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新週一援引中國央行副行長潘功勝稱,債券違約是正常現象,沒有違約的市場是不健康的市場。判斷當前債券市場違約形勢要從多個維度分析,相對而言,中國債券市場違約水準要低一半多。因此,當前債券市場違約情況總體處於正常範疇。
對於結構化發債問題,央行等有關部門都在開展工作。中長期看,還是要在發展中解決問題,要推動高收益債市場建設,壯大私募基金等高風險偏好投資人,提高債市的包容性,同時健全信用評級和風險定價機制,將隱性發行成本顯性化,降低債券市場道德風險。
潘功勝表示,2018年債券違約主要發生在下半年,從環比和新增違約看,當前債券違約形勢有較為明顯的緩解。今年上半年發生違約的32家企業中,有10家是以前違約的企業,佔比近三分之一,這其實是過去就已暴露的風險,新出現的風險比表面看起來得要小得多。
其次,中國債券市場整體違約率水準目前並不算高。與信貸市場違約相比,2018年底的信用債違約金額佔信用債餘額的比例是0.79%,而同期中國銀行業不良貸款的比例是1.89%。
與國際水準比較,中國債券市場違約率也並不高。穆迪發佈的過去幾年國際債券市場違約比率,總體在1.12%到2.15%之間。當然,由於中國債券違約歷史還比較短,本輪債券違約也暴露出債券違約處置機制還不完善等問題。
目前央行正在會同相關部門抓緊健全違約處置基本制度,同時,強化對發行人和仲介機構監管,推動跨市場執法,嚴厲打擊發行欺詐和逃廢債等行為。此外,也在積極發展違約債券交易市場,研究推出債券置換等提高處置效率的市場化的債券違約處置手段。
結構化發債則反映出中國金融市場信用區分度不夠、包容度不足的問題。如果信用區分度高,那些本來發不出債的發行人,以其債券作為質押,融資成本應該更高,甚至質押不出去,結構化發債就不會有存在的基礎;同樣,如果債券市場風險容忍度足夠高,高風險發行人只要付出高成本就能籌資成功,結構化發債也就不會存在了。
潘功勝稱,儘管中國債市開放已經取得了積極進展,但與國際發達市場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目前,境外投資者持債餘額佔中國債券市場餘額的比重僅為2.4%,其中持有國債規模佔比為8.3%,對信用債的投資還非常少。
當前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人民幣已經成為第三大貿易融資貨幣、第五大支付貨幣,並進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中國債券市場已經是國際第二大債券市場,中國債券市場開放仍有很大空間和潛力。
下一步,央行將會同有關部門堅定不移推動債券市場開放。具體包括:一是完善債券市場開放的制度規則,積極推進發行交易、資訊披露、信用評級等相關制度規則與國際接軌,實現制度性、系統性開放,切實提高對外開放品質;
二是健全兼顧中國國情與國際慣例的金融基礎設施,借鑒“債券通”的經驗,鼓勵境內基礎設施與更多國際主流電子交易平臺及相關基礎設施加強合作,使得國際投資者能夠在不改變業務習慣、同時有效遵從境內法規制度的前提下投資中國債券,使得中國債券市場的投資環境更加便利和友好。
三是豐富債券市場金融工具和交易機制,滿足境外投資者需求,包括擴大對境外機構的做市商群體,推出債券ETF等指數型産品,全面放開回購交易,完善債券市場估值服務,穩妥發展金融衍生品,完善債券違約處置機制等。
來源:路透中文網 2019年8月12日