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信用債市場的違約日趨常態化,讓包括中國證監會和交易所在內,越來越重視機構及個人投資者的保護,上交所近期就舉行了公司債投資者保護第一期研討會,相關方面也提示了未來公司債市場值得關注的三大類風險。
這些風險今年以來監管層和市場主體也在不斷呼籲,具體包括:信用利差處於歷史低位,保護墊不夠;資金面平穩的邏輯正在動搖;債券期限逐步縮短現象比較明顯等。
經歷過去兩年大牛市今年以來信用債除了4月經歷過一次較大的調整外,信用利差仍然在不斷壓縮,很多品種都位於2008年以來的1/4分位以下,與信用基本面形成背離;不過10月底的這波市場調整以來,信用利差也有所擴大。
資金面方面,2015年下半年以來,銀行間的資金面一直比較平穩,市場主體自我調節杠桿的能力有所減弱,蘊含了較大風險,不過今年下半年以來,銀行間以及交易所的資金利率都有一定程度的提升,這對遏制機構的過度杠桿已起到了一定作用。
期限錯配方面,以銀行間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為例,2014年的平均期限為2.3年,2015年降為2.04年,今年已降低到了2以下,發行端的期限縮短,可能會對流動性帶來一定風險。
自超日債違約以來,中國債券市場包括交易所債券市場的違約案例日益增多,已幾乎涵蓋了包括公司債、企業債、中期票據、短期融資券等在內的主要信用債品種,影響範圍也逐漸擴大,這可能也是證監會、交易所等組織日益關心投資者保護機制的重要原因。
根據截止9月底數據統計,交易所債券市場2018年將迎來首個兌付高峰,到期規模超過7,500億元人民幣,不過産能過剩行業包括煤炭、有色、鋼鐵的風險較為可控,存量規模均在600億以下。
來源:路透社 2016年11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