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策性銀行--國家開發銀行資金局相關負責人撰文稱,因貿易項下的計價和結算貨幣存在上限瓶頸限制,人民幣國際化需要構建回流機制,建立回流通道實現金融市場融合才能打破瓶頸。建議試點“附加發行”,形成外資持債有序推進的穩健模式。
刊登在官方媒體--學習時報網站的文章稱,貿易項下的計價和結算貨幣對人民幣進一步國際化貢獻有限。一是全球外匯僅5%左右的使用同國際貿易和直接投資有關,絕大多數用於金融投資;二是由於人民幣單邊升值不再,貿易項下人民幣計價和結算的表現實際上有所回落。
此外,全球私人部門使用以美元為代表的霸權貨幣結算,形成貨幣使用的外部性,不斷增強美元貨幣國際化地位。人民幣作為大國經濟貨幣的興起,很難在短時間打破這種“貨幣慣性”。
文章認為,從國際金融理論上説,一國貨幣的國際化程度,是市場選擇的結果;該國必須打通貨幣的跨境流動渠道,才能有效支撐甚至推動貨幣國際化。如果人民幣“走出去”卻不能隨時“流回來”,即在“一帶一路”倡議下若只看重向外融資而忽略投資回到在岸市場的話,不但對貨幣國際化的推動作用非常有限,而且也會令“走出去”越來越難。
因此,必須為流出去的人民幣提供一個比較安全、又有一定盈利的棲息地,並形成一種流動性管理機制,貿易或融資項下的人民幣才會受到更廣泛的接納和歡迎。“一帶一路”倡議下,近年來人民幣作為投資貨幣取得了極大進步,其中,A股和利率債(國債和政金債)相繼納入國際主流指數,但仍然存在很大的發展空間。
文章稱,國債和國開債等基準産品已具規模且流動性優越,已經形成了市場上完整的收益率基準曲線,其中國開債已累計發行17.8萬億元,餘額超過8.9萬億元,截至2018年底中債託管現券交易市場佔比超過44%。
文章指出,債市對外開放要集中力量以利率債作為境外主體手中人民幣頭寸的價值擔保和流動性管理工具。當前國際政治經濟形勢複雜多變,債市開放將不可避免受到外部衝擊影響,在風險可測和可承受的情況下,利率債市場對外開放和提供國際公共産品的過程要有序推進,水到渠成,順勢而為。
文章並建議,參考美債漸進式開放歷程,通過“附加發行”機制分階段開放利率債市場,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特殊附加發行,對於敏感項目和國別,在一級市場發行時確定發行價格,配置國別通過買方代理按確定價格進行資産配置。二是常規附加發行,在發行額度上進行定制服務,其發行和交易數據可完全公開。
此外還要加大對中國債券發行的國際路演,宣講中國故事,貢獻中國智慧,提出中國方案。豐富對衝工具以管理匯率和利率風險,增強現有利率債期貨和標準遠期産品的活躍程度,推出債券ETF等新的指數型産品。試點雙幣種貨幣債券,參照美國卡特債券,設計以美元作為債券本息的計價,按照約定或實時匯率進行人民幣結算債券。
來源:路透中文網 2019年6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