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動態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今日建行 >> 企業社會責任 >> 最新動態

鄉村教育扶助的公益進化論

發佈時間:2013-12-16

寄予:一次為期一週的培訓,120位鄉村希望小學教師,這並不僅僅是個責任和感恩的故事。對於管理著龐大的公益“産品體系”的中國建設銀行而言,從每一位鄉村教師和他們的故事當中,能夠挖掘出希望小學這個建行參與已久的公益項目,其所服務的群體身上正在發生什麼變化:他們當下更需要什麼幫助?有著怎樣的需求、困惑和夢想?這些信號都將成為建行“公益産品升級”的創新來源。

蘇秀菊有點尷尬,她吱唔著回避著會議桌對面建行的提問:“你們學校,有什麼要我們幫忙的嗎?”

實在回避不過去,她只好老實坦白:其實,她是替一位“很想去親眼看看長城”的老師來“代班”的。在這個僅有七天的建行希望工程鄉村教師培訓班中,由於課程密得水潑不進,只得把去長城參觀和與捐助方建設銀行面對面溝通兩件事安排在了同一時間。這令很多身負學校囑託又忍不住對長城心癢難耐的老師糾結不已,“代班事件”由此而生。

“替人代班”被抓的蘇秀菊來自河南駐馬店泌陽縣銅山鄉建行希望小學,坐在她身邊的同事是她的校長、也是她的丈夫呂偉宏。原本此次見面會每所學校只需要來一位代表,但她想來找機會提出一個屬於她自己的微小願望。

她和丈夫都是語文老師。由於整個學校正式教師只有他們夫妻二人、一位臨近退休的老教師。師資薄弱,設備簡陋,所謂專業早就形同虛設,美術、音樂、體育專科老師簡直是奢侈品,大家都被逼成了多面手,會什麼就教什麼,有時候不會的也必須硬著頭皮上講臺。

因此,她對於各種各樣的培訓機會求之若渴,每每坐在第一排,把老師的課程錄下來,回到學校去放給其他老師看,給大家開示範課,成了當地小有名氣的“再培訓老師”。為了給更多的年輕老師出來培訓的機會,希望小學教師培訓管理規則要求培訓老師的年齡上限為50歲,這也許將是她最後一次得到希望工程組織的培訓機會,“這個機會對我真的很重要……下次培訓能不能破個例,讓我再來參加?”

在筆電上匆匆記錄下一堆“改建操場”、“增加幾個書架”、“能否送教下鄉”、“未來能不能增加培訓頻率”字句的建行相關負責人聽到這個要求略有些愕然:“當然可以,這個沒問題。只要你有意願,我們一定盡力提供幫助。”

這一幕發生在826日,中國青年政治學院三樓的一間教室裏。 兩天前,第三屆建行希望小學鄉村教師培訓班正式開課,120位前來參加培訓的老師全部來自建設銀行捐建的希望小學。“鄉村教師培訓”基本在每年暑假進行,為期一週,旨在提升貧困落後地區鄉村教師的教學、管理水準,共同探索實用、適用和高效的鄉村教師培訓之路。

 而今天,則是建行和鄉村教師們的一場零距離接觸。

老師們爭著發言的同時,建行工作人員與項目合作方青基會的組織者忙著將老師們的資訊記錄下來,用於事後匯總為報告,這將成為建行未來在鄉村教育公益項目設置上改進和創新的“市場調研數據”。

 

從硬體到軟體

出人意料的是,在見面會上,僅有幾所學校的老師提出了更新電腦、維修操場等“硬體”需求,絕大部分老師帶來的校方意見,都更著意于教學“軟體升級”的問題:這類培訓是否能增加幾次,可否讓更多同事受益,以及培訓課程如何更適合自己的需求,幫助解決教學中的實際問題。

對這一現象,負責培訓班的班主任老師給出了如下解釋:“從1989年至今,希望小學這個項目開展已久,建設的學校數量和分佈正在逐步滿足貧困地區鄉村教育的需求,校捨得硬體設施也在不斷完善當中。因而,近幾年,鄉村教師培訓等以完善和發展為主導的軟體項目開始成為新的需求熱點,大家都意識到,教育品質的提高歸根到底人是關鍵。”

建設銀行對希望小學公益事業的投入,也與希望工程的發展同步,在經歷從硬體配備到軟體提升,從關心教室操場到關心人的能力這一轉變。

1996年,中國建設銀行全行30多萬名員工自願捐款成立了中國建設銀行愛心基金, 用於在貧困地區建設“希望小學”。迄今為止,共捐建了38所“建設銀行希望小學”,遍及全國19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

