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資本項目管理司司長葉海生稱,當前中國外債規模可控,結構不斷優化,總體風險可控。未來,外匯局將進一步健全宏觀審慎管理框架下的外債和跨境資本流動管理體系,在有效利用外債資源的同時,積極防範外債風險。
而目前中國短期外債規模佔比達到65%(高峰時曾達到78%),遠遠超出國際公認安全線(25%)的標準。中國金融雜誌官方微信刊登其撰文指出,針對“短期外債佔比很高,風險很大”的説法,應當從多角度客觀審視。
相較于同等經濟規模國家,目前中國外債總體規模還是偏低;而在統計方法上,貿易信貸等被動型負債統計在短期外債項下,而貿易信貸又因中國是貿易大國其規模比較大。這樣在計算短期外債佔比時,分子(貿易信貸等短期外債)比較大而分母(外債總規模)比較小,必然會導致佔比較高。
“此外,因貿易信貸、非居民存款等一般無需購匯償還,短期外債償還風險也較小。”文章稱。
對於“外匯儲備中一半以上是外債”的説法,他認為,單從外債統計角度看也是子虛烏有,實際上,真正需要以購匯資金償還的外債規模非常有限。
而對於“外債統計不全面,沒有將中資海外機構發債統計進來”的説法,他解釋稱,目前的外債統計是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數據公佈特殊標準(SDDS)等最新國際標準,以“居民”(或稱之為“境內主體”)原則來統計的,而中資海外機構是“非居民”(屬於境外註冊的機構,或稱之為“境外主體”),其對外負債按照居民原則不應被納入外債統計,因此中國外債不存在統計不全面的問題。
此外,從相關跨境資金流動看,中資海外機構境外發債資金不能直接回流境內(若其以借款形式貸給境內主體使用,必然會統計在外債裏),其債務償還也不直接涉及境內主體,債務風險主要由境外主體承擔。當然,對於中資海外機構的債務最終風險可能會傳遞到境內機構這個問題,外匯局也一直在密切關注和監測。
他還強調,目前中國主要外債風險指標均在國際公認安全線以內,外債整體風險可控,外債可持續性仍存在較大空間。
2018年末,中國外債負債率為14.4%,債務率為74.1%,償債率(外債還本付息額/貨物和服務出口收入,其國際公認安全線為20%)為5.5%,短期外債與外匯儲備之比為41.4%,均在國際公認安全線以內,也遠遠低於發達國家和新興國家整體水準。
他還提到,2018年債務證券餘額上升較快,債務工具結構更趨穩定。隨著中國境內金融市場不斷開放,境外投資者持續增持境內人民幣債券,債務證券佔全口徑外債餘額的比重由2014年末的14%持續上升至2018年末的22%,上升了8個百分點。由於債務證券為“風險共擔”型資本流入,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中國外債的穩定性。
截至2018年末,中國全口徑(含本外幣)外債餘額為19,652億美元。其中,短期外債餘額為12,716億美元,佔65%;中長期外債餘額為6,936億美元,佔35%。2018年末外債餘額同比增長12%。2018年四個季度,全口徑外債餘額環比變化分別為7.5%、1.5%、2.7%、-0.2%,增速總體趨緩。
2017年7月,配合人民銀行等開通內地與香港債券市場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合作(債券通)。自2017年7月3日“債券通”(“北向通”)正式開通至2019年2月末,“債券通”項下累計成交金額達14328億元人民幣,凈流入資金1926億元人民幣。
來源:路透中文網 2019年4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