢獻青春。
儘管對農村工作生活可能面臨的種種困難做了充分的思想準備,部門同事也鼓勵説:“小范,我們是你的堅強後盾。”但從華燈璀璨的中國北京,到駐村扶貧的財梁社區,我還是被眼前貧窮落後的景象震撼了,之前所謂的“思想準備”顯得幼稚可笑,那一刻我領悟到了任重道遠的真正含義。
農村工作需要克服的第一困難是出行交通。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到村後,我開展的第一項工作就是挨家挨戶走訪調研。我曾設想買一輛自行車或者電動摩托方便交通,但實際情況卻大相徑庭。懸崖峭壁上4米寬的水泥路是社區與外界溝通聯繫的唯一渠道,多暴雨泥石流的氣候讓本就困難的羊腸小道更添崎嶇顛簸。更棘手的是,社區絕大多數村民家都散落在30平方公里的大山裏,從村委會到最遠的村民家裏需要翻越三座山。一個月時間,深山穿行上千里,走壞了兩雙鞋,總算走訪完776戶家庭。
來了8個月,瘦了15斤。農村工作需要習慣的另一個難題是吃飯問題。在清晨6點進山調研的日子裏,早飯吃得再多,正午時分肚子也會準時咕咕叫。而陜南農戶的習慣是每天吃兩頓飯,下午三點才是飯點,此時我真的是蟬腹龜腸。若去了條件好一些的村民家裏能沾到油腥就是值得慶倖的事,因為大多數時候只有蒸紅薯和煮玉米充饑解餓。
……
一戶家庭的年收入不敵北京工薪階層的月收入,孩子上學需要徒步翻山越嶺……大山裏的貧困群眾期待改變,渴望脫貧,如枯苗望雨。每每思索此事,我就深感自己責任重大,不敢有絲毫懈怠。雖不敢説要做出不愧時代、不愧歷史的偉業,但至少竭盡全力為村民脫貧做實事,方能不愧組織重托、不愧群眾期許、不愧自己內心、不愧青春年華。
備註:財梁社區位於大巴山背北麓,距安康城區約27.5公里,總面積約30平方公里,下轄33個村民小組,776戶,2856人,是縣河鎮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村級單位。貧困人口多、貧困發生率高、貧困覆蓋面廣依然是當前最主要的村情,社區共有精準扶貧戶386戶,1280人,佔社區人口總數的近一半。
掃碼看故事
掃碼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