不僅如此,建行還陸續撥出專項資金,為其捐建的希望小學配備“建行希望圖書室”、體育設施、電腦室等等,逐步完善教育的各項硬體設施。為了發揮眾多分行網點和高學歷人才的優勢,建行還要求下屬分行多與當地捐建的希望小學結成對子,時常組織員工志願者前往支教。

經過長期的投入和改善,很多建行希望小學儼然成為附近鄉里令人羨慕的學校。

烏魯木齊縣薩爾達坂鄉希望小學便是其中之一。薩爾達坂鄉是一個農牧結合、以哈薩克為主的少數民族鄉,薩爾達坂鄉小學是這個鄉的中心小學,距離烏魯木齊市區30公里,大多數孩子都家住幾十里地以外。由於靠近著名的風口達坂地區,長年多烈風。曾經因為有孩子上學為了防止被風刮倒,要背著石頭上學,而上了央視新聞。

2009年,建行愛心基金的一筆25萬元的捐款讓這所有著500多名學生的偏遠小學煥然一新,教學樓、食堂和宿舍都經過改擴建,還配備了圖書室和體育器材。因為學生大多家遠,連五六歲的小孩子都要住校,為了方便學生生活,建行甚至資助學校打了一口井。

但即便是如此“幸福”的學校依然有著它的苦惱,這就是師資力量的結構性不足,以及培訓機會的匱乏。

馬彪是薩爾達坂鄉建行希望小學的語文老師,在此次兩所學校來參培的4位老師當中,他是唯一的漢族,也是全校唯一的漢族老師。學校首當其衝的師資問題就是缺乏漢語老師,他時常為班裏的哈薩克孩子們擔心,這些基礎語言教育上的不足必將在未來成為他們獲得平等高等教育時的一大障礙。

然而職業培訓對於他的同事們可謂一次難求,地點偏僻,交通不便,讓他所在學校的老師外出參加培訓的機會成為鳳毛麟角。他這次是第一次來到北京參加此類培訓,但他提的建議卻不是增加培訓次數,而是能不能把培訓時間延長些,“我們往返路上的時間就超過一週,只培訓7天太可惜了——還有,能不能給我們學校捐助些漢語點讀機?”

馬彪也許只能在他有限的資源下尋找改進教育品質的解決辦法,但他提出的問題,卻毫無疑問切中了當下鄉村教育中的要害——鄉村老師的能力,與獲得職業發展的資源,比之他們在公眾心目中崇高的地位,存在著落差。

 

彌合“落差”的愛心

長年從事鄉村教師培訓的班主任老師將現在鄉村教師面臨的困境概括為“師資結構性短缺”:工資低條件差,導致人員配不齊,語文數學等主課尚好,音樂體育等小課程尤其稀缺;老師年齡大,導致有英語技能的老師數量匱乏;轉崗老師多,本科學美術的老師去教英語也很常見,導致專業課程的在職培訓尤其必要。

據統計,我國有1205萬中小學和幼兒園教師,其中農村教師佔80%,約有960萬之眾。 尤其其中的貧困鄉村教師,作為最需要培訓的群體,卻恰恰也是培訓資源最匱乏的群體。

在很多貧困地區的鄉村教師身上,常常呈現著一體兩面的兩種形象。一方面,大家在他們身上看到安貧樂道、教書育人的令人尊敬的美德,領著不高的工資常年駐守在貧困的環境下堅持教學,常常一個人同時教三四個年級的幾門課程,一個教室裏左邊的孩子寫作業的時候,右邊的孩子打開課本開始聽課,除了上課,還要兼任孩子們的保姆、學校的水電工甚至泥瓦匠。另一方面, 在他們身上也能看到因知識更新缺乏、能力落後而帶來的慚愧甚或自卑,在他們當中被稱為一支粉筆一塊黑板的教育方式十分普遍。長時間得不到外出培訓的機會,知識內容陳舊,授課理念和方法過時,他們大都十分清晰地意識到種種不足,但要想改變現狀,他們需要更多的支援和助力。

有的鄉村老師用一句話概括為:“可怕的是,我平時真不知道自己不懂的到底有多少,更可怕的是,再害怕也還是要給孩子們講課。”

社會賦予他們的責任與社會提供的種種資源之間的落差,使得很多人陷入職業倦怠和挫折感中,優秀的老師不斷從農村的小學流失,留下者中不少士氣低落。

在幾年前,建設銀行開始意識到,對於鄉村教育,軟體的提升將是未來日趨重要的問題。因此,從2010年開始建行將部分捐款專項用於為各個建行希望小學的教師提供優質培訓。在暑假期間,從全國各個學校選派老師,來北京集中進行授課培訓。

