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見與務實:建行佈局電商為哪般?

建行于2012年6月底上線善融商務平臺,曾引起了業內外不少爭議。在電商界普遍燒錢的況景中,建行的大手筆讓不少人看好也招致了一些批評。一方面,人們對銀行的雄厚資本持有信心;另一方面,銀行進軍電商,有人認為這是“不務正業”。以國有銀行身份而涉足電商,究竟是為了與淘寶、京東等電商平臺爭一時之快還是別有深意?

隨著某些融資産品入駐淘寶,隨著阿裏小額貸款的推出,隨著淘寶、騰訊、中國平安“三馬”聯合進軍金融業,傳統商業銀行的部分市場已經被電商平臺所搶佔。銀行大佬們顯然不甘於此。

在網路迅猛發展、資訊飛速傳播的時代,各類産品的電商化趨勢似乎不可避免,當然銀行業的金融産品也不例外。“傳統商業銀行將成為21世紀最後的恐龍。”比爾·蓋茨在本世紀初第一波網際網路浪潮時曾這樣判斷。

但無可否認,金融産品要實現電商化運作,在消費者的接受心理而言,就是一個很高的門檻。如果消費者無法接受線上的金融産品,銀行的吆喝聲再大,最終也會門可羅雀。對於銀行而言,只要消費者買賬,形成整套的行業鏈條就不是難事,一旦消費習慣和産業鏈條形成,同步形成的資訊流、交易數據,都會成為銀行進行下一步業務發展的重要資源。

故而,建行目前階段佈局電商,本意只是在金融電商化趨勢中佔據有利地位,通過搭建的電商平臺建立數據庫,電商平臺只是一個工具,其長遠的考量,還是會落腳于銀行本業。等到時機成熟,其本業金融産品自然會滲透進來,也就是説,建行運作善融商務只是一個曲線迂迴的策略。

越來越多銀行正在或已經通過運作電商平臺來拓展業務,這既是網際網路創新,也是金融産品創新。網際網路與金融的加速融合,對消費者而言,可謂形勢利好。當可以通過網路線上買車、買房、買保險的時候,方便的不只是商家,也在更大程度上方便了消費者。

只是,消費者心理的培養,歷來就與網際網路的發展速度不相稱。當IE已經推出IE9的時候,仍然有一部分用戶固執地使用著IE6。畢竟,不是所有人都能那麼快地接受新出現的事物。建行希望線上達成金融産品的交易,就不得不從電商平臺的角度切入,一邊培養用戶習慣,一邊完善産品。從這個意義上看,又有誰能説善融商務是“不務正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