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央行研究局局長徐忠稱,需要逐步適應M2和社會融資規模等金融指標趨勢性放緩的新走勢,應更多依靠價格調控引導提高經濟增長品質,提升創新能力;並改革金融體系以適應新的發展模式。
他在第一財經網站上撰文還指出,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經濟增速進入“換擋期”。當前經濟的重要特徵是高杠桿下的經濟轉型、一刀切去杠桿導致的有效需求不足成為當前的主要矛盾之一以及全要素生産率趨勢性放緩。
“高杠桿下的經濟轉型客觀要求實施低利率政策,這一政策能有效降低企業的債務負擔,也有利於降低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的融資成本,這相當於降低了經濟中的實際利率。”他稱。
他認為,實施低利率固然是促進經濟擴張的重要途徑,但通過提高全要素生産率的增長進而提升潛在産出和自然利率必不可少。同時,過度依賴低利率,實際利率過低,將會導致風險上升,影響金融穩定。
從去杠桿角度來看,他指出,只有低利率同時伴隨資本回報率的較快上升時,杠桿率才有可能下降。因此,去杠桿的關鍵也是提高全要素生産率的增長和資本回報率。
考慮到影響全要素生産率增長的因素包括投資品質、技術進步、人口結構以及其他制度因素等,結合有效需求不足成為中國當前經濟的主要矛盾,徐忠認為,“穩投資”成為重要舉措之一。對這一舉措,需要準確把握,平衡好短期需求目標和中長期結構性改革目標,而這兩個目標之間紐帶就是有效投資管理,尤其是處理好基礎設施建設和地方債務問題。
“一旦清理地方債務節奏過急、操之過急的話,經濟下行壓力會滋生地方政府資産價格下降壓力,使得地方政府資産面臨‘火線出售’的危險,不確定急劇上升。”他稱,在處理地方政府債務時,不應“一刀切”,要允許有條件、有需求的地方政府市場化舉債。嚴堵後門的同時要開足前門。
因此,在當前推動可持續、高品質增長的大背景下,投資品質及技術進步的提升可能更加重要;需要進一步推動結構性改革,深化、鞏固供給側改革的成果。優化産業結構,優化投資結構,合理控制杠桿率,處理好預算軟約束問題。
此外,為適應經濟增長轉型的要求,金融機構應從過去主要支援國有企業、基礎設施、房地産投資,逐步轉向新的領域,包括綠色發展、5G技術、教育、醫療、養老等領域。同時,金融機構應進一步加大對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的支援力度
2018年中國新增人民幣信貸攀升至16.17萬億元續創新高,12月信貸及社融增量亦明顯超預期。央行稱,2018年適度增加中長期流動性供給,增加了銀行支援實體經濟的資金來源,從效果看,提供的流動性基本都傳遞到了實體經濟。
不過業內人士認為,不論是回落至收縮區間的PMI,還是進出口增速跌至負值,12月數據反映出的中國經濟形勢並不樂觀。因此開年央行即宣佈普降存款準備金率,在基本面沒有好轉前,這種寬鬆政策基調仍將延續。
來源:路透中文網 2019年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