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最新發佈報告稱,中國地方政府債務的規模增速與財政收入增速基本相當,不存在明顯的債務壓力失衡情況,但在債務償還壓力上,省級和縣級政府債務償還壓力上升明顯;此外,地方財政經濟運作中的風險在快速變形,且日趨複雜化。
財科院週二發佈2017年地方財政經濟運作調研總報告,報告基於財科院對17個省(直轄市)、145個城市和662個區縣調研而成,時間跨度為2014至2017年前三季度。
財科院通過對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地方性國有資本投融資公司情況、地方金融機構風險、地方政府引導基金的風險、PPP(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項目以及政府購買服務等進行問卷調查,來分析地方財政金融風險。
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方面,報告稱,在債務償還壓力上,省級政府的債務償還壓力上升明顯,而地市級的總體情況則相對寬鬆,縣級政府與省級情況相類似,也面臨著快速上升的壓力。
在新增債務規模上,省級、地市級和縣級的新增債務水準都呈現出明顯下降的局面。在債務借新還舊上,省級、地市級和縣級均呈現出高位回落的特點,借新還舊的壓力有所緩解,未來的債務調整空間有所擴大。
從年度新發債券的平均收益率來看,省級、地市級和縣級都有所上升,自2015、2016年的3%上升到2017年的4%左右,須注意債務展期和滾動的風險。從債務風險和債務逾期的情況看,逾期債務本金規模均有下降,但在逾期債務利息上,省級不存在明顯逾期,地市級和縣級均有明顯逾期情況且上升壓力明顯。
地方性國有資本投融資公司方面,各級政府的投融資公司總體都表現出債務規模增速較快的特點,縣級投融資公司債務增速遠超固定資産投資增速,須關注累加風險。
在PPP風險方面,財科院報告提及當前PPP項目多為政府主導型,社會資本參與程度有待提升,在樣本地市中,本級政府全部PPP項目中的政府支出佔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比例均未超過10%的紅線,但呈現逐步增長態勢。
“地方財政經濟運作中的風險在快速變形,且日趨複雜化。”財科院報告指出,從橫向區域維度看,一些指標在東、中、西和東北地區之間表現上趨同,但實際發展品質差距很大,經濟區域分化出現新特徵,表現在一二三産業比例趨同,但實際品質差距明顯;經濟增速接近,但背後發展原因各異;實體經濟盈利水準改善,但虧損面擴大。
從縱向時間維度看,一些財政經濟發展指標看似在變好,實質是風險隱藏或者變形,財政能力背後隱藏著風險。表現在,地方財政自給率呈下降趨勢,部分省份脫離發展實際搞民生;財政收入保持中高速增長,但稅收收入佔比下降;支出剛性越來越大,財政“托底”風險隨之加大。
具體來説,從樣本省份情況看,財政自給率從2015年的54.1%下降至2017年前三季度的50.8%,地區間差異巨大,東部和西部地區三年平均自給率分別在74.3%和30.4%。在自身財力明顯不足情況下,西部某省還提出“民生支出佔財政支出比重不低於80%和新增財力的80%用於民生”,而地市則層層加碼,將此指標提升為85%甚至更高。
隨著經濟增速和財政收入增速的放緩,財政收支缺口增大。特別是基本公共服務支出呈剛性增長態勢,加之應對環境修復治理、人口老齡化、城鎮化以及“補短板”等都需要增加財政支出,一些地方收支矛盾已經十分尖銳,尤其是縣級財政壓力更大,一些縣區保工資發放都成了難題,財政運作風險上升。
財科院稱,要從整體來把握風險的複雜性,充分認識財政風險變形,國企是財政風險變形的誘發因素,依賴政府投資引致經濟風險;充分認識金融風險變形,最突出的表現就是金融風險財政化;充分認識經濟風險變形,財政增收困難,實質上是經濟風險轉化的結果,財政支出壓力大,本質上是經濟風險加劇的表現,金融風險上升,是企業風險轉化的結果。要權衡各類風險,嚴守公共風險底線。
財科院建議,準確把握財政、金融和經濟風險三者關係,提升化解風險的綜合能力,要加快要素市場化改革,促進金融“血液”有效迴圈,在要素改革中,利率的市場化改革是關鍵。
要推動政府治理改革,警惕政府自身製造風險或産生“合成謬誤”,所謂合成謬誤,即每個部門都認為各自所為是正確的事情,合在一起可能就是錯誤的,宏觀政策要著眼于整體化解經濟發展中的公共風險,而不是局部促進某個産業、産品、工藝甚至企業、項目的發展。
優化宏觀政策目標,打造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升級版”,改變追求經濟高速增長為主要目標的宏觀政策,轉向改善就業狀態的宏觀政策;將宏觀調控升級為宏觀管理,並把防範重大風險放在首位;發揮財政在治理中的基礎性作用,強化財政、金融和經濟風險統籌管理。
來源:路透中文網 2017年1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