對於自己捐建的38所學校如何逐步提升教師水準,在中國青基會希望工程教師培訓中心的專業建議下,建行對培訓進行了長期的規劃。

初期的兩屆培訓班的重點是“校長教育”。課程大多安排的是教育理念、教育心理等通識培訓,意在通過關鍵人物撬動整所學校的教育思路,先改變大家的觀念和共識。

從此次培訓開始,進入了第二階段:執行層提升。本屆課程的主題是班主任技能提升,同時兼顧英語、美術、體育的專科培訓。因此,這次各個學校選派前來培訓的老師大部分都擔任班主任,一部分老師為英體美課程老師。在課程設置上, 首先進行的是教育理念、教育心理的通識教育,此後專科課程大約佔三分之一時間,班主任能力培訓(教育方法、學生心理、教師心理建設等)約佔三分之二,這些課程不再滿足於開眼界,而是更側重於學校管理和解決教學瓶頸等實際問題。

因為超過90%的學員都是第一次來北京,培訓中還插空安排了著名景點參觀,鳥巢、水立方和長城是毫無疑問的經典項目。

在結業感言中,很多老師都談及自己在培訓中更被先進的教育理念所觸動:一個班級怎麼管理?如何讓從小被教育要“聽老師話”的孩子們學會“聽同學的話”?如何讓班主任與00後的留守一代之間擁有“共同語言”?這些課程讓以往空泛而俗套的“用愛去教育學生”變得具體而微。

 

公益“産品”的生命週期

中國建設銀行無疑位列中國在公益事業上投入最多的企業之一。 自2005年股改上市,7年多時間裏,建行及其員工累計為公益慈善事業捐款近7億元,這幾乎相當於一個效益不錯的中型公司年度盈利總和。

2011 年,建行實施的重要公益項目為15個,投入總額 達4700萬元。 2012年,實施重要公益項目10個,捐贈總額為2300萬元。其中,教育——尤其是貧困地區和貧困人群的教育是重中之重。

從“貧困高中生成長計劃”到“少數民族地區貧困大學生成才計劃”,建行推出了一系列教育支援與教育扶助項目:

--1996年開始,中國建設銀行開始援建“建行希望小學”,截止目前已經援建了41所建行希望小學,配備了體育園地和圖書室73個,資助培訓教師200多名。

--2007年,中國建設銀行捐款1.2億元實施“建設未來--中國建設銀行資助貧困高中生成長計劃”, 截止目前已資助了8萬名學生完成學業。

--2007年,中國建設銀行捐款5000萬元實施“中國貧困英模母親建設銀行資助計劃”,截止目前已幫助9100多名英雄家屬改善家庭經濟狀況。

--2007年,中國建設銀行捐款350萬元實施“情係西藏中國建設銀行與中國建投獎(助)學金”,為西藏地區貧困中學生、大學生提供獎(助)學金。

--2007年,中國建設銀行捐款300萬美元設立“清華大學講席教授基金”,為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聘請海外專家作為講席教授,以提升學院的教學水準。

--2009年,中國建設銀行捐款6000萬元實施“資助少數民族地區貧困大學生成才計劃”,在16個少數民族地區為家庭貧困的大學生提供獎學金。

既然是“産品”,這些項目便必然面臨著兩個挑戰:完善與創新。

對於建行來説,公益捐贈的項目並不僅是看方案和決定投入那麼簡單,每一個項目都如同産品一樣,有其市場基礎、細分用戶群、用戶習慣和産品生命週期。

希望小學的建設便是這樣的一個不斷發展演變的産品。在上世紀90年代鄉村教育尚未普及,基礎設施嚴重不健全的情況下,建造更多的希望小學,讓孩子們不需要徒步數十里上課,教室寬敞整潔,課桌完備,便是當時的市場“剛需”。有了教室和桌椅,如何幫助孩子們享受到健全的教育體系,擁有圖書館、操場和電腦室成為了“主流市場需求”。而今,教師的教學方法提高和士氣提升又成為了新的“市場動態”。

無論是見面溝通會還是學校需求調研報告,建行的目的便是保持對希望小學這一産品最新“客戶需求”的敏銳觸覺:現在的各所學校按照發展水準和規模大概分為幾類?他們的需求有著怎樣的側重?有多少學校仍然處於硬體完善階段,又有多少學校已經不愁溫飽,開始攻堅師資的瓶頸?各個地區由於文化、發展階段和習俗的差異,在需求上是否也所有不同?

這些結論將為建行制定下一階段的貧困地區教育援助工作任務和工作計劃,提供紮實的決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