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建行副行長:下半年信貸投放要考慮災後生産

四川汶川地震發生後,各金融機構都緊急啟動應急預案,特事特辦,保證金融服務的暢通。如何看待金融機構在當前抗震救災時期推出的創新性措施?這些措施的風險如何評估?如何評估這場地震對中國經濟和中國金融的影響?帶著這些問題,記者專訪了中國建設銀行副行長朱小黃。

朱小黃目前仍兼任建行首席風險官,此次地震發生後,他擔任建行應急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

風險與收益是相匹配的

《21世紀》:地震發生後,銀行機構紛紛推出了抗震救災的“綠色信貸通道”,這個通道與原貸款審批通道相比有哪些不同?

朱小黃:為災區提供的“綠色信貸通道”,在這裡不是環保的含義,是快速通道的意思。快速通道有兩個方面的含義,一個方面是銀行功能性服務進入緊急狀態。我們要求所有的分支機構,進入快速操作的狀態,包括優先,快速辦理。我們的目的很明確,儘快把款項匯到抗震救災機構去。

快速通道的另一個方面是信貸資金的快速審批。例如,建行自股改上市以來,已經逐步建立起一套比較行之有效的風險控制體系,在任何情況下,我們的信貸投放都要把持一定的底線,不容突破。但銀行的經營和風險控制不是簡單的用尺子去衡量企業的財務指標,而是要用戰略的眼光做出理性的判斷,類似當前抗震救災信貸需求,就不能用正常市場狀態下的風險控制標準來衡量。

綠色信貸通道實際上就是快速審批,特事特辦,打破常規,我們承諾2天之內資金要到賬。

《21世紀》:抗震救災貸款的風險是否可控?

朱小黃:雖然從客觀來講,由於受災,在目前的情況下,一些客戶的經營會面臨一定的困難,交通、運輸、通訊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産業,雖然遇到了暫時性的問題,但我們相信這些行業能夠恢復,未來的經濟效益和風險承擔能力是足夠的,對銀行來講,風險與收益是相匹配的。在這樣的判斷下,我們應儘快地投放貸款,減掉環節,放鬆一些細節技術上的標準,快速審批,快速辦理,我認為這是沒有問題的。這既是對抗震救災工作的支援,同時也是銀行把握經營時機,行銷和維護客戶關係的具體體現。

《21世紀》:銀行在這次抗震救災中行動迅速,但如何保證總行的措施真正得到落實?

朱小黃:由於災情事發突然,有些事情必須特事特辦,比如,捐款一律免手續費的問題,雖然總行的政策要求下去了,但有些分支機構反映原來開發的系統會自動扣款,有沒有解決的辦法呢?有,如準備點現金,當系統扣了多少錢,我們再相應地把扣捐贈者的錢返給客戶。各地不同的情況,可以有不同的處理辦法。總的要求,必須實現不收費。

建行綠色匯款通道和減免手續費方面的文件簽發後,我又讓有關部門打電話給各分行,檢查網點收到沒有、執行沒有。在確信總行的政策得到有效執行之後,我們才比較放心。所以整個操作,是比較有效的。

災備中心已發揮作用

《21世紀》:銀行對災區的資金需求特事特辦,但銀行又要承擔國家的宏觀調控政策,受信貸規模的限制,如何平衡兩者的關係?

朱小黃:關於信貸需求,下一步我們還得評估。目前來看,恢復生産肯定還會有一些新的資金需求。在當前宏觀調控的政策下,從全國經濟來説,還是存在通貨膨脹的壓力,因此我們還要根據經濟的大環境和災區的恢復生産進程來考慮我們下半年投放的規模。我們相信央行也會研究這個問題。但不論央行對投放規模的要求是什麼,我們在堅決執行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的前提下,肯定要在總的信貸投放規模之內,拿出一部分信貸資源,優先滿足災區恢復建設需要。

《21世紀》:在這次地震中,銀行的個人客戶和法人客戶都可能遭受不幸,如何處理這些客戶在特殊時期與銀行的關係?

朱小黃:現在對個人客戶,我們還沒有作評估,分行也還沒有報來公司客戶具體損失的資訊資料,因為現在主要精力還在救災。救災之後,我們逐步根據事情的進程加以清理。一個基本原則就是要依法合規做好相關工作。目前針對一些具體的情況,我們也在進行一些法律上的研究。如,個人客戶全家死亡的,像這樣的款項怎麼辦?債權債務的繼承人的問題,如何處理?等等。

我們建行的數據是全國集中的,客戶的資訊資料不會有什麼問題。我們災備中心的建設一直在進行當中,已經發揮作用。關鍵是要對客戶進行核對,現在暫時還做不了,要等救災工作結束之後。

《21世紀》:地震對中國宏觀經濟將會産生何種影響?對信貸調控、對金融機構也有一定的影響,是否對此做了充分評估?

朱小黃:現在評估這種影響還為時過早。從總量上講,直接受到損害的地方,對整個國民經濟的影響不是很大,災區的經濟總量佔全國經濟總量是比較小的,災區主要還是農業地區。災後的恢復生産和生活,肯定會帶動相應的固定資産投資。比如説,災區的基礎設施和道路的重建,會帶動一些投資,所以從經濟全局來講,會帶動一些基礎設施的建設,帶動一些投資需求,當然也會帶動一些消費需求。總之,現在評估這場地震的影響還為時過早,還得視災後的具體情況來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